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梁启超《古书真伪常识》第一卷 第二章 伪书的种类和作伪的来历 读书笔记

梁启超《古书真伪常识》第一卷 第二章 伪书的种类和作伪的来历 读书笔记

梁启超《古书真伪常识》第一卷 第二章 伪书的种类和作伪的来历 读书笔记分类伪书(1):全部伪书《鬼谷子》《关尹子》《孔子家语》(2)一部分篇幅篇章伪书《左传 》《尚书》《史记》,这一类大部分是真书,但是后人里面恶意篡改,故意修修补补

分类伪书

(1):全部伪书

《鬼谷子》《关尹子》《孔子家语》

(2)一部分篇幅篇章伪书

《左传 》《尚书》《史记》,这一类大部分是真书,但是后人里面恶意篡改,故意修修补补,有的一篇里面大部分真,参一些伪。

(3)本无其书伪书

例如 某某写书细化引经据典,但是这种书其实并没有。举例《亢仓子》一书,《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皆不载有其书

(4):曾有这本书,但是遗失,是否存在伪造。

例如旧本《竹书纪年》和今本《竹书纪年》一直还在争议,有说法是今本《竹书纪年》是宋朝人民造假。

(5)内容不伪造 但是书名伪造

典型例子:《左氏春秋》 《 左传》 《春秋左氏传》三个名字,哪个是错误的??

《晏子春秋》=《吕氏春秋》=《左氏春秋》=类似历史典籍,史料和民间传说,百科全书。。。

《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专门解释《春秋》的一种注解书,解经之书。

(6)内容不伪造 但是书名作者名伪造

《管子》《商君书》这两本是先秦时期的作品,不能说是伪书,可以用来研究春秋战国的历史政治人文,但《管子》是集体编撰,《商君书》是法家集体编撰,更多的记载是管仲商鞅死后的事情,所以不能是管仲商鞅作品。

(7)作者人名伪造

举例:“《西京杂记》是汉代刘歆著,东晋葛洪辑抄古代历史笔记小说集”,这样的说法也是错误的,汉代刘歆,东晋葛洪两人相距三百多年,梁先生认为是东晋葛洪的作品,后人误认为是汉代刘歆作品,明明是可以研究东晋的书籍,却被当做研究汉代的资料,就大错特错。

(8)盗窃偷盗他人作品伪书(这个应该算是剽窃)

(9)伪书再次出伪书

例如:《今本尚书》里面已经有很多伪造的部分,在此基础上在进行创作

古代为什么那么多伪书呢?

(1)好古的人比较多。

例如孔子喜欢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孔子如此,门下子子孙孙也是如此,弄得今人尤爱古书,年代不详的,不要管,直接往古代推,假托古人而抬高价值。

(2)因为特别秘密 越是秘密约有假冒。

古代印刷技术 造纸技术不行,所以书的数量很有限,流通更加困难,很多不能够公开阅览,更多地被皇帝收藏起来,书籍变为秘密藏品,那么市面上伪造的就更多了。

(小补充:公元830年,唐文宗接受国子监郑覃的建议,由艾居晦、陈介等用楷书分写,花费大约七年时间,到开成二年(公元837年)刻成的《开成石经》,由114块巨大的青石组成,每块石碑有2米多高,它们比肩连接,绵延百米,两端有石柱夹护。碑上共镌刻了650252个字。内容包括了儒家最重要的12部典籍。分别是《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由于唐朝当时的印刷技术不发达,与考试有关的儒家经典专著供不应求,很多人只能用传抄的方式来记录这些名著,很容易造成各种混乱和大量笔误,也影响了科举考试的公正性和严肃性。当时的朝廷之所以兴师动众地做了刊刻石经这么浩大的一个‘文化工程’,其目的也是为了保证经典的[1]准确性和权威性。刻成后立于唐长安城的国子监内,成为当时知识分子必读之书,同时也是读经者抄录校对的标准。所以有人说,《开成石经》是中国最早的‘高考教材 ’。)

(3)散乱和战争,求购

中国内乱太多 并且还有焚书的情节,有五厄“十厄”各种说法

(五厄是指中国古代五次书籍的劫难。

五厄的说法,出自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秘书监牛弘上书“以典籍遗逸,上表请开献书之路”,提出“五厄”之说:一为秦始皇之焚书,二为西汉末赤眉入关,三为董卓移都,四为刘石乱华,五为南朝梁末魏师入郢(《隋书·牛弘传》)。

明代的胡应麟又提出续“五厄”:隋大业十四年(618年)隋炀帝江都焚书为一,安史之乱为二,黄巢入长安为三,靖康之变为四,南宋末伯颜军入临安为五,总结为“十厄”)

而且之后,朝廷就要开设收集图书小组,设立献书官员,收集图书官员,抄写书籍官员,大量的图书汇聚到京城,汇聚到皇宫。

一般大战大乱之后,书籍遗失损毁特别严重,政府加派人手对书籍进行补充,因为心急贪多,所以对于书籍要求很宽松 不严格,对于献书者 从重赏赐 对书籍从宽录取,海纳百出,所以给了太多人造假伪书的机会

总结:1.遗失散落损毁实在太多太多 2 .补充实在太急,赝品太多

(4)因为秘本偶然发现,而牵强附会,因为很多帝王会用书本殉葬,例如《竹书纪年》《穆天子传》。

古墓里面发现古书很正常的,但是古人牵强附会,出现了很多假冒,古墓是真的,书是假的,或者古书是真的,古墓是假的。

又或者像甲骨文,从开始发掘后的二十多年之后,大量的假冒甲骨文出现。

甲 故意作伪书的六种情况

有意向做伪证归纳为六点

(1)托古,中国人喜欢古董,喜欢引经据典,依附古人,自己的学问见解更加有说服力。

大多数的春秋战国来宗派大师,都喜欢以古人为重。没事就喜欢把尧舜禹挂在嘴边。

这些开宗大师喜欢把上古神人当作护身符

(2)邀赏

每次经历过战争,很多皇帝会收集书本书籍,因为重金求书,所以有很多人投机取巧,所以每一次书籍毁灭,收集一次,伪书成倍增加。

甚至在汉代,有些王爷重金求书,大家趋之若鹜,造伪书可以做官,可以卖钱,何乐而不为。

汉成帝喜欢《尚书》,重金悬赏,于是有人才就开始造价,甚至得到了博士官职(国立大学教授),东窗事发后,汉成帝依旧是爱惜人才,仅仅是革职查办。

汉代还流行过类似《烧饼歌》《推背图》的预言,喜欢有事没事推算后世。,然后造反,起义,谋反也喜欢搞预言歌这一套。

隋朝隋文帝喜欢《易经》然后就有人造出了《连山》夏朝易经,《归藏》商朝易经(我认为夏朝现在还不能定论,商朝的文化应该没那么高)

(3)争强好胜(古代营销号)

这个比托古严重一些,这些属于学术上的争辩,如果为了学术争论高低,就会出现造伪书,篡改古书,甚至诬陷古人(就像是朱熹爬灰之类的传说)

儒家学说 就曾经有古文学家和今文学家的的争论。

接着说说道家,道家哲学思想老子庄周,后来开始有了神仙传说,黄巾军张角用来蛊惑人心,

然后佛教道教掐架,开始了无休止的战斗,儒家佛家道家争风吃醋,所以有了很多伪造的书。

再看看佛教。佛教的书籍是从印度传入的,一般汉人是看不懂的,翻译过来的人投机取巧故意因私人利益翻译,或者说是深受道家儒家思想不经意翻译错误。

(4)为了炫名

例如:张湛(东晋学者)玄学家、养生学家,当时的人们有大量研究《老》《庄》如果不搞点大新闻,出不了名,所以后来是剑走偏锋为了 炫名,去研究《列子》

(5)为了诬陷别人

举例:《涑水记闻》,中国笔记著作,宋代司马光 撰。这是司马光的书稿,但是是作为野史,也一直没有定稿,后来的人因为司马光名气大,竟然被人当作攻击王安石的工具,在《涑水记闻》里面涂涂改改,修修补补,对王安石进行了大量阴私攻击

(普通人无论怎么攻击王安石都没关系,当时作为政见不一得司马光攻击王安石伤害很高。)

(6)掠美

这类人,在学术界很多。举例:如前回所说郭象的《庄子注》,是盗窃向秀的;王鸿绪的《明史稿》,盗窃万斯的。《庄子注》还好,没有什么大错。《明史稿》就改得很不堪,所点金成铁,令我们读书,常有不睹原稿之憾。

乙 无意间作伪书的六种情况

(1)因篇章中人名误题。

例如:《黄帝内经》《黄帝素问》这是比较好的一本医学典籍,原书作者早就不知道是谁了,作品属于作者,假借黄帝 岐伯的口吻说出来,抒发对于医学的见解,但是 如果后人不认真,就以为是黄帝岐伯的作品,就大错特错了

例如:《周髀算经》原名《周髀》,算经的十书之一,是中国最古老的天文学和数学著作,作者不详,但是 后人胡乱猜测 认为“周”是周公,就认为作者是“周公”

(2)因篇章中多是某人言行而得名。

例如:《管子》《商君书》《管子》是集体编撰,《商君书》是法家集体编撰,记载是有一些管仲商鞅事情,后人附会,把这个作为 管仲 商鞅的作品。

例如:《孝经》,记载是有大量曾参的事情,后人附会,把这个作为曾参的作品。

上一篇: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docx
下一篇: 洪迈曾经自比苏轼,但是一个老吏一句话令其恨不得钻到地缝去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