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英文简介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太史令司马谈之子。少时曾从孔安国学古文《尚书》,又从董仲舒习《公羊春秋》。后漫游江淮。初任郎中

英文简介

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太史令司马谈之子。少时曾从孔安国学古文《尚书》,又从董仲舒习《公羊春秋》。后漫游江淮。初任郎中,奉使巴蜀以南。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继承父职为太史令。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遭李陵之祸,受腐刑。四年狱中生活,使其对封建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有深刻认识,发愤撰写史籍,征和四年(前89年)完成《史记》。主要著作有《史记》,及《报任少卿书》(《汉书·司马迁传》)。

司马迁主张为政以德,刑德并用。在评述有关历史问题时,总是把是否实行“德治”作为衡量一个朝代兴亡成败的基本标准。例如,他说:“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遂亡。“汤修德,诸侯皆归汤”(《史记·夏本纪》)。周时,古公亶父“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民皆歌乐之,颂其德”。周文王“笃仁,敬老,慈少”,“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史记·周本纪》)。总之,一国兴盛,皆因“修德”、“行德”;动乱、衰败,则是由于“乱德”。司马迁维护“大一统”原则,在评叙汉王朝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时,强调要“强本干”,加强君主专政的中央集权;坚决反对诸侯王背叛中央政府的行径。例如,在批判淮南、衡山王谋反时说:“淮南、衡山亲为骨肉,疆土千里,列为诸侯,不务遵蕃臣职以承辅天子,而专挟邪僻之计,谋为畔(叛)逆,仍父子再亡国,各不终其身,为天下笑”(《史记·淮南衡山列传》)。积极支持汉王朝旨在削弱、限制诸侯王和地方豪强势力的政策。如对于武帝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布的“推恩令”,备加称赞道:“盛哉,天子之德”(《史记·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司马迁虽然不主张“独任刑罚”,但不否定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的作用。他说:“故教笞不可废于家,刑罚不可捐于国,诛伐不可偃于天下,用之有巧拙,行之有逆顺耳”(《史记·律书》)。强调治国者要善于运用法律。然而他又并不认为法律可以治本。他说:“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史记·酷吏列传》),强调法制的统一。他撰写的《史记》,专门为一位“守法不失大理”、“守法不问意”的执法者廷尉张释之立传,为后世树立了维护封建法制的典范。首次从官吏中列出“循吏”和“酷吏”。鞭笞那些忽视法纪、恣意诛杀、不以法制为意的“酷吏”。而称做“循吏”的重要特征之一,则是“本法循理”、“奉法循理”、“上顺公法,下顺人情”,极力颂扬他们维护法制的精神。

拓展资料

司马迁思想 《询问司马迁》

上一篇: 司马迁的名言
下一篇: 《史记》曾是日本古代教育中重要的教科书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