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世纪,即西晋咸宁年间,“摸金校尉”(盗墓贼)不准,发现了一座战国大墓,墓主人乃是战国魏襄王。
不准在魏襄王墓中收获颇丰,盗墓界因此而震动,魏襄王墓被盗的消息也不胫而走,最终传到了官府。
于是官府将墓葬封锁,并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而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发现了数十车记满古文的竹简。这些都是当时不准看不上的东西,还被他拿来当作燃物照明。但是对于史学家们来说,墓葬里面任何带有文字的东西,那都是最珍贵的宝贝。
消息传到皇宫,晋武帝司马炎非常重视,立即派中书监荀勖、中书令和峤以及一大批学者前往清理研究。最后他们将散乱的竹简定次排序,选取有价值的信息,并用当时通用的文字考订释文,编成了《汲冢书》,即《竹书纪年》。
这是一本由魏国史官编撰的史书,大致是记载了三皇五帝到魏襄王期间的历史,其成书年限大概是在公元前300年左右,比司马迁的《史记》早了大概200年。
虽然其中一部分被不准给烧了,只余下十三篇,但也是非常宝贵的史料了。
仅仅是其成书时间比《史记》早这一点,就足以让其在史学界获得超高的地位!
但事实上,《竹书纪年》在中国史学界长期不被人可,甚至是被当作一本异书,而禁止传播。
究其原因,乃是《竹书纪年》所记载的内容与《史记》大相径庭,完全颠覆了人们固有的历史观。
我不妨举几个例子:
1、尧舜禹不是禅让
众所周知,“尧舜禹”在《史记》乃是禅让传位,贤者居之,传位一段佳话,更是让我们对于那段历史有着美好的向往。但是在《竹书纪年》里,每一次“禅让”都是一次血腥的政变。舜是超级大反派,他囚禁了尧,并最后将其杀死,夺取其帝位,占有了他的家眷。
而夏地的禹因为不服舜的统治,起兵反抗,并最终将舜击败,成为了新的首领。失败的舜被流放到苍梧,并死在了那里。
2、伊尹不是贤臣
《史记》中记载伊尹,乃是的一代贤臣,当时商王太甲无道,伊尹便夺了他的权力,代替其治理国家。三年后,太甲痛改前非,伊尹又立马还争于他,并尽心辅佐。
在《竹书纪年》中,这是一场国王与国相的权力之争,先是伊尹政变夺权,放逐商王太甲。三年后,太甲潜回国都,杀掉了伊尹,重新夺回了权力。
3、武王伐纣非正义
《史记》中记载武王伐纣乃是正义之战,当时纣王无道,周武王姬发联合天下诸侯共讨之。并在牧野之战中得到奴隶们的支持,成功推翻了暴政。
在《竹书纪年》中,商周本就敌对,周文王姬昌就是在与商朝的战斗中失败被俘,然后囚于朝歌。而武王伐纣,其实就是两大势力为了争夺天下的一场战争。而且当时乃是周武王乘商朝主力征讨东夷,国内空虚,发兵攻打,最终灭亡了商朝。
从这些例子我们可以发现,《竹书纪年》和《史记》彷佛就是经历了两段完全不同的历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