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后大约二百年左右,美洲大陆出现了一个奥尔梅克文明,和殷商文化具有相同的外部特征和内涵。有的学者在奥尔梅克出土的玉圭上发现了殷商的文字,并且读出了殷商先祖少昊、简狄、王亥、上甲微等商族先王的名字。
奥尔梅克(奥尔梅克文明)
对于奥尔梅克乃至印第安玛雅文化起源于殷商,学者们已经探讨了有100年,郭沫若等人就考证出来一个称为“攸侯喜”的人,他随纣王东征至如今的山东,在纣王回到了朝歌时,他统领着大约十万大军还驻扎在山东。武王克商后,他下落不明,推测就是他在周公东征的时候,下海躲避,遇上“黑风暴”,被风吹到了美洲大陆。在网上已经有人以此为题材创作电影和小说。
从近期读出的余簋铭文来看,攸侯喜是从山东半岛进入了华北地区。从河北省抚宁县发现的两处商代遗址看,他们在这里也进行了修整。抚宁县红门寺商周代遗址位于榆关镇荣庄东北200米处,遗址上原建有红门寺,故名“红门寺遗址”。遗址北面为4米高的土坎,西、南、东三面为缓坡,北侧坎下有戴河支流通过。现在测出的遗址南北长100米,东西宽70米,文化层距地表0.6米,看来就是个临时居住处。在这里先后采集鬲足4个,罐口1个,半个陶鬲,石杵1件,青石斧1件,陶网坠1个,陶纺轮1个,陶片若干。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灰砂陶极少。纹饰以绳纹为主,另外还有方格纹。也就是外来的陶器占了主导地位。另一处遗址称为龙崖寺商代遗址,位于宋庄乡胡各庄东北200米丘陵上,为洋河第二台地,高15米。出土有夹砂红陶片和鬲足、纺轮、石球等物。因该地原有龙崖寺,因以命名。
这里原是商代孤竹国的属地。在商朝末期,对周朝反抗最为强烈的地方酋邦国除了古燕国,就是孤竹国了。孤竹国两个国君宁可饿死也不食周粟,被传为千古佳话。所以,殷葺率领殷遗民在这里修整一个阶段,又接应了攸侯喜,然后走临海的通道一同进入辽西。可以推测的是,箕子可能也和他们会合了。这批殷伊民的出现导致当时东北出现了一系列变化。武王克商的时候,古燕国的北部和肃慎相连,可是,此后,肃慎向北缩回到了辽河以东,直至进入三江平原。箕子进入朝鲜,建成了“箕子朝鲜”,在第十一代的时候,还回到周朝首都进行了朝拜,也就是说自从殷葺和攸侯喜的大批人马进入东北后,中原文化在这一时期内迅速的在东北地区扩张开来。
那么,攸侯喜是不是在这里渡海进入了美洲大陆了呢?可以说是。但是,领头的人不是他,而是殷葺。因为商朝的“侯”,都不是子姓,也就不是“契”的后裔,他到了美洲,不一定供奉和祭祀商朝的先王先公,完全可以供奉自己的祖先。而殷葺包括殷葺的后人,是要供奉和祭商朝的先祖的。
根据最近时期的对古代气候的研究,当时北方的气温比现在高2——3度。如果他们是在吉林省珲春一带下日本海,会遇到北太平洋附近海域存在着的一个巨大的大环流。该洋流自太平洋北赤道附近产生,经吕宋岛北部、台湾东部进入台湾海峡,在舟山群岛到对马东海,到了日本九州南部,有一支分流北上,经对马海峡进入日本海,又经津轻海峡回到太平洋上。这个北上的大暖流也被称为“黑潮”。
殷商人的船只沿洋流到达北纬35°~42°之间时,进入西风带,即便不撑帆,也能顺势快速行至北美大陆西海岸。
北太平洋环流规模巨大,平均宽度150公里,海水流速在每小时3~10公里之间,这对于顺流航行的船舶十分有利。
这股暖流,冬天20℃以上,夏天27℃左右,比流过的其他流域的水温高8℃~10℃,冷暖流交汇,能带来丰富的渔业资源,为远航提供了食物保障。
所以商纣灭亡后,对于早已掌握航海技术、即将成为奴隶的商代亡国者来说,完全有可能利用北太平洋大环流的优势,辗转到北美洲大陆、建立新的海外聚居地。
笔者研究,走北太平洋海路可能性有。还有可能殷葺及其后人穿越了冻土地带,走的是陆路,到了亚洲的尽头乌厄连一带渡过白令海峡,进入到了美洲大陆,创造了灿烂的奥尔梅克文化。因为当时殷葺和攸侯喜掌握的军队在10万以上,按照当时的造船水平,要造出一大批船装载这10万人几乎没有可能。也就是说大部只能陆路行走。而渡过白令海峡则不需要那么多船只,那条海峡是可以来回摆渡的。
1953年,美国考古学家在墨西哥奥尔梅克遗址的祭祀中心发现了16尊雕像和6块玉圭,玉圭上刻有文字。几年前,学者王大有认为是殷商文字,并破译解读出来,是殷人祖先的名字:蚩尤、少昊、帝喾、简狄、多妇(应该是妇多)、契、王亥(商第七代王)、上甲(商第八代王)、相土(商第十一代王)等。还有的学者将古代印第安文字300多个搜集起来,带回大陆,和甲骨文对照研究,发现惊人的一致。看来,殷葺等待到美洲大陆的文化,绝不单单是影响了奥尔梅克文明的产生,而是在美洲大陆有着广泛的影响。
但对奥尔梅克文明的研究可以证明,进入美洲大陆是殷葺或者是他的直系后代,攸侯喜也可能在这群人中,但他不是主要首领。
原文载自《知识就是力量》2011年第7期,原标题《开发东北亚殷人立首功(下)》。
作者:王德恒,考古学家,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