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好书共读启新岁#
公仪休嗜鱼(公仪休嗜鱼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杜绝所谓的圣贤和智慧,人民可获利百倍。
杜绝所谓的仁义,人民自然会恢复到孝慈的天性。
杜绝机巧功利,自然没有盗贼。
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其实都是巧饰,不足以治天下。
所以有必要让人民的思想有所归属。
那就是回归纯洁淳朴的本性,减少私心杂念。
老子要求管理者尽量放弃追求这种虚幻的名誉。做到就行了,别把这些东西放到口头上,领导者一旦追求这些虚幻的名誉就坏了。
领导者要把自己的姿态放下来,不要追求“我是多么高明的领导者”“我的智慧多么高”。一旦进入这种思维状态里面,就会刚愎自用,而且周围那种迎合这种心态的人就会出来,在用人方面就可能出现偏差。
战国时期,燕王哙仰慕上古圣贤,将王位禅让给相国。后来引起一场王位的纷争,由此差点让一个战国七雄之一的国家消失。
当时的燕国国相子之位高权重,专断政事。因此,大臣鹿毛寿对燕王说:“您不如把国家让给国相子之。人们之所以称道尧为君之贤圣,是因为他把天下让给了许由,许由没有接受,因此尧有了让天下的美名而实际上并没有失去天下。如果现在您把国家让给子之,子之一定不敢接受,这就表明您和尧有同样的高尚品德。”
燕王于是把国家托付给了子之,子之的地位就更加的尊贵起来。又有人向燕王哙说道:“现在大王说将国家托付给子之,而官吏却全是太子平的人,这就是名义上交付给子之而实际上还是太子平当权。”
燕王哙于是将俸禄三百石以上官吏的印信收起来都交给子之。子之因此坐北朝南而坐,开始行使国王之权,燕王哙年老不理政事,反而成为臣下,国家大事都由子之来裁决。
子之执掌朝政三年,没有合理政策,由此致使燕国大乱,引起百姓恐惧。燕国太子平本来就对失去燕国王储地位不满,因此,太子平向齐国寻求帮助,齐国诸将对齐宣王说:“趁机奔袭燕国,必能攻破它。”
公元前315年,太子平与子之在燕国爆发内战,由此造成数月灾难,死者达数万人,众人恐惧,百姓离心。
孟子对齐宣王说:“现在攻打燕国,这是文王、武王伐纣的时机,不可失去。”齐宣王于是命令章子率领五都之兵,加上北方守军,攻打燕国。燕国士兵由于自己国家的内乱,此时也不应战,城门也不关闭。齐国因此一举攻占了燕国都城,杀死了燕王哙与子之。太子平也死于战乱。
由于齐国参与燕国内政,并占领了燕国都城,由此引起各诸侯国的抗议。齐宣王不得不把齐军又撤出燕国。
公元前312年,燕王哙之子,公之职在赵武灵王和秦惠王的帮助下,结束了在韩国做人质的生活,回到燕国继承王位,这就是燕昭王。
燕王哙的荒唐之举,不仅没给燕国国内局势带来稳定,反而因此造成战乱,搞得燕国生产凋零,民不聊生。燕王哙不仅自己因此被杀身亡,更是差点让燕国由此灭亡。
领导者不要费那么多心思去教化百姓,放下自己的思虑,放下为自己的名誉、地位等去考虑的这些想法,按照大道去做事,把自己放低,坦然为大家做好事,老百姓自己就跟着变得孝慈了。领导者把自己做好了,员工自己就会慢慢地改变。
教化的基础是领导者要无我利他,放下自己的利益,不要抱着教化的目的,在道德层面做事,一言一行对于被管理者来说都是教化。
《庄子·杂篇》有记载,宋国的都城东门那里,有个人的父母去世了,他非常的哀伤。哀伤得过度了,以至于身体受到了影响,生了一场大病。官府就想要借他树立一个孝的典型,倡导大家做一个孝子,就任命这个人做了官。却不想起到了副作用,他的乡亲们因为过度悲伤而死得很多。
宋国的演门,有一个居民死了双亲,由于哀伤过度而面容憔悴,形销骨立。宋君为表扬他的孝行,封他做官师。当地人听到这个消息,逢着他们的父母死了,都拼命地伤害自己的形体,结果大半都因此而死。
孝本身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但当官府把孝作为一种榜样时,孝就不可避免地走向变质了。当官职成为孝行的奖励,早晚会有聪明人发现,原来父母去世也会是一个做官的好机会。
“绝”是禁绝的意思;“巧”是那种珍贵的、精巧的东西。“弃利”的意思是放弃那种能带来大的利益的东西,比如说珍贵的宝石、黄金,等等。把精巧的东西放弃,盗贼就不会出现了。
领导者必须“绝巧弃利”,不要追求那些珍贵的“玩物”,因为如果您这样追求的话,老百姓就会跟着追求,民风就会改变,所以盗贼就会出现。当领导者放弃搜罗这些宝物,专心为老百姓做事,老百姓自然就不会追求它,也就不会去做盗贼了。
宋徽宗的书画作品可谓独步天下,是古代皇帝中少有的艺术大师,作为一位艺术家,宋徽宗不仅仅爱书画,他还喜欢石头,尤其是一些奇珍异石,而一些奸臣则利用宋徽宗热爱石头的爱好,竟然在全国各地兴起搜集石头运动,他们委派地方官吏搜集石头,然后打包起来,将一船又一船的奇珍异石送到了汴梁城,由于这些运石头的船只太重,而且是逆水而上,官员们就雇佣了大量的民工,运送石头,严重扰民伤财,可宋徽宗竟然丝毫没有发现自己的过错。
在众多搜集石头,讨好宋徽宗的奸臣中,朱勔(mian,北宋六贼之一)就是其中之一。一次,朱勔的小弟在南方发现了一块巨大的太湖石,因为石头个头实在是太大了,朱勔就让人即刻赶工,建造了2艘新的大船,由于石头太高,一路上拆了很多座矮桥,花费了好几个月,大把的银子才把这块石头送到汴梁城,然后安放在宋徽宗专门摆放奇珍异石的源自里。宋徽宗看到漂亮的石头后,非常高兴,下令重赏运送石头的民工,同时对朱勔升官进爵。而更加荒唐的是,宋徽宗亲自封这块石头为“盘固侯”,简直荒唐至极。
大臣们看到宋徽宗对石头乐此不疲,而且还加封进贡石头的官员,他们都纷纷效仿,放下手头工作,前往南方各地,寻找石头。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化弃虑,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这三点讲的是同一个思想,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是互相感应的,要想让大家恢复纯真、质朴的状态,领导者一定要在道的层面把自己做好。接着老子说:“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意思是前边的三个境界,仅仅把它写成文字是远远不够的。写成文字,大家只能看到表象,还要找最根本的原因。
“故另有所属”,“属”是归属的意思,要找到它的源头。看到结果,还要找原因。这种找原因的过程,就是要找它的归属。
不用聪明与技巧,以无为的思想来治国,也可以治理好天下。汉文帝减轻刑罚宽厚待人的事迹,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秦代有黥、劓、刖、宫四种肉刑,汉文帝下诏废除黥、劓、刖三刑,改用笞刑代替。
齐国太仓令淳于公犯了罪,朝廷下令把他抓了起来,关押在长安的监狱中。淳于公他没有儿子,只有五个女儿。他被逮捕的时候,心中不满地说道:“生孩子不生儿子,遇到紧急情况,没有一点用处!”这时,小女儿缇萦听到了刚才的话,感到非常伤心,就随着父亲来到长安。
为了能救父亲,她向朝廷上书说:“我的父亲在齐国做官,那里的人都称赞他廉洁奉公,现在触犯了法律,理应接受惩罚。我所哀伤的是,受了死刑的人,就再也不能活过来了;受了肉刑的人,肢体断了就再也不能接起来了,他即使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情愿做官府的奴婢,来抵父亲应该接受的刑罚,使他改过自新。”
文帝看到缇萦所上之书,十分怜悯她的孝心,就下诏说:“听说以前有虞氏只给罪犯穿上有特定标志的衣服,以此来羞辱他们。这样,就能起到警戒百姓的作用了。为什么能这样呢?因为当时政治清明到了极点。现在法令中有刺面、割鼻、断足三种肉刑,可是犯法之事仍不能断绝,这是什么缘故呢?不就是因为我的道德教化不明吗?我自己感到很惭愧。现在有人犯了过错,我不给他接受教育的机会,而是轻率地予以惩罚,这样一来,就算有人想改过自新也没有机会了。”
结果,文帝不但答应了缇萦的请求,释放了她的父亲,而且还下令废除了肉刑。
“见素”,是看到了事物的本质。“朴”,是未经雕琢的、浑然天成的状态。把浮华、虚幻的东西,那些花样、光影都去掉,看到的就都是“素”,也就是最本质的东西,内心才能真正平静,才能保持“朴”的状态。
欲望每个人都有,但是过度的欲望会让您受伤。食欲就是一种欲望,一旦过盛,就会伤害身体。“少”和“寡”都是减少的意思,并不是说彻底清理干净。
人到了领导者位置以后,容易出现自私自利、欲望膨胀的问题,这是人的本性。如果能把自己的私欲克制住,把人性的弱点控制住,就能建立积极的组织文化,就能在竞争中胜出。
诱惑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名利的诱惑、金钱的诱惑、声色的诱惑、美食的诱惑,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面对诱惑,没有好奇和心动是不正常的,关键在于在诱惑面前你如何把握自己。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大臣公仪休,是一个嗜鱼如命的人。他被提任宰相以后,鲁国各地有许多人争着给公仪休送鱼。可是,公仪却正眼不看,并命令管事人员不准接受。他的弟弟看到那到多从四面八方精选来的活鱼都被退了回去,很是可惜,就问他:“哥最喜欢吃鱼,现在却一条都没有接受,为何?”
公仪休很严肃地对弟弟说:“正因为我爱吃鱼,所以才不接受这些人送的鱼。你以为那帮人是喜欢我、爱护我吗?不是。他们喜欢的是宰相手中的权,希望这个权能偏袒他们、压制别人,为他们办事。吃了人家的鱼,必然要给送鱼的人做事。执法必然有不公正的地方,不公正的事做多了,天长日久哪能瞒得住人?宰相的官位就会被人撤掉。到那时,不管我多想吃鱼,他们也不会给我送来了。我也没有薪俸买鱼了。现在不接受他们的鱼,公公正正地做事,才能远地吃鱼。”
人非对贤,很难让自己一辈子清心寡欲,不产生一丝邪念。然而,人的高尚和可贵就在于面对外物的引诱,善于运用自己的理智抵制诱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