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穰苴是春秋末期齐国人,田氏家族的支庶。齐景公时期,赶上晋国来伐,而燕国又来侵,齐国战绩不佳,眼看就要抵挡不住了,晏婴便向齐景公推荐了司马穰苴,说道:“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
于是齐景公召之谈兵事,二人相谈甚欢,他马上任命司马穰苴为将军,命他率军去抵御燕、晋。然而,此时司马穰苴却说:“臣素卑贱,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
齐威王行赏罚文言文翻译(齐威王行赏罚的启示)
《东周列国·春秋篇》晏婴剧照
司马穰苴认为自己出身卑微,突然之间受到君主提拔,实际上与之前一样,还是人微言轻,因此他请求能得到重量级的人物来作为“监军”。于是齐景公派庄贾前去,司马穰苴与庄贾二人相约明日中午在军门相会。
第二天,司马穰苴早到,“立表下漏”等待庄贾的到来。我们都知道,庄贾一向骄奢、自视甚高,他以为自己是“监军”,是最重要的人物,所以一点都不急;亲戚朋友们欢送他,他也与大家一同大快畅饮,不醉不归,结果到了中午还不见人影。
司马穰苴认为既然二人已经做好了约定,就应该切实遵守,万万容不得大意马虎,否则将是置国家百姓于危难之中。因此司马穰苴以军法处理了晚到的庄贾,他也不管庄贾是齐景公的宠臣,在他看来,只要违反军纪,就要照杀不误,不仅如此,他连齐景公派来的使者——他因为救庄贾而违纪——也一样军法处理,吓得齐国三军人人自警。
《东周列国·春秋篇》齐景公剧照
其实,司马穰苴的这番行为,应该是早有预谋的。他深知那些宠臣因为深得君主的喜爱,一定自视甚高,必然不会将军纪军法放在眼里,因此,他也正好趁此机会向众人宣扬军法。
司马穰苴的那段话——“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於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於君,何谓相送乎!”不仅仅是在斥责庄贾,也是在告诉士兵们,绝对不可以因为个人的行为而贻误军事。他之所以会毫不留情地斩庄贾,正是要宣示军纪——就算是君主的宠臣,一旦违纪,也要被军法处理。
试想,所有的士兵看到这样的情况,还敢违法乱纪吗?
《东周列国·春秋篇》齐景公剧照
虽然司马穰苴对军令要求如此严明,但是他对士兵也是爱护有加的。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云:“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後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
司马穰苴不惜拿出自己的粮饷来与士兵们分享,这样的行为,吴起也曾有过。他们用相同的行为,成功地聚拢了军心,让士兵们肯为主帅和国家奋勇作战。其实仔细想想,“将”与“卒”的关系一定是相当紧密的,如果士卒们能对将领百分之百的服从,那么将领才能指挥自如,才能顺利攻城略地,最终才能赢得战役。
《司马法·定爵》云:“将军身也,卒支也,伍指拇也”,就是把将军和士兵看成是一体的,只有得军心,才能在战斗中获胜。
不仅如此,军队中如果有下不服上、互相不信任、怠惰、疑惑、厌倦、畏缩害怕、无法胜任、迟钝、烦躁、放纵不羁、军心涣散等等情况出现,肯定是要吃败仗的,因此用兵时,对于这些情况需要严加注意。
《东周列国·春秋篇》齐景公剧照
司马穰苴的一些军事理论和主张,皆保留在现行的兵书《司马法》中,而《史记·司马穰苴列传》中说:“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於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司马穰苴兵法》到了汉代就被简称为《司马法》,流传至唐宋,又多散佚,至今仅存五篇。
《司马法》中提到“赏罚必信”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平时带兵以信,方能得众,士兵在作战时完全服从指挥,才是获得胜利的基础。此书中除了教导作战统御的方法之外,也明示了治理乱世的方法,而“守信”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
司马穰苴主张军中执法应该一视同仁,不是任由将领一人专制操纵,而是务求人人都能明白法则,不管将领还是士卒皆必须服从于法度之内,如果有不服者,即绳之以法,不容宽待。
在赏罚的运用上,司马穰苴主张作战胜利后,一定要与属下共享功劳,而且在执行效率方面必须迅速切实,让众人因为齐行为的好坏立即接受赏罚,最终达到激励或者警惕的效果。另外,司马穰苴也主张小罪必须严格处理,否则大罪易生,只有小罪必杀,才能断根。
司马穰苴的用兵之法,使得齐国收回了故土。齐景公大悦,尊其为大司马。到了齐威王时期,齐国在用兵和执法之时,仍旧遵循司马穰苴之法,因而可以称霸于诸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