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戴叔伦羁旅漂泊,虽然除夕仍然滞留在回家的中途,但毕竟回家的路并未断绝,只是稍作延迟阻隔。 但很多人却没有他这般的幸运,连返程的路都不能踏上,就横死异乡,而家人连音讯都得不到。他们就是戍守边疆的战士。他们既是被政府征调入伍的,又连年远征在外,所以被称为征人;而他们留在家乡的妻子,因为年复一年地思念着远方的丈夫,所以被称为思妇。李白的《关山月》就是以征人思妇为主题的作品之一。
读李白的诗,常有这样的感觉:每一句乍看都很简单,丝毫没有诗的美感,甚至给人陈词滥调的感觉,没有半点新意。每一句彷佛都是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让人完全看不出冥思苦想、千锤百炼的痕迹。但当你连贯地读下来,一下子就能体会到那种浑然天成、大巧若拙的味道。 “明月出天山”只是平铺直叙,再也找不到哪个动词比这个“出”字更平常了,然而就算你想破脑袋,愣是找不出哪个动词比它更合适了。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几万里的长风吹来,也只是“吹”度玉门关,可你费劲心计,好像还是吹更适合。 这首诗站在边疆军人的视角,因为在内地只能看到明月“落”天山,只有天山以西的人才能看到“明月出天山”的景象。玉门关在天山以东,“吹度玉门关”的万里长风对于戍守边疆的军人来说,是从故乡吹来的风,“几万里”就是远方故乡的心理距离。风可以从故乡吹来,也可以从天山以西一路向东,吹回故乡。但玉门关对于军人来说,是一道无法逾越的屏障,一旦过关西行,就再也难有东归的希望了。这里暗用汉武帝封锁玉门关的典故。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白登山是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过的地方,青海湾是唐朝和吐蕃常年交战的地方。两个地名都不是实指,而是代指一切塞外恶战的所在。因为战争太残酷,也太漫长,所以“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几乎见不到能够从战场上幸存下来,生还故乡的人。 军人望着边塞的风光,想到的不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不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jiāo)胡马度阴山”,内地诗人想象中的豪情壮志在这里早已经被雨打风吹尽,只剩下“思归多苦颜”。而他们在内地的妻子,“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一定也在同样思念着他们,发出和他们同样的叹息吧。
关山月李白(关山月李白古诗翻译)
你也许会想:说什么征人思妇,这不就是正常的服兵役么,哪有那么多离愁别绪可写? 唐朝建国,在全国设置了几百个军区,称为折冲府,每个折冲府招募殷实家庭的子弟入伍当兵,称为府兵。每个府兵,家里都是有田有地的,农忙时节要干农活,农闲时节就跟着折冲府的长官操练军事技能。正因为这种半农半兵的身份,所以府兵完全可以自给自足,连武器都是自备的,政府只要给足优惠政策就可以了,并不产生多少军费开支。那么,当发生战争的时候,府兵们会在折冲府长官的带领下开赴前线吗?正确答案是:“不会”。 怎样征兵、练兵、统兵、用兵,这是帝制时代最棘手的几大管理学难题之一。 在冷兵器、低科技的社会里,造反是很容易的。一把锄头也许拼不过一把制式军刀,但十把锄头对一把制式军刀的话,胜算显然很大。如果是一支高度组织化的军队造反,对朝廷的威胁就更大了。而朝廷既控制不住舆论走向,又监控不了庞大帝国里的各种密谋,到底能有怎样的对策呢?换句话说,军队是一把双刃剑,朝廷既要靠它打仗,又要防着它造反。怎样一种军事体制才能同时满足这两点要求呢? 唐朝的制度设计相当高明:折冲府的长官不是军官,而是教官,只负责军事训练,无权带兵打仗。所有的军官都集中在首都长安,安置在皇帝的眼皮底下,隶属于中央直辖的十六卫。每到打仗的时候,折冲府出兵,十六卫出将,兵和将彼此陌生,不容易勾结谋反。等打完了仗,府兵回到折冲府,军官回到十六卫,没有军官的兵和没有兵的军官对朝廷来说都是很安全的。而且就算哪个折冲府的府兵和教官勾结造反,但全国有几百个折冲府,一两处出问题完全动摇不了大局。 这样一种组织结构看上去相当稳妥,但为什么还会出现安史之乱呢?为什么安禄山可以掌握那么多的军队呢? 答案是:战争年复一年,又是边防,又是开疆拓土,府兵往往超期服役,人熬不住了,制度也熬不住了。 杜甫的《兵车行》有这样的描写:“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huán)戍边。” 从青春到白发,服了一辈子的兵役,常年在边境驻守,回不了家。这就是当时府兵的遭遇。 家乡的情形,是“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即便有女人来做男人的活儿,下地耕田。但毕竟劳力不足,禾苗乱生,怎么能有好的收成呢? 所以征人思妇两地相思,不但有情感上的迫切感,同样也有现实生活上的迫切感。这样的远方,没有半点诗意。 随着府兵制的瓦解,募兵制取而代之。所谓募兵,就是用钱来招募职业军人。这件事太费钱,朝廷就算财大气粗也终于吃不消,于是权力下放,给了军区大员相当程度的自治权,让他们全权处置辖区之内的军政、民政和财政。久而久之,帝国格局就变成了外实内虚、尾大不掉的模样。兵制的变迁,成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枢纽。 汉朝乐府描写离愁别绪,最常用的题目是《关山月》。李白沿用了这个题目,写出了诗歌史上所有《关山月》题目下的最有名也最雄浑悲凉的一首。当局者迷,诗人们未必能把时局看得那么清楚,而征人思妇的长久离别则是最容易打动他们的眼前实景。
注意:本文非原创,是《唐逸-唐诗50首》的学习笔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