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崇祯皇帝非亡国之君吗?历史贵在求真,如果带着感情去读历史,必然读不到真实的历史!关于明朝的历史,在网络世界上一再成为热点话题,并出现了数量可观的所谓“明粉”群。“明粉”的出现,首先是因为清宫剧的泛滥,在“辫子戏”引起人们审美疲劳的同时,连对清朝的历史也产生了厌恶之情,更主要的是,清宫戏跟真实的清朝历史多半毫不相干,可以说离真实的清朝历史相去甚远。崇祯皇帝不过产生“明粉”

崇祯皇帝非亡国之君吗?

历史贵在求真,如果带着感情去读历史,必然读不到真实的历史!关于明朝的历史,在网络世界上一再成为热点话题,并出现了数量可观的所谓“明粉”群。

“明粉”的出现,首先是因为清宫剧的泛滥,在“辫子戏”引起人们审美疲劳的同时,连对清朝的历史也产生了厌恶之情,更主要的是,清宫戏跟真实的清朝历史多半毫不相干,可以说离真实的清朝历史相去甚远。

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

不过产生“明粉”的根本原因,恐怕主要还是因为民族感情或者汉族主义。以汉族主义或者民族主义的眼光看,清朝是“鞑子”,属于外来政权,而且晚清时期,清政府似乎腐败无能至极,屡败于列强,清朝一直以来也被视为百年国耻的象征,所以清朝很难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但是明朝就大不相同了,不仅是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关键还自带鸡血,霸气十足的口号随处可见,令人热血沸腾。当然还有“驱逐胡虏,恢复华夏”及北征沙漠及郑和下西洋等壮举!以这些丰功伟绩与清朝相比,明朝不仅处处都表现的十分有“骨气”,而且也大有超越汉唐之势。

表现明朝有“骨气”的证据,在网络上早就总结成为了口号,最为流行的口号就是“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据说这些口号是出自明太祖朱元璋主持编撰的《皇明祖训》。这些口号所表达的意思就是,大明无汉朝时的和亲,无宋朝和清朝时的赔款割地。而明朝“土木堡之变”时天子守国门,同仇敌忾抵御瓦剌,尤其是末代崇祯皇帝为大明殉葬,也就是所谓的死社稷。

国祚长达三百年的明王朝,当然有其辉煌和伟大的一面,但是黑暗、残暴甚至荒谬的一面同样也是十分突出的,而“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被人津津乐道,令人热血沸腾,传为绝唱的口号,实际上带有激励或者宣传的性质,是国人常用的褒贬之词——《三国演义》的立场是“尊刘抑曹”,出于“尊刘”的需要,就对刘备诸葛亮等蜀汉集团中的人物大加赞扬,无限拔高。而为了贬低曹魏集团,对曹操等人物极尽丑化污蔑之能事!

捧明朝的也有明显站队的趋势,好像热爱明朝就应该毫无保留的热爱,不容有任何缺点被提出来讨论和批判,甚至把明显属于黑暗和失败的地方也当作正面的例证。譬如“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些口号,就不全是在赞扬明朝,仔细看其实还能看到明朝的一些“负面信息”;说明朝“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也没有什么好炫耀的,因为明朝的对手,实力并不强,尤其跟宋朝比,明朝的对手根本不值得一提,满洲和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起初的实力还远没有真的威胁到帝国的统治根基,跟明朝完全不在一个重量级别上!实力比对手强太多,完全没有必要和亲赔款,更不要说称臣纳贡了。实力差距这么大,妥协未免显得太怂了,所以不是明朝不想和亲割地赔款,实在是丢不起这个人啊!

还有所谓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其实真实的历史并不是皇帝“有骨气”,而是被迫无奈,天子不得不去亲守国门,不得不去殉国,因为真的没有人为帝国守国门了,替皇家守国门的没有一个得到善终,而且都被皇帝杀了,且都死的很惨。

天子之所以“死社稷”,也实在是没有一个人愿意为这个王朝殉葬了,生活在崇祯皇上统治下的大明王朝,不仅百姓都不堪重负了,文臣武将也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伴君如伴虎,随时面临被罢官杀头,传首九边的压力。崇祯在位十七年,换了五十个大学士,十一个刑部尚书,十四个兵部尚书,诛杀总督七人,杀死巡抚十一人,逼死一人。

崇祯皇帝遗言说“皆诸臣误朕”,到死他都认为,帝国覆灭,都是大臣们的责任。如果全赖主要负责的大臣,说不定真的就存在奸臣误国,党争祸国的情况,但是赖所有大臣,就很难想象了,这就说明主要问题可能出在皇帝身上。后来一些政治的原因,还有根据崇祯皇帝的遗言,很多人做出这样的结论:崇祯皇帝非亡国之君,而恰逢亡国之运!可历史事实是,崇祯皇帝并非无辜,他对明朝的灭亡要负主要责任,可以说,明朝完全是被他亲手折腾完的。

虽然崇祯皇帝跟他的前任们比较,是罕见的勤政,但他一切的勤政都是空忙活和瞎指挥,结果总是适得其反,进一步加速了帝国的灭亡。从他的遗言可以看得出,他看见谁都不爽,没有他信得过的人,所以虽然他贵为皇帝,却是真正的孤家寡人。他跟满朝文武的关系是十分紧张的,在他手下干事,动辄得咎,生死难料,人人都不抱有任何希望,唯一盼望的就是早点改朝换代吧!李自成打进北京以后,令明朝臣子都来为他们的皇帝收尸哭丧,竟然没有人来,哪怕连一个都没有来!很多明朝臣子,看见都假装没有看到,绕道而行。他们都感觉松了一口气,终于解放了,人人都忙于改换门庭,在新朝廷中为自己活动官位,可见不是所有的朝臣都无耻,而是皇帝太不得人心了。

如上所述,可以看得出,崇祯皇帝,不仅不是非亡国之君,而且还是典型的亡国之君,如果在崇祯皇帝的折腾下,明朝不亡才是真的天理难容呢!

明朝本来是可以免于覆灭的命运,但是所有的机会都被崇祯皇帝错过了。性格决定命运,明朝最后灭亡,也是拜崇祯皇帝所赐,种种迹象表明,崇祯皇帝性格极其古怪,甚至有某种心理疾病。

当初军情紧急,北京处在危机之中,甚至已经有人预料到,北京恐怕守不住了,但是即便北京守不住,还有留都南京。其实满朝文武都认可迁都南京,因为此时北方乱局急忙难以收拾,而南方的经济并未遭遇天灾人祸,只要保住南方,就不能说大势已去。但是当迁都被正式提上议事日程,就被批为是投降论。因为明朝面对的并不是强大的外敌,而是乌合之众的农民军。作为中央政府,可以向外国示弱,甚至可以跟外国签订城下之盟,但是不能向治下的百姓让步,因为外国多半是来抢东西打秋风敲竹杠的,但是百姓多半是要来跟皇帝抢江山,是改朝换代。更主要的是,向百姓做出让步,显得太过软弱无能,所以丢不起这个人!

崇祯皇帝因为能力有限,所以他的心病就是最怕别人说他无能,为了打造自己“英明神武”的人设,他很自然就显得很强硬。皇帝喜怒无常,动辄杀人,所以尽管满朝文武都是倾向迁都,但是都摸不准皇帝的心思,唯恐会错了意,成为替罪羊。何况当时的舆论环境,是强硬的论调占上风,主张迁都,会被扣上汉奸的帽子……

其实崇祯皇帝也并不是要死硬到底,要按照他的真实意思,其实也是更倾向于迁都南京,但是作为皇帝,他自己是不能主张逃跑,他肯定也是按照宣传的口径,表示要与帝国共存亡。这就需要一个大臣扮演“汉奸”的角色,力排众议,主张迁都。最早扮演这个角色的是兵部侍郎侯恂,结果侯恂因此被扔进大牢。战况进一步恶化的时候,还有其他大臣也有过类似的提议,最后还是因为崇祯皇帝不能决断。大臣们都不愿意也都不敢坚持,因为迁都属于政治不正确,有当汉奸的嫌疑,又害怕背锅,成为下一个替罪羊。

崇祯驾驭不了群臣,收拾不了乱局,只知道一味的换辅政大臣和军队将领。对文武百官刻薄寡恩,对老百姓也是胡乱摊派,压榨无度。百姓早已不堪重负,竖起反旗了,还在加派赋税。但是皇亲国戚,满朝文武都不愿意捐点钱出来,李自成打破北京,从皇帝的小金库里就搜刮出千万之巨的黄金。

在我们的印象中,以为秦二世、隋炀帝、宋徽宗那样荒淫无度,不理朝政的昏君才是亡国之君,实际上,荒淫无度,不理朝政,未必能亡国,真正的亡国之君,并不是太无能,而是太有能了,至少自己不认为自己无能。隋炀帝宋徽宗等亡国之君或者其他的准亡国之君,哪个是因为荒淫无度,不理朝政亡了国?隋炀帝自以为能力超过先皇,所以穷兵黩武,大兴土木,导致天下大乱。宋徽宗自以为可以超越太祖太宗,联金灭辽,导致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崇祯皇帝虽说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但是并非一定就不能挽回局面了。可是崇祯刚愎自用,性情古怪,俗话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崇祯皇帝却看谁都靠不住,满朝文武个个王八蛋,只有皇帝一个人圣明。皇权时代的王朝,似乎冥冥之中真有天注定,规定每个王朝的寿命期不超过三百年,快到了三百年总是各种天灾人祸,事事处处都处在不利的状态中,不管付出多少努力都无力回天,何况到期了,也没有什么力挽狂澜的人物,也失去了起死回生的条件!

上一篇: 铁梨木是什么木(铁梨木是什么木贵吗)
下一篇: 中国第二大剧种(中国第二大剧种是哪个剧种)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