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和波匈事件的尘埃落定,赫鲁晓夫时代正式开启了,赫鲁晓夫时代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对共产国际内部和外部面对西方剑拔弩张的局势进行缓和政策,赫鲁晓夫在外交上非常积极地拉拢中国,在另一方面想要缓和与美国之间的对立局面,在国内也想要推动改革。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经历了斯大林时代的强硬外交政策之后,赫鲁晓夫要选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要选择和缓的道路呢?
▲赫鲁晓夫和斯大林旧照
赫鲁晓夫玉米(赫鲁晓夫传玉米什么意思)
因为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和自己发起的反斯大林运动并没有使赫鲁晓夫的控制力达到和斯大林一样的程度,赫鲁晓夫的控制力还不够强,这和在日后苏联和中国交恶还有苏联和美国翻脸时候的赫鲁晓夫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对比非常鲜明。赫鲁晓夫也是在克林姆林宫摸爬滚打了多年的人,赫鲁晓夫知道政治的游戏规则,他知道自己在增强控制力的过程中必须要采取一个和缓的态度,避免陷入四面树敌的不利局面,尤其是在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上,中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击败了不可一世的美国,也极大削弱了苏联在共产国际阵营内的话语权和嚣张跋扈,苏联只能选择在各个领域都尽量满足中国的需求。
▲毛主席参观动力科研室
▲手持玉米的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时代最为显著的一个标志之一就是赫鲁晓夫的国内政策,虽然说赫鲁晓夫对于玉米种植的痴迷已经成了历史爱好者们嘴里津津乐道的一个典故,但是不得不承认赫鲁晓夫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发展了苏联的经济,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成就就是在赫鲁晓夫时代所兴起的开荒热潮,这是赫鲁晓夫时代整个经济发展内容中的重中之重。
开荒和农业改革确实带给了苏联很大的粮食增长,是苏联的粮食增产率非常高,但这也带来了很多问题,还要拿玉米来说事,就是赫鲁晓夫是一个痴迷于玉米种植的领导人,对于玉米的喜爱甚至达到了一种偏执,强制性的推行玉米种植政策在许多地方遇到了困难,因为有许多地区是不适合种植玉米这种作物的,可是强行种植玉米显然是违背了客观规律,最终的结果就是玉米没有增产,反而在这些不适宜种植玉米的地方还造成了绝收。
▲苏联的玉米种植宣传画
但是还好,苏联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国土面积非常广阔,物产也比较丰富,这在客观上就弥补了赫鲁晓夫在玉米种植上政策推行的错误,而且在那个时期,机械化农业已经成为了趋势,赫鲁晓夫时代就发展了机械化农业并且把制度完善并且加强,苏联的农业照比往年来说,还是有着一些提升的。
▲赫鲁晓夫参观畜牧场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赫鲁晓夫这些和缓的行动呢?如何看待赫鲁晓夫对之前对待加盟国政策的调整呢?
▲赫鲁晓夫在会议中
我们应该用分层次的看待赫鲁晓夫的这些政策,第一,赫鲁晓夫对于苏联国内的经济改革和农业改革,甚至在政治上的某一些改革是具有一定的成绩的,这一点也是不能否认的,尤其是赫鲁晓夫时代的开垦荒地的政策,就大大增加了苏联国内的可利用土地使苏联的粮食产量得到了增长,农业上的发展引起的是连锁反应,那就是粮食有了保障之后,苏联的工业也得到了持续的发展,社会保障水平因为工业的发展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但是在表面上的一团和气背后,赫鲁晓夫时代还是有着一个非常大的问题,那就是赫鲁晓夫时代依旧没有解决斯大林时代最大的问题,也就是那个斯大林用一生时间也没有解决的求索,就是无法找到正常运行苏联建立起来的官僚体系的钥匙,这个体系依然是和苏联内部甚至共产国际内部各大的利益集团的利益是水火不容的,这好像是一个死结,也是苏联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
▲苏联版图
回顾赫鲁晓夫的政治生涯你就会发现,赫鲁晓夫绝不是一个蠢人,他只是能力不够强,赫鲁晓夫是一个缺少行动魄力的领导人,赫鲁晓夫最大的悲剧在于他是一个缺少魄力的人,但他恰恰还是最需要领导魄力的苏联最高领导人,这种性格和位置上的诡异错位造成了赫鲁晓夫高开低走的局面。
▲赫鲁晓夫和尼克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