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的含义
“惊蛰”这两个字,惊蛰的含义,还包含更深层的涵义——顺时而动、应势而为;破除迷障,觉醒人生。
惊蛰的含义(惊蛰代表着什么意思)
这是人生的两大修行,也是惊蛰节气带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01
顺时而动,应势而为
古人常说:能大能小是条龙,只大不小是条虫。
大丈夫能屈能伸。
在时运不济的时候,默默蛰伏,积蓄力量。
在环境好转的时候,顺势而为,惊起奋进。
《易经》里讲: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在时机不明朗的情况下,惊蛰的含义,千万不要轻举妄动。
但也不能消极等待,白白浪费时光。不然时机来了,也没有腾飞的可能。
张良曾经在秦末大乱前蛰伏的九年,修炼心性、积累学识。
正是这些积累,才有了他后来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楚庄王曾说:“三年不展翅,是为了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为了观察民众的态度。虽然还没飞,一飞必将冲天;虽然还没鸣,一鸣必会惊人。"
惊蛰代表着什么意思
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惊蛰的含义,草木纵横舒。”
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惊蛰从字面上来看就是指惊醒蛰居的昆虫,是一种反映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而萌生的现象,通常就是指初春的时节。惊蛰时节一般处于公历三月五日至六日,此时万物复苏,一片生机盎然,冬眠的动物将要开始活动。
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惊蛰节气后,南方暖湿气团开始活跃,气温回升较快,长江中下游以南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而华北西北部除了个别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声,由于我国国土幅员辽阔,气候跨度大,“惊蛰始雷”仅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的自然节律相吻合。
惊蛰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惊蛰,一年中的第三个节气,在每年公历3月5日或6日。今日22时44分迎来“惊蛰”节气。此时“九九”已尽,大地春回,万象更新。农历书中记载:“斗指丁为惊蛰,雷鸣动,蛰虫皆震起而出,故名惊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惊蛰是一个表述物候的节令,这时节春光明媚,万象更新,生机盎然:蛰是藏的意思,动物钻进土里冬眠叫入蛰。惊蛰时节,春雷乍响,于是人们就认为冬眠于地下的虫子受到了惊吓而从土中钻出,开始新的一年的活动。但是事实上使冬眠动物苏醒出土的,并不是隆隆的雷声,而是气温回升到一定程度,使它们适宜活动,从而出来活动。惊蛰时节,我国有些地区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春耕季节。有谚语云:“雷打惊蛰谷米贱,’惊蛰闻雷米如泥”。这是说惊蛰日或惊蛰日后听到雷声是正常的,证明今年风调雨顺会有一个好收成。但是有些地区忌讳惊蛰日前听到雷声,并总结出“惊蛰未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认为惊蛰前后打雷,这一年注定是一个灾荒年。现在看来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真正出现雷声的时候是在清明节之后,使蛰虫“启户始出”的原因是土壤温度逐渐升高。而斗即斗纲,也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勺三颗星。它们随着天体的运行,斗纲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在阳历中,斗指丁时,太阳黄经为345度,影长为古尺八尺二寸,相当于今天的2.018米。夜晚观察星辰,北斗星斗柄正指卯的方位,也就是正东方。这个时段一般在农历的二月(有时也在正月末),又叫卯月、杏月、令月、如月,惊蛰的含义,以上是惊蛰的含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