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年代,情报的价值毋庸置疑,然而在1940年这个时间点上,苏德两国的情报优势是完全不对等的。在臭名昭著的叶若夫的胡作非为之下,苏联情报部门陷入崩溃;而当他垮台时,有资料称当时整个德国只剩下3名能够提供情报的苏联间谍。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遭受毁灭性打击的苏联情报系统居然在短短几个月后涅槃重生,甚至还将若干德国核心机密送到了领袖斯大林面前。
叶若夫(叶若夫集团)
如今有不少人认为,这是贝利亚的功劳,实际上,拯救苏联情报系统的功臣名叫弗谢沃洛德·尼古拉耶维奇·梅尔库洛夫,此人手段极其高明,在政治场上展现出的智慧令人不禁称赞,也差一点点躲过了日后凶恶的清算。
从资料来看,梅尔库洛夫或许是个令人不齿的官僚,为爬上高位,他曾做过一些极尽谄媚的事情。例如在格鲁吉亚工作期间,他曾写了一本名叫《列宁、斯大林的党忠实的儿子》的书。光看名字,此书就很离谱,而它也确实是梅尔库洛夫用来拍顶头上司贝利亚马屁的工具。从咱们平常人的视角来看,此书简直不堪入目,但局中人还偏偏就吃这套。因此,当贝利亚被调往莫斯科后,梅尔库洛夫也立马获得了提拔,被晋升为“三级国家安全委员”,相当于苏联陆军中将。
1941年2月,苏联高层对行政部门做了一次尺度较大的调整,内务部也被一分为二,梅尔库洛夫被任命为国家安全人民委员,掌握国家情报机关、反间谍机关和政治保安部门。这一阶段,苏德关系紧张,双方都开始在边境大量陈兵,每天都有大量情报被送到梅尔库洛夫的办公桌上。
起初,敏锐的嗅觉使他断定德国正在为入侵苏联做准备,试图将状况如实向上汇报;然而,当他意识到最高领导人对“苏德同盟”仍抱有幻想,拒绝接受“德国即将入侵苏联”这样的可能时,梅尔库洛夫立马做了180°转弯,专挑领导喜欢看的内容写进报告。不仅如此,从资料看,他似乎还充分研究了斯大林的阅读习惯,保证当一份报告被送到最高领导人面前时,后者随手一翻就能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内容。
在具体的工作中,梅尔库洛夫也乐于充当高层的“枪口”。他曾被派往西乌克兰镇压当地的“反革命势力”,在这个过程中,梅尔库洛夫大肆杀伐,对“革命的敌人”毫不留情。而在后来的卡廷森林事件中,作为行动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他又亲自下令处决了大量波兰战俘。从这些履历来看,梅尔库洛夫似乎同那些刽子手和弄权者没啥区别,但事实上,他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处事准则;表面上看,他手中血债累累,但却也尽量让自己始终是一个“人”。
毕竟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的熏染,梅尔库洛夫始终清晰地区分着“战友”和“敌人”的界限。例如在20世纪30年代的那场灾难中,苏联有一位名叫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的学者。此君犯了个巨大的错误:他是一名反斯大林主义者,对斯大林的许多做法都极端憎恨,甚至曾在一份公开宣言中将领袖骂成“法西斯分子”。犯下如此弥天大罪,朗道自然是凶多吉少,然而,同样作为知识分子的梅尔库洛夫反而对其起了恻隐之心,他很清楚朗道并没有犯下什么实质性的罪行。因此,当著名科学家彼得·列昂尼多维奇·卡皮查为朗道求情时,梅尔库洛夫最终选择释放了朗道。顺带一提:1962年,朗道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可贵的是,他这种做法并不只针对那些有价值的犯人。当时,贝利亚为了讨好高层,鼓励手下爪牙多抓人,狠狠殴打囚犯,不惜屈打成招以“提高工作效率”。为表示对上级的忠诚,爪牙们极尽手段逼迫囚犯认罪,还不惜发明各种酷刑折磨犯人。唯独梅尔库洛夫对这种做法嗤之以鼻,相反,每当要给一名犯人定罪时,他都要亲自翻看收集到的“罪证”;遇到疑点,他也会尽可能地亲自去审问。梅尔库洛夫讲话语气平和,彬彬有礼,即便面对罪犯也是如此。他总是小心翼翼地使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不滥用公权为自己谋取利益。他甚至还经常会私自“抗命”,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拒绝执行处决,自作主张地释放囚犯。
当大环境不健康时,想要不同流合污,多少是要付出一些代价的。梅尔库洛夫的做法使他渐渐与同僚不再合群,连贝利亚都曾在众人面前调侃他不过是个“空想家”。
对于同僚的揶揄,梅尔库洛夫并不在乎,在尽可能秉持自己原则的同时,他总能够出色完成高层交代的任务。他的精明强干也获得了最高领导人的青睐,1946年3月22日,梅尔库洛夫被任命为国家安全部长,然而他只在这个位置上坐了一个多月。
虽然职位的变动是十分正常的事情,但部分学者对梅尔库洛夫被仓促解职一事有着更深层次的解读。
从斯大林的角度来看,他需要一些手段残酷、做事精干同时也头脑简单的角色为高层做一些“脏活”,很显然,梅尔库洛夫并不是这样的人。后者擅长独立思考,有着自己的原则,却又能极好地把握尺度,尽量做到滴水不漏。对领袖而言,这样的人非常好用,但同时也十分危险。已经有了一个贝利亚,就没必要再承担“养虎为患”的风险了。或许是嗅出了这番意味,被解职的梅尔库洛夫并没有挣扎,反而选择急流勇。他的这番选择在当时获得了极高的赞誉,被描述为“平平安安地离开了卢比扬卡广场”。而同在内务部、跟他地位差不多的人,绝大多数以悲剧收场。
正如咱们之前所说,与那些文化水平较低、做事凶残的同僚相比,梅尔库洛夫的理性险些令他全身而退。或者从某种角度来说,斯大林欣赏这样一位懂得分寸的干才,有意网开一面。随着这位苏联领袖的逝世,贝利亚仓促倒台,作为昔日内务部的“二号人物”,梅尔库洛夫立马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事实上,当时的主流观点认为梅尔库洛夫与贝利亚的爪牙们完全不同,他堪称是这群刽子手中的一股清流,连赫鲁晓夫都曾为其奔走求情。然而,苏联司法部门最终却仍坚持对梅尔库洛夫判处极刑,时任总检察长的鲁坚科声称:“如不处理梅尔库洛夫,那么对贝利亚的审判就是不彻底的。”最终在1953年12月23日,梅尔库洛夫惨遭枪决。
那么问题来了:后斯大林时代的苏联高层为何如此执着将其处死呢?其中道理并不难理解。有资料显示:当赫鲁晓夫亲自为梅尔库洛夫求情时,鲁坚科曾明确表示,梅尔库洛夫知道的实在是太多了。贝利亚为了巩固权势,驱使爪牙们搜集其政治对手们的“黑料”,使得每个人都活在阴影之下。即便梅尔库洛夫或许根本就懒得掺和这种事,然而本着斩草除根的原则,他也必须被清理掉。梅尔库洛夫本想成为范蠡式的人物,他也险些成功,历史却最终没给他这个机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