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民国历史详细介绍(中国民国时期历史)

民国历史详细介绍(中国民国时期历史)

民国历史详细介绍(中国民国时期历史)历史灰尘注,前面我更新完了曾昭抡博士的《滇康旅行记?》,下面我们一起去看看大凉山的人文与风光。1941年7月1日,跟随民国曾昭抡博士和他的“川康科学考察团”出发,看民国时的大凉山人文与风光。本文?摘?自曾昭抡博士《大凉山夷区考察记?》。民国历史详细介绍(中国民国时期历史)曾昭抡是清朝后期名臣曾国藩的弟弟曾国潢的曾孙,毕业于清华,留学美国获得麻省

历史灰尘注,前面我更新完了曾昭抡博士的《滇康旅行记?》,下面我们一起去看看大凉山的人文与风光。1941年7月1日,跟随民国曾昭抡博士和他的“川康科学考察团”出发,看民国时的大凉山人文与风光。本文?摘?自曾昭抡博士《大凉山夷区考察记?》。

民国历史详细介绍(中国民国时期历史)

民国历史详细介绍(中国民国时期历史)

曾昭抡是清朝后期名臣曾国藩的弟弟曾国潢的曾孙,毕业于清华,留学美国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博士学位,1926年回国历任南京中央大学、北京大学教授。

曾昭抡教授率领的“川康科学考察团”,成员大多是西南联大二三四年级的学生,有化学系的李士谔、裘立群、陈泽汉、戴广茂,地质地理气象学系的黎国彬、马杏垣,历史系的柯化龙,物理系的周光地,生物系的钟品仁,政治学系的康晋侯等11人。

川康科学考察团合影

1941年7月1日,川康科学考察团由昆明准时出发,经禄劝、鲁车渡、会理,于22日抵达西昌。裘立群回忆说,在从昆明步行到西昌将近半个月的旅途中,尽管交通不便、路途艰难,但生活与安全均有保障。而且正值夏秋之交,沿途气候温湿,物产丰富,一派欣欣向荣的丰收景象,使得整个考察团也都信心十足。在西昌停留的12日中,曾昭抡和团员们多方走动,调动各种资源去了解夷区内的安全及交通概况、夷人的生活和风俗习惯,以便全面规划,使考察得以安全推进。

8月4日考察团从西昌出发,开始向大凉山腹地深入。8月9日,考察团到达了昭觉县城,10日来到竹黑。这段旅程基本逼近汉人区域,总体而言比较安全,但从竹黑开始,考察团将进入地方政府势力没有达到的所谓“彻底的夷区”。在竹黑,考察团兵分三路,各自出发。其中,曾昭抡和化学系学生裘立群为甲组,续向东进,顶风冒雨,横越大凉山绝顶黄茅埂,抵四川省的雷波县,然后取道屏山到宜宾。最后由川滇公路乘车返昆明,这条路线是旅程中最艰难也是此行最主要的考察路线。乙组和丙组自竹黑回返西昌,由西昌循越西富林大道,先后翻越小相岭和大相岭,来到雅安。抵达雅安后,乙组顺川康公路乘汽车到达至成都,而由黎国彬、马杏垣组成的丙组则冒险乘木船顺青衣江而下,去往乐山。然后两组各自由两地返回昆明。

一路行来,他们尽量俭省自身的行装,脚上穿着胶鞋,带着十几双草鞋备用、随烂随扔,戴着笠帽,轻便的睡具以及少量药品。至于科考仪器,因为经费所限,颇为简陋,仅指南针、温度计、照相机等几种。好不容易自制了一台水银气压表用来测量海拔,但是这气压表连木匣有一米多高,只能大家轮流手抱步行,结果不几天就打碎了。依照惯例,他们请来当地势力强大的黑夷家族作“保头”,这是一种有偿保护,确保考察团在这支夷族势力范围内生活及安全通行。在夷区,中华民国法币或滇票以及其他硬币,都不能通用;因为缺盐少布,农业落后,工业全无,因此以货易货是夷区主要的交易方式,此外零星碎银有时可以使用。而夷人所需要的物品,最主要是食盐和布匹,为此他们准备了将近50匹布,约170多斤盐巴,还有缝衣针、各色棉线、小镜子、毛巾和肥皂等日常用品,用以支付沿途考察团员的食宿及驮运的劳务费以及请黑夷护送的酬金等等。但即使这样,仍然不安全,因为途中常有“反保”的情况。汉人向夷家投保,到夷区贩布、贩盐甚或贩鸦片,中途却被保头卖给夷家当“娃子”(类似奴隶)。而且夷区内各支夷族彼此独立,互不相属,有的是至亲,有的是冤家,随时可能拔刀相向,将对方的保人掳为“娃子”。

裘立群回忆说,自从西昌向东步行两个多星期以来,穿越五百多华里的纯粹夷区,其间一直保持着紧张、警惕的心情,虽然吃不饱饭、睡不好觉,跋山涉水中却始终精神抖擞。直到抵达雷波,回到汉人的据点,情绪才稍加缓和,顿感周身乏力、寸步难行。而经历了一百多天的考察旅程,这群从大城市来的汉人,生活习惯已大变样,常常忘记洗脸刷牙,并且和夷区人民一样,把小块的盐巴当做巧克力糖果来咀嚼和品味。

此次川康科学考察活动,步行共约1000余公里,用时101天。团员们结合所学专业进行考察,了解沿途的夷族社会、文化情形等。考察结束后,考察团成员整理考察材料,于1942年2月印行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川康科学考察团展览会特刊》,收录考察团成员的文章,对大凉山夷区考察活动的沿途经历和不同感受作了记录。同年5月,考察团还在西南联大图书馆和昆明武成路举办展览会,展出考察团所获的资料、照片和实物等,向世人介绍考察经历和大凉山面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根据此次考察,曾昭抡先后撰写了《滇康道上》(1943年10月·桂林文友书店)和《大凉山夷区考察记》(1945年4月·重庆求真社)两本专著,前者记述了川康科学考察团从昆明到西昌的过程,后者则以20余万字详细记载了从西昌经昭觉等地横越大凉山的经历和考察成果,具有相当的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既是有关大凉山地区的地理学、民族学、社会学的专著,也是文笔生动的游记文学。

如果你喜欢有趣的、不常见的历史资料,请关注我,我会每天坚持发掘出那些快要淹没在时间烟尘中的历史文章。如果你喜欢本文,请点赞、评论、转发。

古城西昌

因为准备通过凉山夷区,我们在西昌住了十一天。因此得有充分机会,观察这座古城。说起历史来,此城相当悠久。西汉武帝时,司马相如通西南夷,置邛郡,是我国边务上一件极可纪念的事迹。当时所谓邛郡,郡治即在现今的西昌。目前西昌城附近的一座小湖,名为“邛海”,也就是由此而来。在明朝初年,宁属地方,称为建昌府,后改建昌卫。前清时代,称为宁远府(“宁属”一名,即由此而来),以西昌县为该府首县。迄今府尹与县官衙门两幢宏大的建筑,巍然存在,前者近已改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西昌行辕”。民国成立以后,废府存县。严格说来,西昌乃是此处目前唯一正确的名称。但是习惯难改,在一般平民口中,迄今仍然多半觉得说“建昌”来得要顺口些。“建昌”、“西昌”、“宁远”三个名称,在今日大体可说是具有相等的意义;虽则按原来的含义说来,建昌与宁远二者,比较西昌,包括的范围要大些。

自从司马相如的时代起,西昌成为中国西南边区交通的一座重要的路口。三国时候,诸葛武侯南征孟获。据王绍曾氏最近考证1武侯当日由川进兵入滇东西计分三路。就中主要部分(即武侯亲自统率的主力),自成都西行,经雅安、荥经,至泸定后,由该处折向南走,过大渡河,经冕宁、西昌、摩挲营,到会理。由会理折回西南,在三堆子渡金沙江(即所谓“五月渡泸”的“泸水”)入滇境,抵大姚,乃折向东南趋昆明。计自过大渡河后,到大姚止,所循路线,与今日乐西、西祥两条公路,大体不谋而同。

诸葛武侯以后,云南与内地的关系,渐见密切。西昌地位,因此亦愈显重要。兼以宁属产米颇丰,移居边地的汉人,群视安宁河谷为乐土。虽则交通线外,迄今大体仍是夷人世界;沿着安宁河谷展出的西会大道上,多年来久已归汉人掌握。民国初年,夷患猖獗,人民多有戒心。然而在此线上,商旅交通,照旧可以维持,不过不若以前清吉。近来西昌行辕成立,对于维持治安,发展商业,多所致力。于是几年前行旅有点视为畏途的西会大道,遂又畅通无阻,成为滇康间最安全的交通线之一。云南帮商人之入西康经商者,许多已放弃走丽江、木里、九龙、康定之线(所谓“云南帮大路”),而改循此线入康。新近西详、乐西两条公路完成,西昌在西南交通线上的地位,更形重要,遂有成为后方最大都市之一的趋势。

从地理上的位置说来,西昌正当宁属八县的中心,位在安宁河东岸。附近河流纵横环抱,皆是安宁河的支流。该河在此一带,流速颇缓,蜿蜒殊甚,因此在城附近,造成一片长宽各数十里(比较地南北长而东西略窄)的大坝子。在这片肥沃的坝子(所谓“西昌坝子”)上,夏季一望全是稻田,沟渠纵横,地面一平如纸,显是一种农业繁盛的区域;在冬季则所种农作物,改为蚕、豆、小麦及油菜。多数年头,这片平原上,可望丰收。一年两次收成,使当地人民,可以安居乐业。

附近的坝子虽然很大,西昌城本身,却是北面靠着矮山(本地人称为“北山”)建筑的。实在说来,一部分乃是建在山坡脚上。城内地势,北高而南低。沿着南北街向北走,路向上坡甚陡;其坡度之大,在我国城市中,颇属罕见。因为沿坡建筑上去,由北到南,穿城而过的溪流。颇有几条。就中最大的一条,名叫“大水沟”。这些溪流,溪身坡度亦殊陡峻。平常虽不过一种作悦耳声音的细流;到了夏季,一旦山洪暴发,几点钟内,马上就可变成滔滔大水。大雨以后,往往水会溢到马路上狂流。

西昌古城墙

北面虽则靠山,其他三面,城外却均平坦。有水环抱。这种比较大些的河流,都非穿城而过,而是流经城外,距城不远西门外的一条河,名叫“西河”;绕着东南两面的,则称“东南河”。城里东西方向,路颇平坦;和南北街的陡坡,完全是两种风味。夏天到此,西河和东南河的水,都是和安宁河一般的红水,看来像很大的河,而且常常造成水灾(冬天过此,则河水显得清而浅)。按“东南河”原名“漉漉溪”,由名即可知其当初原不过一道小溪。据熟习掌故的本地人说,当初此溪原系流经城内。在清初即有人预料,几十年后,此河将酿成水灾,当时一般人尚不能相信。后来因夷患颇凶,为防夷人藏在树林中起见,将城四周山上树木,一齐砍光(目今西昌附近几十里,几乎全是秃山,即因此故)。既无树林可以蓄水,水患果然愈闹愈凶。到了前清中叶,忽发一次空前大水。该河两旁房屋,多半冲毁。以后重建,遂将此河划在城外。然而即如此做,迄今每逢夏季,此河仍常发生水灾。平时搭在河上的木桥,往往被水冲走或者淹没,好几天无法可渡。想不到以前涓涓细溪,如今竟会变成来势凶猛,奔流作响的汹涌洪流。由此可见培植森林的重要。旧城虽已被毁,遗迹仍然存在。迄今城东门外,隔河东北岸,乃是市外市街的主要部分,穿之东行,两三里内,不断有房屋。此外西门外略有市街,南门外,则以夷患关系,一出城门,就再也看不见房屋。

西昌城附近,水很丰富。环抱此城的河流以外,离城约十里左右,在城外东南方向,展开有一座美丽的小湖,名叫“邛海”或者“邛池”。据说这座湖的历史,并不很久。汉朝司马相如置邛郡的时候,此处仍是一片陆地。后来忽然陆沉,陷为沼泽,终成此湖,为西昌增加美景不少。自城东南望,隔湖有山耸起,其上尚略余有树木,即是有名的“泸山”。邛海泸山,盛称为西昌胜景,游览的确不错。总算仗着名胜的关系,庙宇的庇荫,泸山现在成为西昌附近唯一未把树砍光的山。西昌虽然是清时府治,城厢内外,好房子并不多,还赶不上会理。就中最好的一幢,名为“望远室”。这座带有西洋建筑风味的中国房子,因为位在城的东北隅,地势颇高。坐在廊子上,邛海泸山的胜景,一览无余,倒是一件不易得的事。

今天的西昌邛海

从若干方面看来,西昌很有点像昆明。同样是一座海拔很高的山城(西昌海拔一八二0米,昆明一八九五米),同样有山明水秀的景色。邛海那池美丽的、碧绿的湖水,看来就和滇池一般,只是面积小得多。泸山也有点类似西山,上面树木比西山略为多一点。

从天气说来,这两处也是非常相近。夏天不热,冬天不冷。美丽的蔚蓝天空,一年到头可以见面。在冬天的干季,往往可以一个月连一滴雨也不下,每天全是大晴天。夏季诚然是雨季,常常下雨,而且往往是狂雨。但是一不下雨,马上又露出晴天的笑脸。比起四川境内一般地方终年阴霾的天气来,真有天渊之别。尤其使游客快意的,是西昌夏天的大雨,多数时候,偏会选着晚上来下。在冬天,较远高山上,会积有雪;西昌城里却仍然暖和,有时甚至比夏天还暖些。

西昌城的外形,大体几乎正方,约有一公里左右见方。其西南角上,伸出较多,所以看来有点像一只粽子。城墙迄今完整,系用青砖筑成,大部分并不甚高。城门则用砂岩凿成的石砖砌成。因为防备夷人攻城,四面城门,都是双层的;里外两层,相互成九十度的角度,其间可据以防守。以前夷人多系自北山来,因此北门防卫,最为严密,建筑亦最坚固。城墙垛子后面,凹下成槽,以资掩护守兵。垛子中间,则开有铳眼多处。城门口立有石碑数块,类皆述及以前防夷事实。现今北门夷人,业已投诚,且已变成熟夷。今后此等防范,将成为不必要。然而即在目前,一出北门,一般人多少仍不免有戒心。所谓“北山”,并不见高,大部分业已辟成梯田。北门以外,街房即完。种植此等梯田的夷人,大都住在位近山顶的原始式房屋里。

和别的县城一样,西昌城内,主要街道,当然是东西南北四条大街。这四条街的交叉点,为全城中心,名为“四牌楼”。此处十字街口,竖有一座穿心鼓楼。其上悬一块横區,题“育麟亭”三字。城内的南街(名“大南街”,亦称“正南街”,并不很长),和城外紧贴南墙的“大西街”,是全城中最热闹的街道。商业大都集中在这两条街上;重要店铺,皆在于此,其次西街(名“崇正街”)也还不错。以上三条街,全是很好的石灰三合土马路。东北两条大街,比较要荒凉得多,尤以北街为甚。北街还有一种特点,就是横街建有好几座石头牌坊。旧日府尹衙门,位在东街北,所以街名为“府街”。目下衙门故址,改为行辕,街名也随着改为“行辕路”了。东北两条大街,都是一种路面欠佳的砂石马路。

历史灰尘注:西昌城素有九街十八巷之称。连同城外的街道其名称由来始于唐代,多数为明,清两朝所定,一直沿用至今。

数百年来,西昌城街道名字,因地定名,名副其实代代相传,喊起顺口。城内以四牌楼为中,北为北街,南称南街,东为清代宁远府驻地故称府街,西有粮仓定名仓街。顺城街沿城墙内南门至西门而得名,石塔街以北端有唐代所建白塔一座而命名。三衙街,清代设教授署,经历署,会府等三道衙门。涌泉街,街中有涌泉,河东街,在东河以东,中营巷,‘后营巷,清代驻軍后五营。黄家巷,黄姓居多,火神巷,吉羊巷,左营巷也是清代驻军地,还有些巷子已不在存在。西昌有名水井有大水井,豆芽井,胡家井,梅花井,肖家井,东仓巷井,任家井,汪家井,龙眼井!一窝蜂程把老城记录下来供大家看看!

另外九街十八巷中还有,魚市街,篾货街,宰羊巷,太子巷,通海巷,打铁巷.…等都找不到了。然而,这些人们熟悉的大街小巷都会记忆在西昌人们心中永远不会忘记!

西昌附近庙宇,以泸山各庙,最为有名。每年自远方来此朝香的香客,迄今为数甚伙。据说有些甚至远自西藏,徒步来此。城厢各庙,类皆已改成公共机关,旧坛子全装上了新醋。这些庙宇当中,最大的一座,要推武庙(“武圣宫”,俗称“北圣宫”),里面现设西康省政府宁属屯垦委员会。文庙也很宽敞,现改为三民主义青年团西康支团部及西昌分团部办公处所。城隍庙里,目前驻有军队。庙前一片大坪(俗称“城隍坝”),用作操场及公共体育场。三清观改成了警察局,惠珉宫(即“川主庙”)改成市商会,里面还附设有一座戏院(“新新舞台”),剩下来只有古老的白塔寺,依然如故。

西昌向来是一处政治中心,正和会理是商业中心一般。抗战以来,西昌在政治和军事上的重要性,益形增加。但是同时因为后方交通发达的关系,商业亦陡然大形发达,大有夺去会理所占地位的趋势。在三十一年乐西、西祥两路正式通车以后,这种形势,尤其明显。即在我们首次过西昌的时候(三十年七月),此项征象,业已可以看得出来。在当时据本地人说,从交易上的数量说来,会理的商业,仍要比西昌大得多。可是从外行的眼光看,当时此两城市面繁荣的程度,已可谓约略相等;而自店铺的种类说来,西昌要比会理丰富得多。会理商务虽盛,交易的东西,种类有限,因此市面显得有点单调(因为店铺种类不多的关系)。棉纱和布匹,是会理街上最大的买卖。大批此等货品,由昆明运来,其中一部分,转口运销西昌。这种转口贸易,据说获利颇丰。由上海及外国来的百货,在会理市上,占有相当重要地位。在西昌则百货店不见显著,洋货尤颇稀贵(这当然是指西祥公路通车以前的事)。一般说来,在当时会理可说是一处高度商业化,而且略带洋化的城市,而西昌则是一处染上抗战色彩,但是多少保存本来面目的中国古城。

棉纱、布匹及日用百货以外,在会理街上出卖的东西,主要就是各种食品了。西昌则不然,在这里可说是各种店铺,应有尽有;要买的东西,样样都可以买得到。服装店、照相馆、洗染店,在街上各有几家,有的服装店里,还可以做西服。定做军服,更是普遍。当然这是因为西昌城中,公务员多;这类店铺,便应时而生。西药房计有两家,理发店有四五家之多。旅馆、茶馆、饭馆,不消说,为数不少。新生旅馆,是旅店中最好的一家。馆子方面,四川馆、北方馆、下江馆都有。上海馆子,大都是新开的;近来因为公务员多半是外省来的人,大有喧宾夺主的趋势,比四川馆变为更时髦,虽则口味还是道地的四川馆子好。一部分茶馆,具有非常雅致的名称(例如“闹中静”等)。上述各种店铺以外,我们还在街上看见有一家裱画铺,一家刻图章名片的小店。和好几家印刷社,铅印、石印,在此来得都很方便,不过产率不大。这些与文化事业有关的店铺,据说都是由成都分来或迁来的。裱画社的老板,是一位二十四军的军官。这位武装同志,倒很有文人的雅兴。书店在街上计有青年书店、宇宙书店和大时代书店等三家,每家都兼售文具。最后一家,同时是商务印书馆的特约经售处。钟表店也有一家,修表的地方有好几家。在此钟表价目,还算公道;修表的工价,却贵得可怕。西昌素来是一处土法制革的中心(因为此处及其附近出产牛羊皮甚多的缘故),一向且有一部分干的生皮运销出口,近来在此又设有比较新式的制革厂,所以街上卖皮鞋以及其他革制品(如军用皮带等)的店铺,特别惹人注目。本地老法制革系用烟煍法(SmokeTannage),将稻草燃烧时发出的烟,拿来熏生皮,以令其鞣制成革,称为“烟愀皮”。街上所卖皮鞋,一部分是用此种皮制成的,轻得和帆布鞋一般,价钱不及普通皮鞋四分之一,只是穿来不耐久,而且遇水就容易浸透。一幅一幅的乳黄色烟煍皮,上面烙上字或图画(如风景画等),是本地特产的一种艺术品。因为藏番倮人,常来此处贸易;这些边疆民族的特制品(如牛毛毡,粗羊毛织的毯子等),在摊子上,都能以极公道的价钱买到。视察西昌市面情形以后,我们笑着说,在西昌样样都很容易购得,包括棺材在内。确实的,在街上虽不过看见一家棺材店;但是许多店铺里面,常看见放有一两具棺材,大约预备为主人终老之用。

在三十年七月的时候,会理城内,还没有一家银行,正式开幕。西昌则已有中国农民银行、西康银行、四川省银行、和成银行四家。另外在筹备中的,还有一家济康银行。由此一点,亦可见西昌在商业上日趋重要。娱乐方面,戏院只有一家,即是设在川主庙内的新新舞台。电影院一家,正在建筑中。在会理毫无代步工具,街上来往,一切人均需步行。西昌仍然没有雇用的代步;可是有些人家,自备有轿子或包车。坐轿子或滑竿的,大都是高级官吏,后面常跟有武装卫队;包车的,则是大公馆的太太小姐们。我们到西昌的时候,正巧电灯厂开始发电。这座电厂(名为“资源委员西昌电厂”),是由经济部资源委员会主办,安有一部三十马力的煤气发动机,以木炭作为原料。因为电力过小,除安五十盏路灯以外,只有少数重要机关、商店以及私人住宅,分到几盏。灯还算亮,可惜盏数太少,夜间在街上多少还需摸着走;但是比起以前在油灯下的凄惨情形,却已强多了。据主持电厂的工程师说,此厂建筑及设备,亦已费去一百万元之多。所购机器,计有二十马力的发电机两套,现在只安起一套。所发电力,约有十分之一,用于电报局及无线电台,其余则拿来点灯。此项事业,是一种服务性质。在当时卖给商家,一度电取费三元,不可谓不高;可是总算起来,国家一年仍要亏损三十三万元。将来计划,预备发展水电,利用城东门外河流上“窄口”(该处水位差不小)的水力,将此厂发电能力,逐步发展至四百马力,如此便可应付本地一切需要,包括工厂在内。

新时代事业和机构之进入西昌这座古城,最早的要算前清末年所办的学堂。中级学校,在此现有“西康省立西昌师范学校”和“西康省西昌中学”(以前为“西昌县立中学”)两座。两校校址,均颇宏大,学生却不十分多,程度有点嫌浅。抗战以后新设的学校,有教育部在泸山所设的“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这座学校的校址,皆系由以前的庙宇所改成。西昌每日皆街子。师范学校前面一片小广场,每到中午,挤满了人。这处主要是米市,卖别种东西的也不少,赶街者许多是夷人,我们住在师范学校里,每天看见他们穿上那些特别的服装在此来赶热闹,怪是有趣。

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为现在西昌学院前身

西昌附近,农产丰富,向来是比较舒服的地方。因为出米,一向生活程度很低。在抗战初起时,此处一箩上等白米(约合一百一十斤),不过卖国币九毛,确有一种“谷贱伤农”的现象。和其他后方城市一样,二十九年左右起,物价作惊人的陡涨,我们在三十年七月路过此处的时候,本地人业已开始叫苦,大叹今不如昔。但是我们从昆明一路走来,仍觉此处生活十分便宜。后来西祥公路正式通车,洋货涌入,司机老爷大批到临,更把物价大提高。然而即在三十一年底,米价还不过一百元一箩,比起别处要公道得多。西昌附近,树木砍光,燃料问题,颇为严重。木炭及柴,不但价高,而且雨天不送来,若不囤积,即有断炊之虞。

在我们初过西昌的时候,此处仍旧是守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古代习惯,和四川省一般县城一样,早晨店铺开得相当早;天黑以后,大多数即都歇业。一般馆子,普通一天只有三顿饭(或点心)的时间,先后各营业两小时左右。过了这“早堂”、“午堂”、“晚堂”的时间,便吃不到东西。每当营业时间,馆子前面必挂上一块“开堂”的牌;歇业则挂“毕”字或“毕了”的牌。“毕”字牌一挂上,就是挡驾的意思。即令店门还是开着,对于走进去的客人,也不招待。晚上,“毕”得很早,大约不到下午六点钟就挂上了。我们第一天到西昌,因为不知此点,稍为挨了一下,结果险些吃不到晚饭。天黑以后,街上行人稀少,甚至一部分茶馆也挂上“毕”字牌。日间热闹街上,行人拥挤,几至难于通行。一到夜间,景象顿异。即在此等热闹地段,豆油灯下,亦只有少数卖零食的摊子,燃着纸灯笼营业。当然情形在迅速地改变。上海馆子,首先破除高挂“毕”字的旧习,作整天营业。后来到了三十一年春季,西昌街上,晚上已变成差不多和白天一样热闹。

电灯和警察以外,电话是另一种西昌已备有的近代设施。这里的人们,把时间看得比其他边地城市要紧些。正式十二点钟,照例放一次午炮,夜间九点放晚炮,时间据说是用无线电对的。

你如愿意享福的话,西昌是一处不错的地方。邛海出产好鱼:在城内可以颇低的代价,买到活鱼。板鸭是西昌的一种特产,据称制法系从南京传来,味甚鲜美。不过夏季天气较热,乡下人不赶鸭子到城里来,所以吃不到,他们在夏秋季把鸭子好好喂肥了,在冬天然后在城里制成板鸭出卖。市上可以的买到的水果,夏天可以买到的计有桃子、梨子、李子等。一种桃杏合壁的“杏儿桃”(亦称“绵府桃”或“黄杏桃”)虽小而味甜美,为本地特产之一。德昌、西昌一带,并常见枣树,夏天街上有生枣出卖。技专农场,试行移植下江西瓜种,结果甚佳,西昌夏天虽不热,许久没有尝过西瓜,到此倍觉其美。冬天在市上出售的水果,以橘子为最显著。一种特号的大梨子,似乎也是本地一种特产。此处则有“土瓜”(即“地瓜”或“凉薯”)、甘蔗、荸荠等。

宗教方面,回教和天主教,在西昌一带,势力都很大。回教徒和一般的汉人两样,素来未曾染上吸大烟的恶习。他们勤奋耐劳,乃是良好的土人,城厢制烟煍皮子的,全都是回教徒。因为宗教关系,这些教徒,不吃汉人的饭,不住汉人的地方。将其招来做工,照例每天是晨来晚归。他们同时还有斋期,其中有所谓“大斋”、“小斋”之别。每逢大斋,三天不吃东西,小斋一天不吃。这种宗教仪式,不免影响到工作效率。城内东街上,设有一家“西康省伊斯兰生产运销合作社”。

1926年四川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天主教祝圣大会

由西洋传来的宗教,以前天主教(旧教),耶稣教(新教),在此都有相当势力。当时代表新教的,是浸礼会。最初新旧两教各不相下。后来天主教势力,日形膨胀,两教之间,遂起冲突。一度且因争水(灌田用的水)关系,两教教民,发生械斗。嗣后新教渐归淘沃,浸礼会自甘退让,任天主教在此一带独揽势力。到了今日,新教连教堂都不存在。据说日前西昌城里四川省银行那座巍峨的建筑,就是以前浸礼会的故址。

上一篇: 置之不理的近义词(置之不理的近义词是什么)
下一篇: 张士信(张士信简介)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