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于禁简介资料(于禁简介拼音)

于禁简介资料(于禁简介拼音)

于禁简介资料(于禁简介拼音)曹操之所以能在汉末群雄中脱颖而出,开创曹魏政权,一方面得益于颍川谋士集团为其制定政策、筹划谋略,另一方面以曹氏、夏侯氏及亲属为核心的武将为之开疆拓土。除此以外,曹操还“不拘一格降人才”,从行伍中提拔人才,所谓“时之良将,五子为先”,于禁便是其中的代表。东汉末年,骑都尉鲍信受

曹操之所以能在汉末群雄中脱颖而出,开创曹魏政权,一方面得益于颍川谋士集团为其制定政策、筹划谋略,另一方面以曹氏、夏侯氏及亲属为核心的武将为之开疆拓土。除此以外,曹操还“不拘一格降人才”,从行伍中提拔人才,所谓“时之良将,五子为先”,于禁便是其中的代表。

东汉末年,骑都尉鲍信受大将军何进之托,回乡招募军队对付把持朝政的宦官集团,于禁闻讯前往投效。与此同时,何进为增加胜算,还调集关西军阀董卓进京,没曾想此举是引狼入室,董卓反而取代了宦官,成为把持朝政的舵手。

于是鲍信军事斗争的目标换了,成了讨伐董联盟军的关东诸侯之一,此后鲍信在抗击黄巾军的战斗中牺牲,于禁与鲍信所部归顺曹操,归将军王朗节制。

于禁简介资料(于禁简介拼音)

于禁简介资料(于禁简介拼音)

不久王朗发现了于禁才能出众,便举荐给了阿瞒;经过一番面谈,于禁受到曹操的赞赏而连升三级,由都伯(指挥百人的下级军官)直接升任军司马,自此在曹魏集团中渐入佳境:

在孔子眼中,学生仲由与冉求均属于具臣,所谓具臣是服从上级,执行政策的人;大臣则不同,有自己理念的,具备良好的大局观。

于禁便属于大臣行列,不仅具备了杰出的军情才能,同时还颇具政治头脑和大局意识,能从更宏观的层次考虑处理问题:

宛城之战在宛城,“好为人妻”的曹操又将张绣婶婶收为己有,被张绣视为奇耻大辱,愤而反叛,打了曹操一个措手不及,曹军大败,唯有于禁的部队始终保持严密的队形,没有溃败,且战且退,以最快的速度向大军靠拢。

途中遇到劫掠百姓的青州兵,于禁没有坐视不理,当即“数之以罪”,依军法处置。要知道这支部队可是曹操麾下的精锐,由亲信夏侯惇统领,之所以冒着风险越权整肃,于禁更多是出于全局的考量。

昌豨叛乱汉末,昌豨拉了一支队伍落草为寇,曾力邀故交于禁加入,但被婉拒;投诚的昌豨于205年又起兵背曹,被夏侯渊和于禁的打败,本以为颇有渊源,投降于禁可以不死,岂料于禁大义凛然:“夫奉法行令,事上之节也。豨虽旧友,禁可失节乎!”,旋而含泪斩了昌豨。

彼时,类似于昌豨这类地方军阀履降履叛,曹操颇为头疼,欲除之而后快,但又担心引起连锁反应,于禁此举不仅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又将责任揽上身,使得曹操对其越发器重。

梅陈之乱很显然于禁斩杀昌豨,并没有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209年梅成伙响应原袁术部将陈兰发生叛乱,曹操只得派出两路人马“灭火”:于禁等人讨伐梅成,张辽、张郃等人讨伐陈兰。

狡猾的梅成摄于于禁,以投降暂避“风头”;“风头”一过,马上改弦更张,再次叛变,并与陈兰合兵一处,一时间张辽“亚历山大”,加之粮草又紧缺,曹军可谓是险象环生。

陈、梅已经汇合之时,于禁才获悉反叛的消息,旋而连夜开拔,赶赴前线,见到形势危急,于禁主动承担运粮任务,将担任正面主攻的任务拱手相让,主动配合张辽完成对陈兰、梅成的平叛。

这些曹操都看在眼里,为此,不久便晋升于禁为左将军,授予“假节钺”的权力。所谓假节钺属于临时性授权,可以代替君上出征,赋予斩杀属将的决断,可见曹操对于禁有多么的看重。

正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曹操统一北方后,收起了于禁这把“利剑”,令其过上了数年安逸的日子。直到219年,曹操派遣曹仁攻打关羽,准备拿下荆州,无奈进攻受挫,反被围困于樊城,曹操才再次拔出“利剑”,命于禁驰援。

“荒废”了数年,运气也没站在于禁这边,没解了曹仁之围不说,还受困于洪水,投降了关羽,东吴打败关羽后,又成了东吴的“阶下之囚”。

怎么处置于禁,孙权犯了难,既不想得罪曹操,但又担心贸然放回于禁,势必对东吴不利,两难之际,只好暂且“礼遇”于禁,直到曹操去世,孙权示好曹魏,以达到“联曹抗刘”的目的,才将于禁送回。

身在孙营的于禁无时无刻不想着回到魏国,向曹操诉说自己的“不得已”,然而在选择投降的那一刻,于禁的人设已然崩塌,曹操怎么也想不通为何这位老臣出此下策,还不如归附不久的庞德有气节。

既是老子的旧臣,还遭嫌弃,曹丕也不客气,给于禁来了一出“笑里藏刀”,先是将于禁比作晋国的荀林父、秦国的孟明视,抬高于禁,希望其知耻后勇,再立功勋,背地里却不无讽刺地给了这位败军之将“安远将军”的名号,接着又派于禁出使东吴,让其重游伤心之地,在伤口上又洒撒了把盐。

这还不够,于禁出使前,曹丕又令其绕道安葬曹操的高陵拜别,陵内早已命人画了樊城之战插图:关羽的耀武扬威、庞德的不屈以及于禁的投降,于禁自然悲愤莫名,不久便离世,真是杀人不见血,司马光评价曹丕此举为“不君”,不是君主能干出来的事。这还不止,于禁死后,曹丕还为其上了恶谥“厉”,致(杀)戮无辜曰厉。

生逢乱世,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在不同政治势力之间飘忽不定并不奇怪,谁家的金锭更高尚呢?生存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张飞斥责吕布为“三姓家奴”,让先后投靠过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等人的刘备情何以堪?即便同一阵营的张辽,也先后跟过丁原、何进、董卓和吕布四位东家。

只能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当时庞德哥哥庞柔在蜀汉效力,主帅曹仁担心临阵倒戈,打算“雪藏”庞德;血性之人庞德当即立下“今年我不杀羽,羽当杀我”的誓言。所以说庞德慷慨赴死的背后,是颇有些战败后的骑虎难下,被迫兑现誓言的意味,并不说明有多么忠诚于曹操,毕竟其也曾在马超、张鲁麾下效力。

庞德

庞德此举无异于提高了门槛,于禁选择投降,就好比成绩一贯优异的学霸竟然作弊,令到曹魏,尤其是曹操大跌眼镜,直呼打脸,大腿都拍肿了。于禁这般反常,所为何事呢?

据此推知,连日的大雨使得“七军皆没”,加之曹军多为北方人,不习水性,曹仁又无力施以援手,在关羽的荆州水军面前,于禁所部可以说毫无招架之力;而于禁一向治军严明,若其不投降,这支军队要么溺水而亡,要么遭到屠杀。

如此严峻形势之下,一向从大局着眼的于禁,不计个人荣辱得失,投降关羽,往小了说,是为曹魏集团暂时保全三万有生力量(《吴书》:羽以舟兵尽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往大了说,其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超越战争本身,为天下保全了三万个家庭,在“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汉末,可谓是功德无量,真是难能可贵。

其实,这对于禁并不公平,一方面是结局的不公平,其在蜀、吴,均没有作出不利于曹魏的事,一方面是过多注意力聚焦到并不是樊城之战直接责任人的于禁身上,不公平。

可见樊城之战前,庞德受曹仁节制,前往宛城平叛,后驻扎在樊城城外,与城中的曹仁相互呼应,所以关羽进攻樊城之时,首当其冲是庞德。

而此后率部驰援樊城的于禁,虽然也有“假节钺”的权力,但因为曹仁是曹操族弟的缘故,樊城之战的总指挥只能是曹仁,于禁的“假节钺”只能在其所部行使,不能通用。

如此一来需要为樊城兵败负责的是曹仁,也就是说若其有预见性(或许有天灾的缘故),不会发生于禁反水一事;但事实恰恰相反,正是曹仁缺乏预见性的布阵,导致了“七军皆没”,加之在庞德的示范效应之下,有意无意间,曹操将罪责转移到了于禁身上,为曹仁开脱。一代名将以这样的方式谢幕,不得不令人唏嘘。

上一篇: 藏族服饰色彩含义解析(藏族服饰的色彩)
下一篇: 李斯谏逐客(李斯谏逐客书原文)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