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英国人对与跨大西洋奴隶贸易可能比19世纪以来的任何时候更为熟悉。2007年3月25日,英国在庆祝大英帝国废除奴隶贸易200周年时:学校教学大纲采用了奥托巴·库瓜诺和奥劳达·厄奎亚诺的奴隶叙述节选作为必读内容。
英国广播公司的广播节目和电影纪录片都对大西洋奴隶制及其遗留问题有所报道在节目中托尼·布莱尔差点忍不住公开道歉,他表示“奴隶贸易是多么的可耻”。
从2007年以来,与奴隶贸易有关的艺术性作品有一种特殊共性。如果需要证明的话,英国电影导演迈克尔·阿普泰德的《奇异恩典》出人意料的票房成功应该是一个例证:
镜像理论(镜像理论的主要观点)
这支影片于2007年3月23日星期五在英国电影院上映,仅在首映周末就获得了超过400万美元的票房。然而导演对大西洋奴隶问题的创新处理,却引来了人们对《奇异恩典》的批评。
正如片名所示,艾普特打算讲述约翰·牛顿创作的著名赞美诗背后的故事,在影片中尔伯福斯巧妙地在国会中游说,通过一己之力废除了死刑。然而在现实中他却是一个臭名昭著的奴隶贩子,正因如此,在电影正式上映之前就饱受人们愤怒的批评。
一些人抱怨废奴主义者托马斯·克拉克森被边缘化,另一些人则反对“美化的”欧洲中心主义。因此,英国反种族主义大会的秘书李·贾斯珀宣称:“这部电影美化了奴隶贸易的悲剧、恐怖和残忍。它试图给人一种这样的印象:一个人解放了数百万奴隶,否定了被奴役的非洲人对他们自己的自由所作的贡献。”
事实上,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主要关注的是这些法律程序,因此主要迎合了法院电影的流行类型。大部分非洲人的奴役过程只占中间的一个小段落段落,也就在主角一次辩护演讲的闪回中被描绘出来。
阿多诺以在纳粹德国手中个人和集体遭受的巨大痛苦为基础,采取各种立场反对将犹太大屠杀的一体化虚构化而闻名。阿多诺在他关于“承诺”的文章中写道:
“禁止艺术一秒钟忘记(苦难)的道德滑入了它的对立面的深渊。美学的风格原则……使不可思议的事情似乎有了某种意义;它被改造了,它的一些恐怖被去除了。仅凭这一点,就对受害者造成了不公正,然而,任何回避受害者的艺术都无法经得起正义的要求”。
人们不必赞同阿多诺颇有争议的精英先锋主义,或他的形式主义镜像理论,就可以承认他在这里有一定的道理。
斯皮尔伯格为数不多的对奴隶船内部生活的描述,可能会被归结为一个主要问题,即利用好莱坞的固定剧目来夸大悲情。虽然斯皮尔伯格所描绘的一切都是历史上不可信或不现实的,但他的现实主义强烈地迎合了感伤和崇高。
观众只被允许在阿米斯塔德的甲板上向下看一眼,而大部分时间都处于狂暴的雷雨这一古老庄严的地形之中。
暴风雨,作为与奴隶痛苦相关的客观事物,设定了画面的视觉节奏和灯光;例如,在不规律的闪光中,我们见证了一个垂死的母亲如何抱起她的婴儿,她的婴儿最终在集体的努力中获救,并被运送到头顶的亲戚那里。
在音频代码方面,狂暴的暴风雨声被淹没在非叙事音乐中,融合了原始非洲鼓点与沉重的弦乐管弦乐和强烈的合唱圣歌。天真的孩子在尖叫着,人们在闪电的光照下难以区分,和混杂的音乐显然有着协同
作用,用来产生怜悯和恐惧的过量情感来压倒了观众。与此同时,雷雨不仅有一种令人敬畏的感觉,也有一种净化的效果。
斯皮尔伯格的例子说明,描绘大西洋奴隶制的历史苦难和中间段落不是一件可以轻易接受的事情。
理想情况下,这需要艺术家非常仔细地讨论讲故事的能力与阿多诺的警告不要过度救赎历史苦难——毕竟,沃尔特·本杰明在另一个背景下警告我们,“吸引读者读小说的是希望用他所读到的死亡来温暖他颤抖的生活”。
盖伊·德斯劳里耶斯导演的《中间通道》于1999年上映,由业余演员在历史遗址拍摄,预算仅为斯皮尔伯格的零头。它耐心细致地讲述了十八世纪的奴隶贩子一次横渡大西洋的经历,配上今天非洲和加勒比海岸的画面,偶尔被殖民前非洲的记忆打断。
影片中间所追溯的一段画面缓慢、痛苦、平淡无奇;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航行接近尾声的时候,一场叛乱被奴隶贩子残忍地镇压。这部法国电影在被HBO收购之前,原版在全球的影院和电影节都取得了不错的成就。
德斯劳里耶斯在电影中透露出对奴隶运输经济目的的兴趣还选择《断锁怒潮》中的主角作为旁白。然而而这两个决定都没有对影片造成负面影响。德斯劳里耶斯的叙述与法国原著相当接近,杰曼·翰苏只参加配音,没有影响到电影的画面。
即使HBO确实是为了创造一部与斯皮尔伯格的《断锁怒潮》有关系的电影,但是他们在审美和意识形态范围上还是很大不同的。
德斯劳里耶的承认手法模仿了《断锁怒潮》,但他指出了一些更加深层的东西,一些在画面之下的东西,而这些东西也在困扰着观看者。
这种凄凉的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异化感的搭配,也为《中间通道》引人注目的旁白叙事提供了机会。整部影片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之间不断切换,叙述者在这里代表了大西洋奴隶贸易的所有受害者是一个无实体的集体,以提喻的引申方式说话。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