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一种飞禽,因为自身的品格和习性,深受诗人和词人们的喜爱,所以它的身影经常出现在经典的诗词中。它是诗词“感人气氛组”的情境担当——大雁。
使至塞上译文(使至塞上译文及注释)
【一】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出自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中的名句,千百年来感动了无数人。
元好问16岁赴并州考试途中,遇到一位捕雁者,听他说,天空中一对比翼双飞的大雁,其中一只被捕杀后,另一只竟然从天上栽下殉情而死。年轻诗人被这对大雁的行为所感动,便买下这对大雁,将它们合葬在汾水,建了一个小小的坟墓叫雁丘,并写下了这首《摸鱼儿?雁丘词》作为纪念。
名为咏物,实是抒情,塑造了忠于爱情,生死相许的大雁的艺术形象。野生大雁是终其一生不换伴侣的,它们至死不渝的爱情让人敬佩不已。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
大雁一般都是集体统一行动,偶尔掉队的孤雁也会急切地寻找队伍,杜甫的《孤雁》就是通过描述一只离群孤雁的行为来表达自己思念亲人、渴望团聚的心情。
孤雁
(唐)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离群的孤雁既不饮水也不啄食,边飞边叫的声音里饱含对同群伙伴的思念。雁群消失在云海之间,谁来怜惜这天际孤雁?孤雁望断天涯,仿佛依稀看见伙伴们就在眼前;哀鸣不绝,好像愈发听到了同伴们的呼唤。野鸦完全不解孤雁的念群之情,只顾自己鸣噪不停。
此诗实际上是一首念群之雁的赞歌,诗人以孤雁作为自己的象征,但全诗却无一字涉及自己。孤雁那样的困苦、孤单,还在不断地呼号、追求,“不饮不啄”“飞鸣念群”宁可高飞重云,也不愿向现实屈服,恐怕正因为大雁有这样的风骨,才是诗圣杜甫选择以孤雁自喻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缘故吧!
同样因为战乱与亲人分别,白居易也在《望月有感》一诗中写出了“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的诗句,“顾影自怜,好像离群的孤雁,行踪不定,酷似无根的秋蓬”也是将自己比作离群的孤雁,怀念自己的亲朋好友,与杜甫的《孤雁》所表达的情怀有异曲同工之处。
【三】
唐代诗人杜牧也曾以雁为主题写过一首《早雁》
早雁
(唐)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八月边地回鹘士兵拉弓射箭,雁群惊飞四散哀鸣连连。月明之夜孤雁掠过承露仙掌(指长安建章宫内铜铸仙人举掌托起承露盘),哀鸣声传到昏暗的长门宫前。应该知道北方正当烽烟四起,再也不能随着春风回归家园。请莫嫌弃潇湘一带人烟稀少,水边的菰米绿苔可免受饥寒。
这是一首托物寓慨的诗,采用比兴象征手法,表面上句句写雁,实际句句写实,句句写人,前四句诗人设定“大雁惊飞影过皇城,鸣声回荡在长安城上空”的场景,言外之意是:不知是否能引起皇宫中统治者的关注;后四句安慰大雁,胡骑尚在,你们到春天时也不要急于北飞,潇湘之地也可以觅食。
此诗前半部分批评执政者无力安边,运用的是非常含蓄的怨刺方法,后半部分则以关怀的口吻叮嘱大雁,实际上表达的是诗人对流离失所百姓的关切之情。
与诗人以往或豪放或瑰丽的诗作不同,这首诗巧妙地将深婉细腻与清丽含蓄和谐统一,是一首别开生面的诗作。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四】
在诗词中最多被提及的是大雁迁徙的习性——北归、南飞。
北归
例如:(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出自(唐)王维《使至塞上》
译文: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出自(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译文: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
南飞
《霜月》
(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刚开始听到南飞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征雁:大雁春到北方、秋到南方,不惧远行,故称征雁。此处是指南飞的雁。
诗人运用想象与神话典故创造出清幽瑰丽的意境,是诗人一如既往的唯美风格。
与大雁大多伤怀的出场不同,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中,大雁也因诗人的愉悦心情而不再悲伤。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唐)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平。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洞庭湖水广阔无垠,依稀看见与长江相接。南飞的大雁带走我忧戚烦闷的心情,远处的山峰衔来一轮美好的明月。
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在天上推杯换盏,畅饮美酒。醉后朦胧中阵阵凉风起,吹得我翩翩起舞袖带旋回。
公元760年,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后,南游岳阳,写下此诗,劫后余生的喜悦溢于言表。
【五】
(一)婉约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她的词作里则更喜欢将大雁比作“信使”。
《一剪梅?红藕相残玉簟秋》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蕊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作者惦念外出的丈夫,盼望锦书到达,遥望云空引发雁足传书的遐想,借助于鸿雁传书的传说,画面清晰、形象鲜明地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却有人伫立凝望,相思的愁绪萦绕不去。
(二)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出自宋代黄庭坚的《寄黄几复》
我住在北方海滨,而你住在南方海滨,欲托鸿雁传书,它却飞不过衡阳。
此诗中借用的也是鸿雁传书的典故。
除此之外,在其它的诗词作品中,大雁还曾以雁群、哀鸣等形象出镜,它的出现赋予了诗词作品勃勃生机,从某种意义上讲,称大雁为“业界劳模”也不为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