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宋朝著名的著作,《梦溪笔谈》和《容斋随笔》是一定不会被人遗忘的。由于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科学不断重视,沈括的《梦溪笔谈》也逐步受到重视,变得人尽皆知。而南宋洪迈的《容斋随笔》与之相比也不遑多让。在当时,这部书还没有完稿的时候,其名声就已经传到皇宫里去了。据洪迈记载:“淳熙十四年八月在禁林日入侍至尊,寿皇圣帝清闲之燕,圣语忽云:‘近见《甚斋随笔》。’迈竦而对曰:‘是臣所著《容斋随笔》,无足采者。’上曰:‘煞有好议论。’”此事洪迈自豪地认为是“书生遭遇,可谓至荣。”
一部书还没写完就传入禁中,并被宋孝宗赞叹为“煞有好议论”。仅此就可看出洪迈的学问之高深。而洪迈之所以有这么高的学问,其实与其家庭环境密切相关。
洪迈的父亲洪皓在建炎三年(1129年)以徽猷阁待制、假礼部尚书,充大金通问使出使金国,被金国拘留十五年,不改臣节,不仅拒绝金国授予的官职,还屡次秘密派人回南方报告金国虚实。韦太后将被释放回南宋,洪皓也先期密报。宋高宗闻讯后对秦桧说:“皓身陷敌区,乃心王室,忠孝之节,久而不渝,诚可嘉尚。”绍兴十三年(1143年)八月,洪皓回到南宋,宋高宗在内殿接见他,说:“卿不忘君,虽苏武不过。”洪皓是名闻天下的爱国志士,但当时岳飞刚刚遇害,秦桧执政,与宋高宗执行对金妥协的政策,所以洪皓并未受到大用,最终比秦桧提前一天去世,去世后复徽猷阁直学士,谥忠宣。
洪迈的两个哥哥洪适和洪遵同于绍兴十二年(1142年)中博学宏词科,洪适一度官至宰相,洪遵也官至吏部尚书、同知枢密院事、资政殿学士。两个哥哥均有文采,三洪文名满天下。
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洪迈自幼就聪明过人。《宋史》记载其“幼读书日数千言,一过目辄不忘,博极载籍,虽稗官虞初,释老磅行,靡不涉猎。”他是绍兴十五年(1145年)中的进士,当时年仅二十二岁。
洪迈
宋朝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北宋有三苏,两宋之际就有三洪。在这种环境下,洪迈自然也会与三苏进行一番比较。
洪迈(1123年——1202年),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字景庐,号容斋,又号野处。宋末词人周密字公谨,号草窗,与吴文英(号梦窗)齐名,时人称为“二窗”。周密也是南宋的笔记大家,其著作之一《齐东野语》记载了不少南宋旧事、文坛掌故。其中有一段记录了洪迈想和苏轼相比,却被一番话弄得恨不得钻到地缝里去的故事。
宋沿唐制,翰林学士加知制诰者起草诏令,这个岗位相当于皇帝的秘书,负责起草各种诏书。
这一天,“洪景卢居翰苑日,尝入直,值制诏沓至,自早至脯,凡视二十余草。事竟,小步庭间,见老叟负暄花阴。谁何之?云:‘京师人也,累世为院吏,今八十余,幼时及识元祐间诸学士,今子孙复为吏,故养老于此。’”
洪迈于是跟老人聊起天来,老人“因言:‘闻今日文书甚多,学士必大劳神也。’洪喜其言,曰:‘今日草二十余制,皆已毕事矣。’老者复颂云:‘学士才思敏捷,真不多见。’”
元祐时期,苏轼就曾经担任过这个职位,洪迈如今也作了知制诰,难免有比较之心。竟然“矜之云:‘苏学士想亦不过如此速耳。’”这一下,自讨无趣了:“老者复首肯咨嗟曰:‘苏学士敏捷亦不过如此,但不曾检阅书册耳。’洪为赧然,自恨失言。尝对客自言如此,且云:‘人不可自矜,是时使有地缝,亦当入矣。’”
苏轼
老吏的一句话,说出了洪迈与苏轼的区别,苏轼做文章,挥笔而就,不需要提前查找参考书籍。而洪迈需要提前翻书,查询参考书目。
唐朝大诗人李商隐作诗也喜欢用典,但是他用典故就不同了。据宋人吴炯 《五总志》说:“唐李商隐为文,多检阅书史,鳞次堆集左右,时谓为獭祭鱼。”
洪迈亦是少见的大才子,只是在老吏眼中,和苏轼还是有一点距离的。或者老吏有意抬高苏轼,杀一杀他的威风也未可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