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提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需偏重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这是今年高考语文其中一套试卷的作文题目,每一年高考的时候,各种话题热搜几乎遍布各种流媒体平台,从踏进学堂开始,小学、初中、大学,亦或本硕博,学习中被老师提及最多的词语莫过于细心,仔细,要看清题目,仔细审题,别会错了意。明白出题者的意图,才能更好思考出应对之策,解题之法,作答之道。
扶摇九万里(扶摇九万里是指哪座山)
这篇短篇材料援引《红楼梦》的节选段,若是对红楼梦没有过深了解或者未曾拜读,大抵无法洞悉取名之意的深层意味,比如说大观园在哪?是谁家的园子?这个园子有没有一些什么众人皆知的故事?写到这一回的时候,有没有什么经典的对白或者桥段是发人深省的?元妃是谁?她有什么样的故事?她此次省亲是带有什么目的吗?大观园是谁建的?修建的时候有没有发生什么出人意料的故事?贾政是谁?贾宝玉又是谁?他们与元妃之间是什么关系?给匾额题名出意见的这几人有什么来头?他们提出这些建议是不是含有自己的不轨之心?这个园子或者这个亭子匾额在后面的故事情节中是不是重要的伏笔?匾额提名一事是为了展现出什么名人轶事?这里的援引只是为了描述一个简单的段落还是重点是落在取名之引?全篇落在取名之引上是不是会有误解出题之人之意?会不会写偏了方向?
其实文章究竟要如何写,重点落在何处跟材料并没有很紧密的关系,只要抓住材料中的某一个点作为自己文章的出发点,重点还是落在自己着墨之上,全文是否完整,妙笔生花,借古喻今之人大抵凤毛麟角,只要通篇资质平平之中有那么一两处点睛之处,全文好评度自然也就上去了。
传统的四大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或多或少书本中会有一些桥段在内,动画片、小人书,小时候听大人讲故事,会有一些涉猎,熟知最多的故事莫过于西游记了,不断被电视剧翻拍,不知道出了多少个版本,妖魔鬼怪还是受大多数人喜爱的;底层人民的奋斗故事,面对生活合社会的无奈,被逼、被迫各种选择,各种人物特色和行为的必然性相结合,大抵是对水浒传简略的介绍;小国和城邦之间的明争暗斗,熟读兵法,足智多谋,洞悉诡谲之道,斗争中的明枪暗箭,笑里藏刀,推心置腹,三十六计的变幻莫测,虚实相结合,看不真切,不知何处为真,何处为假。兵行险招,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是对三国大致的概括;豪门大户间的恩怨纠葛,爱而不得,生不逢时,人性的丑恶、善良、强势、懦弱、不甘、不忍、不忿、不情不愿,大宅门的纸短情长、爱恨交织,家族的兴衰更替,不过是百年寻常事。千年沧海桑田,回首过往不过弹指一瞬,如过眼云烟。
诸葛亮在《赠幼骐伯约》中写到: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高考算是对前十几年的所学所知的总结和测验,也是对接下来的人生展开新的画卷和篇章所埋下的伏笔,选择如何,结果如何,努力为何都在自己的手里。迈进了大学的校门,自己就是一个小大人了,没有父母的庇护,要学着自己面对种种,好的也罢坏的也罢,只能自己面对。是平步青云扶摇直上九万里的一路高歌猛进,还是深陷泥泞足有所短难迈进的举步维艰,路在脚下,选择在手里,远方在心里。从此海阔天空,策马扬鞭,生活可以平凡,也可以轰轰烈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