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大家都耳熟能详,但关于其作者,你真正了解多少呢? 历史上的老子本姓李名耳,字聃(dan),公元前571年的东周时期周灵王元年,老子出生于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是现在的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太清宫镇的附近。
老子一出生便与其它孩子不太一样。额头有两条黄色的眉毛,有深深地皱纹,耳朵大,眼睛也大,十足的一个小老头模样。到了他的少年时期,聪明灵慧,跟随精通殷商周礼乐的老师常(商容)学习了许多知识。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老子在东周当时的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担任了周王朝的室史。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图书馆的馆长的职位。或许因为此原因,青年时期的老子,变得知识越来越渊博。
老子为什么要西出函谷关,而不是待在中原之地呢?
老子西出函谷关(老子西出函谷关去了哪里)
大约在周敬王三十五年(公元前485年),天下大乱,诸侯列国纷纷崛起称雄夺霸,东周王朝根本无力掌控,国势已日渐衰微,便决意离开洛邑西出函谷关去云游四方。
其中也有说法,周景王的庶长子名王子朝,跟周景王的嫡长子王子姬猛,为了争夺太子之位进行了激烈的宫廷争斗,王子朝战败之后,将收藏馆里的许多奇珍异宝盗走,远走楚国躲避追杀,而此时,老子正是楚国人,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老子因此受到了牵连。无奈而西出函谷关避祸。
老子为什么能出得去函谷关呢?
在古时,人的流动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可以透过影视剧可以观察到,每个关口都有守城的将士负责严格盘查,一旦发现异样,不但出不了关口,而且还有牢狱之祸。由此可见,馆藏之物被盗这么严重的事情,老子应是绝对不可能拿到官方出具的通关文牒的。
史书中有这么一段话:“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这里就写得很清楚了,守关的人尹喜是有拦住老子不让其出关的,原因如上诉,但经不住老子名声在外,而刚好,这个尹喜就是老子的超级粉丝,你不是要出关吗?行,留下著书,我放你走。从这点来说,老子也是留下了“买路钱”,那就是《道德经》。
老子留下了5000多字的《老子五千言》,即今日的《道德经》。按老子的思想,他是不会留下只言片语的著述的,我们今天仍然能看到《道德经》,着实要感谢他的这位超级粉丝,否则中国的文学哲学史要失去一颗巨大的明星。
恰恰也是因为尹喜,我们最后对老子的记载也停止于函谷关,西出函谷关后,官方对于老子就再也没有了记载。
老子西出函谷关到底去了哪里呢? 第一种说法:老子化胡,并收了释迦摩尼为弟子,促成了佛教的发展。 西行之路走得更远,一直到了西域的天竺国,并且在那边帮助创立了佛教,促成了佛教和道教一起向中原内地传播,在《后汉书》中就出现了“老子化胡说”的这种说法。
笔者认为,这属于无稽之谈,老子生于公元前571年,而释迦牟尼佛生于公元前565年。也就是说他们是同时代的人,但是年纪非常相仿,等老子西出函谷关的时候,老子已经80多岁了,而释迦摩尼此时早就已经自成一派了,何来教化之说。真实原因在于当时的佛道之争,道教敬老子为道德天尊,为了凸显道教的地位,刻意贬低佛教的地位才是该说法的真实原因。
第二种,老子来到现在的甘肃定西临洮县,便在这里住下来得道成仙了。
一些史料记载,老子确实在甘肃境内出现过,况且,临洮县出土了一座老君山残碑,间接说明老子去过临洮,并在这里生活的可能性很大。至于说在这里得道升仙,肯定是把老子神化了。
临洮县还有一座“陇西堂”,不仅是陇西李氏的标志,也被看作是中华李氏的发祥地,由唐太宗李世民下令所建。李世民登基后,为了彰显李氏家族的尊贵,便把老子奉为李姓人的先祖,在此修建了陇西堂,以方便天下李姓人来这里祭拜先祖。
这个说法直接是说老子在这里安家并且繁衍子嗣,此说法也站不住脚,且不说老子当时已经80多岁了,而且他是一个人骑着青牛出关的。再来就是,大唐的李氏基本和老子没有关系,无非就是统治者为了给自己一个显赫的出身镀镀金,神话家族,好让世人多出崇拜之感,这和师出名门是一个道理。
第三种,老子并没有一路向西,而是回到了自己的河南老家。
这个说法在《庄子》,《礼记》等著作里都有记载,里边都说回到了自己的老家。人在年纪大了之后总有叶落归根的想法,老子回到老家安享晚年也是人之常情。
最后,老子出函谷关之后到底去了哪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给世人留伟大的哲学思想,并用这些思想影响了中华民族,这是我们用之不竭的文化瑰宝。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