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申屠嘉是一个怎样的人(申屠嘉文言文翻译)

申屠嘉是一个怎样的人(申屠嘉文言文翻译)

申屠嘉是一个怎样的人(申屠嘉文言文翻译)公元前154年,昔日繁华的长安城略显冷寂。吴楚七国之乱的消息传来,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陷入一种莫大的恐慌之中。略显清冷的街道上,一方官员的轿舆急匆匆行来。申屠嘉是一个怎样的人(申屠嘉文言文翻译)轿中的官员以为皇帝召见,是要进宫商议要事,却被骗到东市,身穿朝服被腰斩,与此同时,

公元前154年,昔日繁华的长安城略显冷寂。

吴楚七国之乱的消息传来,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陷入一种莫大的恐慌之中。

略显清冷的街道上,一方官员的轿舆急匆匆行来。

申屠嘉是一个怎样的人(申屠嘉文言文翻译)

申屠嘉是一个怎样的人(申屠嘉文言文翻译)

轿中的官员以为皇帝召见,是要进宫商议要事,却被骗到东市,身穿朝服被腰斩,与此同时,被诛族。

这位官员不是别人,正是西汉名士——晁错。

晁错学识渊博,深谋远虑,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出色的政治家。

千百年来,人们为晁错公而忘私,谋国不谋身,忠心耿耿,却落得个悲惨的结局,感慨不已。

其实,晁错的悲剧,早在他的性格里就可以窥知一二。

晁错以文采闻名西汉文坛,让晁错声名鹊起的,和一本书有关。

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很多典籍被毁,有的流散到民间,没有了传人。

到汉文帝时,懂《尚书》的只有一个人,就是济南的伏生。

汉文帝找到伏生时,伏生已经九十多岁了,不可能到朝廷来讲学,只好选拔一人到他那里去学习。

被选中的这个人,就是晁错。

晁错原本是法家的学者,后来又学了儒家的思想,成为当时不可多得的学贯儒法两家学问的大家。

回到朝廷后,晁错议起事来,引经据典,见识不凡,名声一天比一天大。

汉文帝看晁错是个人才,就让他担任太子家令,去辅佐太子。

晁错能言善辩,太子非常欣赏他,称他为智囊。

晁错在汉文帝一朝,就已初露锋芒。

他擅长写策论,当时无人能及。

他写的《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以及流芳百世的《论贵粟疏》,针对困扰朝廷的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深得汉文帝赏识。

那时的晁错,春风得意。

美好的人生画卷正在他面前徐徐展开,大展宏图的夙愿也是指日可待。

但令人遗憾的是,卓越的才华并没有助力晁错走向人生巅峰。

反而因为糟糕的性格,引得一片喊杀之声。

汉景帝即位后,晁错位列九卿,深受重用。

俩人是君臣,也是师生,感情十分深厚。

朝堂上,只要是晁错提出的建议,每次都会被采纳。

而晁错依仗着景帝的信任,多次更改法令,全然不顾其他大臣的意见,这引起了包括丞相在内的许多大臣的不满。

恰在此时,晁错犯下一个错误。

晁错修建大门时,私自凿开了太上皇庙的外围小墙,在当时,这种行为是犯法的。

丞相申屠嘉听说这件事后,就想奏请汉景帝治晁错的罪。

但晁错的消息很灵通,他提前得知了此事,连夜入宫请求汉景帝单独接见,并说明情况。

第二天,丞相申屠嘉上奏疏指责晁错时,景帝对申屠嘉说:“晁错凿开的不是太上皇庙的庙墙,是庙的外围小墙,不算犯法。”

申屠嘉万万没想到铁证如山,竟也没有告倒晁错,连忙向景帝道歉。

退朝后,申屠嘉对长史说:

“我非常后悔没有先杀了晁错,却先报告皇帝,结果反被晁错给欺骗了。”

景帝朝有两次侵占祖庙的事,性质一样,晁错被宽恕。

可另一位景帝的亲儿子废太子刘荣却被逼自杀,可见景帝对晁错多么偏袒和眷顾。

晁错和丞相斗法,看似晁错赢了,其实更加引起别人的忌恨,也为自己埋下一颗炸雷。

景帝时,诸侯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晁错力主削藩,朝野上下议论纷纷;

但当景帝将晁错建议削藩的奏疏发给公卿列侯商议时,除了窦婴,竟没有一个大臣们敢顶撞晁错,提出反对意见。

为了搜集诸侯王的罪证,加大削藩的力度,晁错修改法令三十章。

引得天下诸侯群情激奋,无不怨恨晁错。

晁错的父亲赶到京城,劝晁错放弃削藩。

晁错不听,说:“不削藩,天子地位不稳,宗庙不安。”

他的父亲说:“刘氏安定了,晁氏就危险了。”

回家后服毒自杀,以此死谏,晁错还是不听。

死之前,晁错的父亲说,我不忍心看着大祸殃及我身。

晁错的父亲死后十几天,吴楚七国果然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发动了叛乱。

大臣敢怒不敢言,父亲死谏。

但晁错一意孤行,不管不顾,刚愎自用,激起公愤也在所不惜。

这种执拗顽固的性格,早就为他的悲剧命运埋下祸根。

一个人有才干,但没有好的性格,也很难成就大事。

晁错和大臣的关系十分紧张,关键时刻,有人进谗言,挑拨离间。

晁错之死,和另一位西汉名臣袁盎有很大的关系。

晁错与袁盎早在汉文帝时就同朝为官,但俩人的关系非常差,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晁错落座,袁盎立即离去,袁盎落座,晁错一定离去,俩人不能同台议事。

景帝即位后,晁错位高权重,立即派人查办袁盎接受吴王刘濞贿赂一事,要将袁盎治罪,景帝下诏将袁盎罢官。

吴楚七国叛乱的消息传到京城后,晁错又盯上了袁盎。

他对属官说:“袁昂接受吴王刘濞的财物,专替吴王说好话,一再说吴王不会叛乱。现在吴王反了,应当治袁盎的罪,他一定知道吴王的阴谋。”

属官说叛乱已经发生了,再治袁盎的罪有什么用。

晁错听后犹豫不决,就在他犹豫之际,袁盎听到了风声。

他立即求见窦婴,通过窦婴拜见汉景帝。

袁盎见汉景帝时,汉景帝正和晁错商议平叛事务。

袁盎说:“吴王召到的都是一些亡命之徒,不足为惧。”

一席话说到了景帝的心坎里。

景帝咨询袁盎有什么办法平定叛乱,袁盎请景帝屏退左右,说有私密话要说。

景帝让左右退下,只留下了晁错。

袁盎又说:“我说的话人臣都不能听。”

景帝让晁错也退下,晁错想不到的是,命运的阴影正悄悄笼罩过来。

这一次非同寻常的退出,把自己推向了死地。

袁盎说:“高皇帝的子弟都有封地,如今贼臣晁错擅自处罚刘姓诸侯,侵夺他们的属地,他们才要西进关中,诛杀晁错,恢复旧地。”

当今之计,只有杀了晁错,派使者赦免吴楚七国叛乱的罪名,恢复他们的旧地,兵不血刃就可以退七国之兵。

景帝听后沉默了很长时间后说:

“关键是这样做的结果会怎样,我不会为了天下怜惜一个人。”

十几天后,丞相等十几名大臣联名上书,建议景帝诛杀晁错。

景帝在处死晁错的奏折上只回复了一个字——“可”,而这一切,晁错都毫不知情。

促使景帝起了杀心的,是晁错建议景帝御驾亲征,而自己坐镇后方。

让景帝面对危险,而把安全留给自己,大臣们正是抓住这个把柄,说晁错无人臣之礼,大逆不道。

晁错死后,吴楚七国并没有因此罢兵,后世人无不为晁错喊冤。

在皇权、臣权和诸侯的多方角逐下,晁错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晁错为人,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不擅于处理人际关系,与诸多大臣结怨,激起了公愤,以致于朝堂上一片喊杀之声。

大祸降临时,竟然没有一个人为他说句公道话,也实在是可悲可叹。

司马迁用了四个字评价晁错,“峭、直、刻、深”。

峭是严厉,直是刚直,刻是苛刻,深是心狠。

这样一个人,忠臣要杀他,反臣要杀他,骨肉至亲也不认可他,以致于最后众叛亲离,穷途末路。

《中庸》里的第一句话:“天命之谓性。”

意思就是,你的性格就是你的命。

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他会说什么样的话,做什么样的事,遇到什么样的人,也往往决定了命运的走向。

上一篇: 同位素概念(化学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同位素概念)
下一篇: 明清小冰期(明清小冰期名词解释)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