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再读《史记·高祖本纪》有感

再读《史记·高祖本纪》有感

再读《史记·高祖本纪》有感一、刘邦的两个面相基于《史记·高祖本纪》对刘邦事迹的记载,后人都以刘邦为无赖。而最先将刘邦看作是“无赖”的,是刘邦的父亲刘太公。根据刘宋裴骃的《史记集解》

史记的作者是谁_史记简介_史记

一、刘邦的两个面相

基于《史记·高祖本纪》对刘邦事迹的记载,后人都以刘邦为无赖。而最先将刘邦看作是“无赖”的,是刘邦的父亲刘太公。根据刘宋裴骃的《史记集解》,“无赖”有两种释义:一曰“无利入于家也”,二曰“江淮之间小儿多诈狡猾为无赖”。我以为第二种解释最为贴切。

可能是刘邦的无赖形象在丰沛深入人心,再者刘家也不是富户豪族,所以刘邦三十多岁还没娶妻。出人意料的是,刘邦却因他的无赖行径而意外得妻。沛令朋友、单父豪族吕公因避仇而举家迁沛。初来沛县的吕公想捞一笔安家费,于是在府中宴请沛县豪杰官吏。凡参加这场宴会的人,要以钱财作为贺礼;且多予者坐上座,少予者坐下座。刘邦也来参加这场宴会。刘邦不持一钱,却在进见的名贴上谎称“贺钱万”,蒙混进去。刘邦在宴会上,还欺侮其他客人,并因此得以坐上座。东主吕公喜欢给人看相,当他看到刘邦的相貌后,觉得刘邦贵不可言,不仅由他在宴会上胡来,还将一女嫁予刘邦。此女就是日后与武则天并称的汉高后吕雉。司马迁通过刘邦赴吕公宴这件事,就将刘邦无赖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我认为,刘邦无赖特性的形成,与他的生活环境有直接关系。刘邦成长于丰邑的农村乡野。乡野之地,一般来说,没有太多礼教和宗法的约束,在那里长大的人,可以有更自由的空间去发展自己的个性,形成独特的风格。在乡野之中,人们受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文化修养普遍低下,他们绝大数从事卑微的职业,所以当中也多粗鄙之人。刘邦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

在《史记》所记载有关刘邦的事迹中,《高祖本纪》只是记述了刘邦部分事迹,其余的都散落在与刘邦有交集的人的传记中。若想全面去了解刘邦,还得把那些与刘邦有交集的人的传记读一遍。

《史记·韩信卢绾列传》中提到“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也就是说受过一定程度的教育。再看《史记·张耳陈馀列传》的记载:“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张耳是当时的名士,既有学识,又有名望。刘邦多次跟从张耳游历,并做过他的门客,由此可见,刘邦是一个小有学识的人绝不仅仅是丰沛的一个小无赖。从刘邦流传下来的两首诗《大风歌》和《鸿鹄歌》,也可以予以佐证。刘邦算得上是当时的小知识份子。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刘邦有两个面相:一个是丰沛无赖,另一个是小知识分子。这两个面相对刘邦日后夺得天下,大有裨益。就刘邦阵营的主要成员而言,社会各阶层皆有之,成分复杂,刘邦能镇得住这些人,与他所具有的两个面相有直接的关系。简而言之,刘邦是一个八面玲珑的人。

二、高帝的帝王心术

帝王心术,即帝王的统治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帝王为人处事的方法。刘邦由一介布衣,成为汉太祖高皇帝,必然是深谙帝王心术。刘邦的帝王心术,可以简要地分三个方面来说。

其一,用人。因才而用,人尽其才,这是刘邦成功的一个原因。萧何善于经营,刘邦就让他留守根据地关中,为他理政治民、筹粮征兵;张良、郦食其多智谋,刘邦就把他们留在身边出谋划策;韩信、樊哙善于领兵打仗,刘邦便使他们攻城掠地。刘邦称帝后,向臣下阐释自己成功与项羽失败的那番话,虽令人觉得是在自我吹捧,但事实确实如他所说。

其二,整人。黥布反叛,刘邦亲征平叛。刘邦十分不放心在关中的相国萧何,“数使使问相国何为”。刘邦得到的答复是:“(萧何)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军”。这令刘邦大为不悦。萧何为刘邦治理关中十数年,“常复孳孳得民和”,深得关中人心。自刘邦称帝后,昔日跟着他打天下的臣子一个接着一个反叛,使得刘邦对萧何也猜疑起来。当时,有知悉情况的人向萧何晓陈利弊。于是,萧何做出侵占民田、欺压百姓的自污行为以求自保。刘邦征伐归来,被萧何欺压的百姓向他告状。刘邦令萧何自谢于民。萧何却借此机会向刘邦提议,将皇家园林弃置土地分给百姓耕种。这触动了刘邦的神经,立即将萧何下狱。片刻之间,一国之相沦为阶下囚,皆因巍巍皇权作祟。萧何廉洁奉公,治国有方,民心所向,这是刘邦不能容忍的。民心都向着自己的臣下,作为皇帝,岂能不会有所担忧。所以萧何必须要加罪,因为刘邦要捍卫自己的巍巍皇权。刘邦同时也可借萧何事件向天下人言明,任何人有罪或无罪,都是刘邦一人之言,生死皆决于上。

其三,收买人心。刘邦在收买人心上,又可细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收买老百姓的人心。刘邦军率先攻入关中,但刘邦军所到之处,不抢掠不杀戮,又拒绝秦人的财物馈赠。刘邦还与秦人约法三章,废除苛严的秦法。因此,秦人“唯恐沛公不为秦王”。另一方面,收买自己下属的人心。刘邦对于自己的下属,每立一功必有一赏,而且一次比一次丰厚,具体的事例可以在《史记·樊郦滕灌列传》看到。刘邦即使在自己身陷囹圄时,在收买人心上也毫不含糊。韩信平定齐国,向刘邦请封为“假齐王”,即在齐国暂时行使齐王职权。刘邦当时正被项羽军围困与荥阳,生死难料,一听到韩信这一请求,勃然大怒。然而,刘邦一经张良、陈平二人提点,旋即转态,派张良去封韩信为“真齐王”。因此,后来蒯通劝韩信造反,韩信却说:“汉王遇我甚厚”,“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

后世常言刘邦杀戮功臣。但是,我们发现刘邦所杀的功臣,都是那些具有盟友性质的功臣。他们裂土一方,连城数十,又是当世名将。人性是复杂的。天子之位,谁不觊觎?谁又能保证他们永不反叛?而刘邦对于跟他出生入死的丰沛功臣,除了担心樊哙在他死后为吕氏作乱而动杀心外,未曾对其余的丰沛功臣动过杀心。

三、落魄刘郎作帝归

汉高帝十二年,刘邦歼灭了黥布的残余势力,顺道回了家乡沛县。

刘邦还在家乡时,因为游手好闲、花天酒地,被父亲刘太公斥骂为无赖;常去大嫂家蹭饭,被大嫂厌恶,还把饭藏起来不给他吃;后来不能完成押送人夫去郦山的任务,为避秦法惩罚,四处逃难,有家归不得,惶惶如丧家之犬。

昔日落魄刘郎,今日九五至尊。刘邦面对着父老乡亲,感慨万千,唱起了自己有感而作的《大风歌》。刘邦临走前,还免除沛人世世代代的税赋。

张维迎说,人生是一连串的偶然。刘邦在家乡时,也没料到自己日后会成为开国皇帝,但一连串的偶然事件将他推上这个位置。刘邦能够成就帝业,除了自身极具领导能力外,更重要的是他得到了命运的加持。若非命运的加持,碰上秦末大乱的时势,纵使刘邦能力超群,终其一生,也不过是沛县刘季。古谚有云: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诚如是!

细看刘邦的一生,及萧何下狱的遭遇,才领悟到:每个人都是命运的棋子,每个人在权力面前都是贱骨头。想到这里,观堂先生那两句诗又萦绕在我的脑海里: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

上一篇: 史记·项羽本纪
下一篇: 聊斋志异之——《姬生》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