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贵州历史舞台上,有一批值得被我们熟记的文化人物,他们是录入了贵州反清斗争中第一个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贵州辛亥革命先驱平刚,民国《贵州通志》的总编纂任可澄、杨恩元,中国建筑学奠基人之一的朱启钤,享誉全国的大书法家严寅亮、萧娴,著名出版家、作家、教育家谢六逸、马宗荣等。动静为大家选编了宋洪宪《贵州现代文化人物》一书中的篇目,讲述他们的主要履历,介绍他们在文化事业上的突出成绩。
苗族史学家梁聚五
梁聚五,苗名九(JUX),1892年生于贵州丹江县(今雷山县)西江大寨一户苗族农民家庭。梁聚五早年在大寨的私塾里受启蒙教育,后入丹江小学读书。丹江城外的党觉寨是梁聚五上学或返家的必经之地,其山坳上立有一块由清朝布政使衔川黔各军营务处候补道署都匀府事罗应旒撰题刻写的《聚歼叛苗碑记》,其上记载的杀戮苗族数万人的史实和恶毒的咒骂苗族人的语言,给少年梁聚五以深深的刺激。正因为如此,他从小就萌发了对清王朝的仇恨。
黔南事变(黔南事变时间)
1913年,梁聚五到贵阳模范中学、贵阳法政研究所求学,后又转赴长沙商业学校、湖南大学学习深造。1917年,梁参加了地方军阀部队,企望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但军阀混战、良莠莫辨的现实,使他感到无所适从。1925年,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梁聚五在四川璧山参加了孙中山的追悼会,结识了一些进步人士,思想受到启发,因而写了一本《士兵写信方法》。该书宣传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和当时国内革命的形势,受到士兵的欢迎。但他也因此而得罪了上峰袁祖铭,遭到撤职处分。梁聚五愤而离开军队,回到家乡丹江。
次年,他离开丹江到广州见到同乡聂功倬。聂功倬为中共党员,常介绍一些进步书刊给梁聚五,使梁聚五进一步受到先进思想的影响。他们二人决心参加北伐战争,匆匆赶到潮汕,入贵州人何辑五部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补充团第二营,聂任连长,梁聚五任政治指导员。他们在部队中努力践行孙中山先生推行的“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1927年,广州爆发反革命政变,梁聚五遂离开部队走上海、转武汉,见到恽代英,又见到十二军政治部主任周逸群,并在周逸群部队中任参谋。梁聚五后随部队开赴南昌,参加了名垂青史的“八一”南昌起义。
嗣后,南昌起义部队转赴广州,最后到井冈山等地建立革命根据地。梁聚五赴上海,经南京时被扣留,次年获释,梁聚五入贵州军阀李晓炎部任参谋,后改任政治部主任。李晓炎部后打回贵州,梁聚五看透了野心军阀的种种行径,遂离开李部经昆明、河内、香港等地辗转到了上海,开始潜心研究文史书籍和进步书刊。
1932年,上海爆发了“一二八”抗战,梁聚五为抗战积极宣传。1933年,梁因生活所迫,在国民政府举办的“政治训练班”当了半年多的区队长。1934年,梁聚五去北平,并往张家口采办粮秣,继续参加抗日活动。1935年,臭名昭著的“何梅协定”签订后,梁聚五愤而南下,先在“湘西十三县农村研究室”任副主任,后又赴两广,参加陈济棠、李宗仁策划的倒蒋活动,失败后回到贵州。
1936年,梁聚五当选为贵州省参议员。他利用参议员身份,积极活动,宣传民族民主问题,引起贵州政界人士的注目。全面抗战爆发后,他更加积极地宣传抗战。1939年,梁聚五加入了国民党,并担任了“黔南地区各族青年训练班”副主任。在训练班上,他鼓励民族团结共同抗日,为青年们的学习与提高做出了很大努力。他亲撰对联张贴于训练班校门:“汉满蒙回藏,亲如兄弟;苗瑶壮侗水,本是一家。”
1943年下半年,梁聚五再度当选为贵州省参议员,继续进行抗日宣传。特别在“黔南事变”期间,梁聚五被派担任黔南抗日督导员,深入麻江、丹寨、炉山、榕江、从江、黎平、剑河、台江等地进行抗日宣传和督导工作。他跋山涉水,走苗乡访侗寨,大力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进一步激发了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并协助当地政府组织了自卫武装力量,为支持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此外,他还热忱帮助雷山县建立了雷山中学,受到乡梓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梁聚五还利用参议员身份,“大着胆子为人民说话”,特别是为少数民族群众说话。他撰写的《我们需要什么民主》,就以孙中山先生民族主义为理论依据,驳斥了时任贵州省政府主席杨森对少数民族搞的所谓“同化”政策。
1946年,梁聚五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成为民主同盟在贵州的实际负责人之一。此时的梁聚五,思想更加进步,他在其担任社长的《贵州民意》杂志上,连续发表了许多抨击时弊和力争民主的政治论文,如《参议员不应做政府官员的尾巴》《地方官吏不要制造地方纠纷》《多事的五月》《安顺钟楼下的钱币》《为贵州灾民呐喊》《从二五减租到耕者有其田》等。这些文章受到社会进步人士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这个阶段也正是梁聚五研究苗族文化历史的重要时期。他在《黔灵月刊》上先后发表了《贵州政治应以苗夷为中心》《西南边地概括》《贵州苗夷选举问题》。在《贵州民意》上先后发表了《苗夷民族的由来》《苗夷民族在国史上活跃的展望》等论文,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由于梁聚五长期致力于苗族历史资料的搜集和研究,这段时间里他终于完成了《苗夷民族发展史》一书的初稿。这是中国及贵州历史上第一部阐述苗族历史的专著。
1947年,梁聚五为了争取为“苗夷民族说话”的权利,参加了“边疆立法委员”竞选。由于遭国民党当局的打压排挤,有相当民望的梁聚五反而落选。这使他彻底看清了国民政府的实质,坚定了“中国非走民主之路不可”的信念。他愤然出走,到南京、上海等地继续同反动政府做斗争。1948年,梁聚五返回贵州。1949年,贵州解放在即,梁聚五一方面主动写信给雷山一带为匪的侄婿谢世钦,劝他向人民解放军投降,一方面在贵阳积极组织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成立“苗彝人民自救社”,迎接解放大军进贵阳,为贵阳解放做出了一定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梁聚五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先后在省政协、省民盟担任重要职务。1950年,梁聚五被任命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南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文教委员会委员。此后历任四川省民委委员、重庆市人大代表、四川省政协一、二、三、四届委员和副秘书长等职。1977年,梁聚五因病治疗无效在成都逝世,享年86岁。
梁聚五一生致力于对苗族文化历史的研究,是第一位比较系统全面的苗族历史学者,而他在1946年至1947年间写出的《苗夷民族发展史》就是一部比较系统的苗族历史专著。1950年,该书正式出版。出版后,引起社会及学界广泛关注。数十年后,贵州民族研究所在翻印本书时作了中肯评价:该书把西南各民族泛称为“苗夷”,或当成苗族的组成部分看待,是“不妥切”的,“但本书史料丰富,论述也有见地,对研究苗族和西南各民族的历史,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此外,梁聚五的另一部阐述苗族历史的专著《贵州苗族人民在反清斗争中跃进》于1957年脱稿出版。
参考文献:
1、《苗族简史》,民族出版社,1985年。
2、梁聚五:《苗夷民族发展史》,贵州民族出版社,1982年。
3、许士仁:《解放前的梁聚五先生》,载《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22辑,1986年。
4、许士仁:《解放后的梁聚五先生》,载《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23辑,1986年。
5、朱崇演等:《苗族学者梁聚五》,载《贵阳文史资料选辑》第46辑,1995年。
6、《雷山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7、唐承德:《贵州近现代人物》,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贵阳市会员联络处编,1997年。
作者介绍:
宋洪宪,1954年生,先后任贵州省史学会常务理事,贵州省近现代史研究会副会长,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等。现任《书·画·印》杂志主编,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发表文史类及其他文章数百篇,著作7本。文章曾获全国政协论文一等奖,中央党校、全国讲师团优秀论文奖等奖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