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睿画像
“五马渡江去,一马变为龙”是民间的俗话。
说的是西晋有五个王一起到南方“掘金”,最后只有一个王成功了。
顾雍三国杀(顾雍是谁的徒弟)
今天的故事就从这句俗话说起。
01
公元304年,是西晋永兴元年。
虽然年号“永兴”,但晋王朝却难兴了。
因为改变王朝命运的“八王之乱”已经如火如荼,王朝处处风雨飘摇。
所以,很多王侯将相都要选择“站队”。
只有站对了,才能保住脑袋,保住荣华富贵。
这个时候,王朝名义上的“皇”还是那个肉米不分的傻儿司马衷。
而实际上控制朝局的,换成了“八王”之一的成都王司马颖。
司马颖虽然控制着朝政,但手里却缺少前辈曹孟德的一张好牌。
这张好牌便是傻儿皇帝司马衷。
但司马衷在“八王”之一的东海王司马越手里。
司马颖昭告天下:朕是得了篡位(口误,是传位)诏书的,正统皇帝,司马越之流是叛党。
司马越回应说:皇上从来就没有下过诏书。司马颖这是谋反,本王受皇命要平叛。
二人嘴炮激烈之时,司马衷去哪呢?
每天喝着肉粥,抱着美女,悠哉悠哉!
琅琊王司马睿和司马越是好邻居,于是二人联手起兵讨伐坐镇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的司马颖。
不幸的是,司马越大军不但惨败,逃跑时还把傻儿皇帝司马衷给落下了。
一同被擒住的还有琅琊王司马睿,还好司马睿人比较机灵,侥幸越狱逃回了封国。
看了更晕的八王之乱图谱
02
战役结束后,西晋朝局依然动荡。
本来司马颖收获了司马衷,抓的一手好牌。
但这货却显然没有曹孟德当年的本事。
明里暗里想德都是自己做皇帝,压根没拿傻儿皇帝当底牌,挂起晾着。
很快一场叛乱再次爆发。
这次是司马越的嫡亲兄弟东燕王司马腾和西晋北方边防军司令王浚联手。
联军攻势很猛,司马颖抵挡不住,跑了。
跑去哪呢?
跑到了同样野心勃勃的河间王司马顒的地盘——洛阳。
司马顒的部下大将张方一看,来的不仅有司马颖还有傻儿皇帝司马衷,机会呀!
于是献计,让司马顒挟持傻儿皇帝远遁长安,再号令天下。
司马顒深以为然。
于是,傻儿皇帝和司马颖被司马顒大军带回了长安。
然而,司马颙“挟天子令诸侯”的大计还未来得及展开,东海王司马越再次跳了出来。
司马越首先发表檄文公开声讨司马颙的狼子野心。
接着,声泪俱下的向天下表明自己对向傻儿皇帝的不二忠心。
随后,举起了“迎圣驾、归故都”的旗帜。
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天下舆论顿时形成“一边倒”。
东燕王司马腾、北军司令王浚等也宣誓追随司马越“迎圣驾”、“讨逆贼”。
这还不算。
司马越明面上把司马颙,骂了个狗血喷头。
暗地里呢?是个眼高手低的货色。
他派人捎信儿给司马颙传达了一个信息:大家都是兄弟,找个时间见个面,商量商量把这盆肉分了吃吧。
傻儿皇帝在自己手里,又有数十万大军,承受舆论压力的司马颙,几番权衡,竟然信了司马越“会商”的鬼话。
为了摆脱舆论压力,也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司马颙杀了大将张方。
理由是:自己受了张方的蒙蔽和要挟。
司马颙的这招太损,部下寒了心,仗还没打,前线部队的将领就投降了司马越。
司马越趁势举起“义旗”攻伐长安城。
至于先前的什么密谋“会商”之事,都成了屁话。
这么一搞,鸡飞蛋打的司马颙只好灰溜溜的跑进附近的大山打游击了。
那个前来投靠司马顒的成都王司马颖,也慌不择路的跑到新野找旧部去了。
长安城被破,司马越的联军一通抢劫之后,“押着”傻儿皇帝回了洛阳。
03
司马越大胜之后,志得意满。
为了实现自己称帝的野心,他一不做二不休。
首先,干掉了司马顒。
这家伙虽然现在是游击散兵,但还是有影响力的,斩草除根最稳当。
第二,干掉了司马颖。
不能给这家伙时间缓气,清理干净最放心。
第三,干掉了傻儿皇帝司马衷。
这家伙太傻,太容易被利用,要断了诸王以后的念想。
第四,拥立新皇帝司马炽(史称晋怀帝)。
这家伙年轻,没啥经验,也没啥资本,将来方便行事。
第五,至于其他反对势力小人物,毫不留情的割了一大茬。
可以说,司马越的算盘打得是“哗哗”响。
但是他忽略了眼下的一个现实。
非常严峻的现实。
西晋国内因为连年征战,国外胡人势力也在水涨船高。
最活跃的是匈奴、氐、羌、羯、鲜卑五支外族胡人。
他们过去都是晋的藩臣,借着晋朝国内征战而逐渐崛起。
首先宣布自己单干的是匈奴人刘渊。
有了第一个吃番茄的,自然就有第二个、第三个。
很快,这些个藩臣都分家单过去了。
这让司马越很愤怒。
给我打!
然而,征讨并不顺利,甚至是步步失利。
这样的局势让远在山东的琅琊王司马睿坐立难安。
寡人是跟着司马越混的,司马越要是倒了,寡人该怎么办?
现在,是兵发洛阳助阵,还是固守封国观变呢?
有这样心思的不止司马睿一个。
还有西阳王司马羕、南顿王司马宗、汝南王司马佑、彭城王司马纮。
但比起这四个诸侯王,司马睿无疑是最幸运的。
因为他有一个好朋友,好部下。
这个好朋友、好部下的背后是一个豪门家族。
04
什么是豪门世家?通俗的理解就是:
一个家族不因历史王朝更替而一直拥有很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权力。
也就是说,这个家族在各方面都占有话语权。
仅仅有钱,那叫土豪。
仅仅有兵,那叫军阀。
历史上有钱的人多了去了。
春秋时代有范蠡,战国时代有吕不韦,魏晋时期有石崇,朱明王朝有沈万三......
最后呢,都没了。
一直能够保持兴盛的家族有没有?
有!
山东曲阜的孔家乃是无可置疑的神州第一。
山东琅琊的王氏同样是地道的豪门世家。
司马睿的好朋友就是来自王氏豪门的王导。
王导的先祖据说是东周时期恒王的一个王子,所以以“王”为姓。
到了战国时代,王家出现了第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大秦帝国猛将王翦。
后来,王翦的后代中有一支宗族迁到了山东琅琊。
这时候,历史发展到了西汉。
琅琊王家第一次出了一个名人王吉(不是王老吉)。
此人不但官居博士谏大夫,而且是我国最早提出“晚婚晚育”政策的第一人。
王吉之后,琅琊王氏家族中代代都有朝中高官,声名开始显赫。
到了三国魏晋时期,琅琊王家的名人开始呈“井喷”状态。
首先登场的是中国孝道文化的两个著名人物:
一个“卧冰求鲤”的哥哥王祥,官居西晋司空、太尉;
一个是“护兄争鸩”弟弟王览,官居西晋光禄大夫。
接着登场的是开创中国玄学清谈之风的两个名士。
一个是“竹林七贤”之一的堂哥王戎,官居西晋司徒;
一个是玄理领袖人物书法家堂弟王衍,官居西晋太尉。
后辈里,还涌出了军阀王敦、良相王导,王羲之、王献之这样的书法大师。
再后来,王氏家族里更是男女齐发力:先后出了8个皇后,20个驸马,15个一品大员,150个五品以上高官。
试想,这样一个豪门世家,想不影响朝局也不行呀。
司马睿的朋友,正是这个豪门世家里的中坚人物——王导。
05
王导认识司马睿时,还只是东海王司马越手下的一个参谋长。
当时,司马睿与司马越正在联手讨伐司马颖。
年方三十的司马睿与年方三旬的王导一见如故。
此时司马越手下王导的哥哥王衍正受器重,所以职位较低的王导就很少有发言权。
但是,没有发言权并不代表一个人不具备发言的能力。
其实王导就如当初躬耕南阳的孔明,对西晋时局有着很清晰的判断。
王导一直都在思考以下问题:
第一,“八王之乱”已经把西晋王朝积累的老底啃光了,谁是最后赢家?
第二,北方胡人势力盘踞交割,西晋实力又严重削弱,一旦有变,何来战略纵深?
第三,司马家族遍地是王,谁出头谁挨打,谁有实力?谁又有能力静观其变?
第四,大家都盯着北方长安,南方的广阔天地是不是应该更有作为?
第五,王氏一族无上荣耀,但要维系长盛不衰吾辈是否应该更加努力?
王导结识司马睿之后,三聊两聊后,敏锐地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这个答案就是司马睿。
王导
王导认为:
第一,司马睿是王子,诸侯王,名份、地位都不缺,就缺机会。
第二,司马睿现在跟着司马越混,也就是打打酱油,可谁会打一辈子酱油呢?
第三,现在风头正旺的是司马越,司马睿与之是伙伴关系,悄无声息的搞点小动作,不会被猜疑。
第四,自己在司马越手下想混到高层,恐怕很难。若是把司马睿送到更高的层次上呢?
第五,司马睿对南方不太熟,但我熟。他不熟,就得依重我这个“南方通”。
在王导的策划和劝说之下,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经司马越批准,官封江南大都督的司马睿带着一部分西晋王族宗亲跨过长江来到了建邺(今南京)。
与司马睿一同过江的,还有西阳王司马羕、南顿王司马宗、汝南王司马佑、彭城王司马纮五个诸侯王。
这便是民间俗语所说的“五马渡江去”。
可为什么只有司马睿这一个马成龙了呢?
因为司马睿的马尾后边,除了王导,还来了几个重要的跟班。
一个是王导的堂兄——驸马爷、扬州刺史王敦。
王敦
另一个是王导的堂弟——名士兼勇士荆州刺史王澄。
来到建邺,来到曾经的东吴大帝孙权的地盘,司马睿的心其实是忐忑的。
虽说江南已经好久没有经历战火,但宗族、士族势力还是很强劲。
常言道:强龙不压地头蛇。
你司马睿一个已经衰微的晋朝琅琊王又能唬住多少百姓?
对于司马睿的担心,王导只是“嘿嘿”一笑。
王导说:我们要想在这儿立住脚、站稳身,除了坚持自信,还要依靠智慧!
司马睿说:王哥,你说吧。咱下一步咋办?
王导拍了拍司马睿的手说:王啊,你要有自信。
然后,王导敲了敲了拍自己的脑袋说:我这,装着智慧。
06
对于王导是如何摆平南方的宗族、士族势力的,史书上有多种考证和说法。
综合来说,大约是这么个情况:
江南势力也就是过去被灭国的东吴遗留势力,有个号称“五俊”的团体。
如果取得了这“五俊”的支持,基本上就能控制住整个江南地域。
这“五俊”都是什么人呢?
第一个,贺循是孙策时代名将贺齐的后代,家族之中世代为官为将。
第二个,顾荣是孙权时代丞相顾雍的后代,世代为官,文学上与陆机、陆云兄弟齐名。
第三个,薛兼是东吴孙权时代名臣薛综的后代,世代为官,后来跟司马越也混过一段时间。
第四个,纪瞻是孙休时代尚书令纪亮的后代,家族之中世代为官为将。
第五个,闵鸿是东吴末帝孙皓的尚书,文学家。
东吴灭亡之后,这几个人基本上都没有再出仕,在家修身修心。
王导先是一一拜访,逐一开展了政治攻势。
无非是“哥们你看天下大势如何”、“哥们今后有何打算”、“愚兄有一不成熟的想法”等等言词。
反正几番“春风化雨”之后,大家纷纷“豁然开朗”。
然后,“五俊”一起拜倒在司马睿的膝下。
“五俊”归至。
钱粮有了,住房解决了,兵源也保障了,初来建邺的司马睿权威自然也就起来了。
西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稳居建邺的司马睿又迎来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这一年,发生几件非常重要的事件。
首先是掌控西晋政局的司马越终于遭到了群臣的反对,在外敌入侵和气愤交加之中,死了。
接着,匈奴汉国在大将刘曜和石勒的指挥下,一举攻破洛阳城,俘获了晋怀帝司马炽。
随后,大批的西晋臣民纷纷逃离北方,一股脑的投向了战火还未波及的江南。
对这种情况,司马睿最初是恐惧和担忧的。
一是担心战火来临,二是担心流民来境骚扰。
王导却暗自欣喜,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他劝司马睿“敞开胸怀,接纳四方。”
因为来的这些人中有许多忠诚晋室的文臣武将和兵勇农民。
在王导看来,这些人不仅能够壮大司马睿的实力,而且也能为司马睿下一步合法承接大统赚足选票。
事后证明,王导的这一“开放、包容”政策,的确进一步拉高了司马睿的威望。
07
晋怀帝司马炽被匈奴汉国君主刘聪毒杀后,晋愍帝司马邺在孤城长安继位,改元“建兴”。
司马邺想到了偏安江南的司马睿,很想在国家存亡之际得到江南的支持。
然而在王导的建言下,司马睿口号喊得震天响,就是没行动。
司马邺不死心,又下诏提拔王导前来长安效命。
王导哪里会去!
这时,王导牢牢把居机枢之地,王敦则带兵守卫建邺,"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已经开始露出端倪。
西晋建兴四年(公元316年),独居孤城长安的司马邺再次遭受匈奴汉国围剿。
四个月后,城破,司马邺被俘。次年,被杀。
西晋王朝至此名副其实的灭亡了。
随后,江南的司马睿在王导的“劝谏”下,改称晋王,改元“建武”。
北方司马家的王,这时候已经死的基本没有了。
江南的倒是还有几个。
可是,谁还敢和背后有王氏家族、江南士族支持的司马睿争锋呢?
于是,从北方逃难过来的文臣武将开始发声:晋王应该扛起国家的旗帜啊!
甚至,远在北方深山老林打游击的刘琨等呼吁劝进。
司马睿问:大家都是这样的殷切期盼着吗?
王导回答:是的。有些人还为此闹绝食。
那,好吧,孤,应该是“朕”了,准了!
公元318年,在南方发展了11年的琅琊王司马睿登基称帝。
当天,王导受封一品宰相,王敦受封一品大将军。
当天和次天再次天,王氏一族和江南“五俊”一脉,统统加官进爵。
东晋立国,司马睿哈哈笑。
实现维系士族政治的最高目的,王导暗自窃喜。
司马睿是不是真心话?已经并不重要了。
此后,王与马共天下。
开始了皇权与士族的纠葛之旅。
有得必有失!
当初,江南士族“降”的并不是司马睿,而是王导代表的士族体系。王导全力维系的士族政治,成全了东晋,也让东晋王朝难以健康发展。
......
可以说王导是一个顶级的操盘手,也是一个不够尽责的政治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