#暑期创作大赛#什么是正史?
许多人以为正史就是官方修撰的历史,野史是民间汇写的私史。
其实正史在中国,专指二十四史。二十四史中间约有一半是私人修撰,一半是官方修撰。
《史记》就是典型的私人修史。因为“不虚美、不隐恶“”引领了中国史学的精神。即便后来的官方修史,都要在司马迁这个老祖宗的精神纲领下作业。
那么二十四史为什么会等于正史呢?
那还是因为乾隆皇帝的裁定。虽然从唐朝开始就有正史之说,但真正形成正史价值论,还是乾隆在编四库全书的时候,设定了具体的规则。他下令不是纪传体的史书不得认定为正史。不是皇帝认可过的,都不能纳入到正史。
纪传体是一种体例,要求记载皇帝的活动内容,加上历史中的其他主要人物,由人发散写到事。有点像今天的新闻联播头十分钟内容和报纸头版头条。
说白了,乾隆设定的要求,是在继续的提倡英雄史观、表达统治者的诉求,诠释统治者对时代的推动作用。这也是中国传统的历史价值观。再附加部分的批判,更把统治者们认为的一些不忠不孝之辈彻底钉在耻辱柱上。
了解到这个信息,是不是不用对野史和文人笔记那么大的恶意了吧。
不过,史学在中国的内涵远比这么理解重要太多。经史子集,史在第二位。“经”你可以理解成为国家政治哲学的范畴。史是分析王朝兴亡,制定国家发展目标和防范风险的参考凭据。
理解这一点很关键,许多人总觉得官方修史就是把自己这方说的好好的,把敌人说的蠢蠢坏坏的。把正史都想象成纯粹的宣传材料。这也太低看古人了。
我们来看,《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期,他毫无避讳的写汉代,写他的当代史,并且冒着巨大风险抨击汉武帝。他属于儒士阶层,却鼓吹游侠刺客之类,嘲弄官宦和儒生。他取材官史,但也注重对野史和民间传说的采集。这种独立的精神、宏大的主观能力,既来自于他的家学,也明显是承接了春秋史官的道统传承。
即便如此,诏令二十四史为正史的乾隆皇帝,还是高声赞美说《史记》是千秋良史,信无愧焉。
乾隆的举动,我们基本上也可以理解成为传统的统治者们、皇权阶层们,从骨子里认同正史除了必须宣扬统治者的作用,也应该具备对统治者们进行利弊分析的功能、以及揭露过错和警示的能力。并且,因为修隔代史的秩序早已经形成,史学家们已经没有了批判当朝者的风险。
因此,我们可以判断,正史所传达出来的内容和主张,对国家事务和人物的喜恶倾向,是站在皇帝们拿去作为治国参考用的,皇帝们在对重要的事务下判断之前,必须优先去思考来自历史的各种教训。
也因为如此,勤奋的皇帝除了勤于政务,还必须勤于读书。
我们来看啊,那些勤读经的皇帝,多数是懂国家的礼仪和祭祀,喜欢思考仁德问题的,比如宋仁宗,按论语的内容来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勤读道家的,通常是为了学习权谋术,喜欢搞人事斗争,屠龙技嘛,你看明太祖、嘉靖皇帝。而勤读史的皇帝,无一不例外的都善于实务和懂得规划长远的国家战略。
你们还想到哪些人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