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史官是个什么官(史官文化与洛阳)

史官是个什么官(史官文化与洛阳)

史官是个什么官(史官文化与洛阳)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们往往会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寻找答案。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们往往会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寻找答案。

史官被杀三代_史官_史官是什么意思

史官_史官是什么意思_史官被杀三代

东关大街上的孔子入周问礼碑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们往往会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寻找答案。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历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国自古重视修史,史官文化起源于河洛地区。一代代史官在洛阳留下过怎样的印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史官鼻祖乃仓颉

如今,读史的人越来越多了。正如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所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无论是治国安邦还是经商、求学,人们都需要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以便更好地走向未来。

我国历来重视修史,史官文化源远流长,留下的史籍更是浩如烟海。比如,西汉时有司马迁著《史记》,东汉时有班固著《汉书》,西晋时有陈寿著《三国志》……作为史官的鼻祖,仓颉却没有留下史籍,只留下了造字的传说。

在古史记载中,仓颉是黄帝的史官,生有双瞳四目,颇有圣德。一次,他随黄帝南巡,“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扈(hù)洛汭之水”,在这里见神龟负“丹甲青文”而出,龟背上的纹理清晰可辨。受此启发,仓颉决定创造一些记事的符号,以符号记事代替结绳记事。

阳虚山位于今洛宁县西部,在兴华镇、罗岭乡与长水镇的交界处,山下有玄扈(也称元扈)水蜿蜒流出,注入洛河。

关于此地,清代学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八《河南三·永宁县》中有记载:“阳虚山,在县西五十里,一名阳峪。黄帝时仓颉随帝南巡,登阳虚之山是也。有元扈水出焉,流注于洛。”

仓颉造字的传说流传很广。西汉时,《淮南子》中就有“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的记载。《河图玉版》中则称,仓颉受神龟启发创造了28个古字,就刻在阳虚山的石洞里。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要求“书同文,车同轨”,由丞相李斯负责此事。李斯在创制小篆作为全国统一文字时,曾到阳虚山辨认过这些古字,据说当时只能认出8个。

今天,阳虚山上有仓颉造字台遗址,只是古碑早已不存。明清时期,兵、刑两部侍郎张鼎延曾作《仓颉造字台》诗,称“南巡盛迹旧萧条,指点荒台事寂寥”;清雍正年间,河南知府张汉到此视察,也题有《造字台》一诗,其中说“我观造字台,恍然见仓史”。

所谓仓史,指的就是仓颉。相传正是因为担任史官,仓颉才下决心创制文字,以终结结绳记事的不便。当然,也正是因为有了文字,数千年的历史才得以流传至今。

夏代史官有终古

在《史记·封禅书》中,司马迁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

夏、商、周三代中,商有甲骨文记事,周对史官职责进行了明确分工,那么夏呢?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是否也有史官?

答案是肯定的。据史料记载,夏代最后一位史官叫终古。

当时,夏桀无道,民心思变,而商汤的部落日渐强大。终古身为史官,不忍看到夏桀亡国,就苦口婆心地规劝他。夏桀不听,暴虐愈甚,终古只得逃走,投奔商汤。

《吕氏春秋》中记载了这段历史:“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出奔如商。”商汤十分高兴,对诸侯说,连终古这样的“守法之臣”都弃夏归商了,可见夏桀已是众叛亲离,必定亡国。

后来趁天下大旱,商汤发动了对夏的灭国之战,这就是《国语》中所说的“伊、洛竭而夏亡”。

商汤灭夏后,仍将国都建在伊洛平原上,后几经迁徙。唐人杜佑在《通典》中记载,商代有一位史官叫高势。从后来出土的商代甲骨文看,当时大到战争,小到疾病,都要用甲骨进行占卜和记录。也就是说,史官肩负着沟通天与人的神圣使命,接近于“巫史”。

在商代,人们也喜欢在青铜器上铸铭文,记录历史。这种方式在周代更为盛行,如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就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洛邑的重大事件,其中提到的“宅兹中国”,是迄今发现“中国”一词最早的来源。

周公辅佐成王,在洛阳制礼作乐,对史官的职责也进行了具体分工。如《周官》《礼记》等记载,当时周王室的史官有大史、小史、左史、右史、内史、外史等,史官制度已相当完备。

这些史官各司其职,如大史掌国之六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各诸侯国的史官设置也与周王室相仿。班固在《汉书》中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可见史官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秉笔直书,忠实地记录君主的言行。

值得一提的是,夏、商、周三代史官多为“世袭制”,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现象十分普遍,这对后世的史官文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老子曾为“柱下史”

据班固在《汉书》中的记载,周代史官分工明确,“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在这一点上,各诸侯国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无论是《春秋》还是《尚书》,都是对当时各国史书的通称。后来,多数国家记事的史书都失传了,只有鲁国的《春秋》保存下来,经过孔子修订,成了儒家经典之一。

另一部著名的儒家经典《尚书》,相传也是由孔子编选而成的。我国历来有“六经皆史”的说法,近代历史学家范文澜说,儒家的六经,原来都是周代史官所藏的各种历史记录。

正因此,在2500多年前的东周王城洛阳,发生了一件影响深远的文化盛事,那就是孔子入周问礼。当时孔子30多岁,从鲁国不远千里来到王城,最想请教的人是东周史官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史记》中说他是“周守藏室之史也”。守藏室史又称柱下史,主要掌管周王室的典籍。老子见孔子大老远来问礼乐制度,就诚恳地说:“当初制定它的人都已经死了,只剩一些言论而已。你若想做一番大事业,最好谨言慎行,先去掉你的骄气和不切实际的幻想。”

告别老子后,孔子回到鲁国,好几天都没说话。后来,他被弟子们问急了,才感慨道:“老子的学问高深莫测,他像天地间的一条龙,相比之下,我只是罐子里的一只小飞虫啊!”

老子和孔子这次史诗般的会晤,发生在东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后来,在孔子的家乡还出土了很多描绘此事的汉画像砖。

当然,洛阳人对此事也津津乐道。在瀍河区东关大街的东头有一通古碑,上书“孔子入周问礼乐至此”九个大字,是清代河南知府张汉题写的。

老子晚年退隐,骑青牛向西而去。关于他的归宿,《史记》中说他西出函谷,不知所终;《庄子》中则称“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对他的去世记载明确。后来,他被奉为道家创始人,班固曾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史官文化的影响可见一斑。(记者 张广英 文/图)

上一篇: 【教资笔试】古代史书体例之别及“第一”
下一篇: 什么是史官?请用具体的例子说明!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