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是历史古县,境内古战场很多。
句容宝华、下蜀镇的便民河、大道河流域,古称老鹳河,后曾被称作“刀枪河”。在宋代,这里曾是一片汪洋,黄水荡荡,芦苇茫茫,称为黄天荡,宋代著名战役——韩世忠大战金兀术的黄天荡战役,就发生在这里。
黄天荡之战(黄天荡在哪里)
金兀术败逃黄天荡还被写入《说岳全传》。《说岳全传》第四十四回“梁夫人击鼓战金山金兀术败走黄天荡”、第四十五回“掘通老鹤河兀术逃生迁都临安郡岳飞归里”详细介绍了黄天荡之役的经过,而在第四十三回“送客将军双结义,赠囊和尚泄天机”中就提到了老鹳河。
根据正史记载,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北方金国大将宗弼,又名兀术,俗称金兀术,率10万大军南侵。11月,金兵直抵建康(今南京)城长江北岸。
这时,只守建康城不守长江天险的南宋守城将领杜充,见金兵攻势猛烈,就率军队退守到蒋山(今钟山),后又退至东阳地区(今宝华镇和平村近邻,原属句容,今属南京市栖霞区管辖)。尚未扎稳,继而又夜逃真州(今仪征市)。其部下岳飞、刘经等人则率领自己的队伍,在东阳地区驻扎数日后,才向南方撤退。岳飞等人驻扎在茅山,准备凭借这里的有利地形抗击金兵,以期早日收复建康。如今茅山道院,仍存有岳飞当年驻守茅山时亲笔题写的“墨庄”二字。
因为杜充率先逃跑,建康城很快沦陷,金兵顺势直驱南下,一直犯至宁波、温州一带。宋高宗赵构更是一路仓惶东逃,最后从定海乘船入海,一直逃到温州一带的海上。
金兵追赵构不到,害怕自己的战线拉得过长,不敢在浙东作长期停留,便带着劫掠来的大批财物,于1130年春北返。金兀术害怕江南军民在陆路上拦截,认为水路比较安全,便将财物装入木船,经嘉兴、苏州往北,打算从镇江渡过长江。
当金兀术的船队到了镇江江面时,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梁红玉夫妇率领的8000水军早已在那里守候。双方在金山附近的江面展开激战,梁红玉站在船桅顶部吊斗中击鼓助威,韩世忠率领水师的海舰(大船)猛烈冲击金兵的小木船,金兵溃不成军,几次渡江失败,只好沿着长江南岸往西逃窜,被逼入长江的港汊黄天荡。这一史实载入《二十五史·宋》,“梁红玉擂鼓战金山”的抗金故事,一直流传至今,早已家喻户晓。
金兀术金山大败之后,只剩下二三万人马,四百来号战船。约定三更造饭,四更拔营,五更过江。
船队逃离金山一路往西,很快进入小汊河,再向西行,便进入了今天的高资(属丹徒管辖)一带,继而就到了句容所辖的桥头、下蜀、仓头、龙潭一线的水网区域。当年,这一带河网密布,水天一色,芦苇茫茫,黄水荡荡,当地老百姓称其为“黄天荡”。
原来这黄天荡是江里的一条水港。金兀术不知水路,一时杀败了,船进入港中,实指望可以拢岸,好上旱路逃生!那里晓得是一条死水,无路可通。
差人探听路途。拿得两只渔船到来,金兀术好言对渔户道:“我乃金邦四太子,因兵败至此,不知出路,烦你指引,重重谢你!”那渔翁道:“这里叫做黄天荡。河面虽大,却是一条死港。只有一条进路。并无第二条出路。”
韩世忠挥师追击,因黄天荡水浅、河道弯窄、汊河较多,大船无法进入,就封锁了黄天荡入江口的水路,把几万金兵围困在口袋形的水荡内。
金兵被困黄天荡,等于陷入绝境。
出不了黄天荡,金兀术百般无奈,只有和韩世忠谈判,他站在船头与韩世忠对话,许以金银财物,要韩“相全”。韩世忠厉声严辞:“还我两宫,复我疆土,方可饶尔性命!”
金兀术碰了一鼻子灰,只好匆匆躲进黄天荡腹地。
就在此时,梁红玉率陆路军马赶到龙潭附近,占据有利山头,阻击金兵从旱路逃走,梁红玉在山头擂响战鼓,为丈夫和宋军助威。至今,龙潭镇南侧乔龙山公园内一山头上还有梁红玉擂鼓台遗址。
焦头烂额,金兀术命写榜文,重金求计。当地一秀才道:“此间望北十余里就是老鹦河,旧有河道可通,今日久淤塞。何不令军士掘开泥沙,引水通河?可直达建康大路也!”
金兀术闻言大喜,当下传下号令,掘河引水。这二三万番兵俱想逃命,昼夜不停一齐动手,挥动明晃晃的刀枪,在已经淤塞的老鹳河故道上斩断芦苇,轮番挖掘,“一夜挖河三十里”,只一夜工夫,挖通了老鹤河,挖出了一条30里长的水道,金兵的船队由此仓惶向建康逃去。
兀术军退建康城附近,尚未来得及入城,就在建康城外的牛头山遭到“岳家军”的袭击,“岳家军”向着金兵英勇冲杀。金兵死伤惨重,岳飞一举收复了建康。
金兀术遭到重创后,不敢停留,引兵复入黄天荡,企图从这里再渡江北撤。
韩世忠亲临前线与金兵激战,夫人梁红玉登台为将士们击鼓助威。宋军船大势优,对金军小船进行冲击,金兵船破人亡不计其数。
就在金兀术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人献媚:宋军“海舰”庞然大物,行动不便,风小时更不利于航行,等风小时,可用火箭射烧宋船篷帆,宋军无法追赶。金兀术认为此计甚妙,于是采纳了此人的奸计,最终才得以渡江逃往江北。
这场著名的黄天荡之役,前后长达48天之久。
在韩世忠韩元帅与金兀术激战黄天荡之前,一日,韩元帅与梁夫人上金山敬香,参见道悦禅师,说明来意:“不知后事如何,幸乞禅师指示!”道悦道:“贫僧有一锦囊,内有一偈,元帅带去观看,自有效验。”元帅领了锦囊上船回去,下了船将锦囊拆开,与夫人一同观看,只见上边写道:
“老”龙潭内起波涛,“鹳”教一品立当朝。
“河”虑金人拿不住,“走”马当先问路遥。
当时,韩元帅并不明白,梁夫人也好生不然。
等到金兀术漏网脱逃,韩元帅才明白过来“罢了!罢了!不料道悦锦囊偈语,每句头上按着‘老鹳河走’四字。
800多年过去了,沧海桑田,当年的古战场早已硝烟散尽,黄天荡遗址究竟在什么地方?
其实,史料已经非常明确。
宋末元初史学家胡三省在《资治通鉴广注》中说:“大江过升州(今南京)界,浸以深广,自老鹳嘴渡白沙,横阔三十余里,俗称黄天荡。”
明末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云:“黄天荡在府东北八十里韩世忠与兀术相持处也……自老颧嘴度白沙横涧三十余里俗呼黄天荡舆程记黄天荡一带大江阔四十里……出于此而龙潭斜沟特为津要龙潭斜沟见句容县白沙见仪真县”。
《大清(嘉庆)一统志》卷五十云:“黄天荡在上元县东北八十里”。
清嘉庆16年(1811)《新修江宁府志》云:“黄天荡在府东北八十里洲尽江合其势最阔即韩世忠与兀术相持处也”。
1931年《中国古今大辞典》称,黄天荡在“江宁东北八十里”。
“黄天荡在府(江宁)东北八十里”,这里的“江宁府”,并不是原来江宁政府所在地东山镇,而指的是当年的江宁府治,治所在现在的南京中华门附近。这里距龙潭之东、仓头、营防一带的路程有80华里左右,与史书记载吻合。所以说,“黄天荡”是在龙潭镇东侧的一大片水网地段。
再考陈组绶《江防图考》云:“江北青山东沟瓜埠三隘南与龙潭黄天荡江面斜峙有重洲叠港尤系险洋”。清楚记载是“龙潭黄天荡”,而非“某某黄天荡”,也说明黄天荡在龙潭。
黄天荡在清嘉庆年间不仅没有淤积,而且仍旧“江流湍悍”,每年秋季长江提督还在此检阅水师。
乾隆时期黄天荡仍然存在。
1994年版之《句容县志》第二十一篇云:“南宋建炎四年(1130)三月……宋将韩世忠率水军8000人在镇江截击金军归途。金军几次渡江失败,只得沿长江南岸西进,被逼入句容黄天荡……”。
史料明确表明,昔日“黄天荡”,是指高资之西,龙潭之东,桥头、下蜀、仓头一线向北,长江之南这一方圆数十里的河网、芦荡区域,今龙潭、营防、宝华、下蜀、长江等乡镇的一部分是其腹地,当时均属句容管辖。“黄天荡”的中心区域在句容境内。
清代前期(康熙、乾隆时期)疏浚的便民河原名“老鹳河”、“刀枪河”,由龙潭镇黄龙山之北直达高资;至今,龙潭镇人还叫该镇附近一段便民河为“刀河”。
据民间传说,金兀术兵困黄天荡开挖老鹳河故道时,因金兵系用兵器挖掘,故称之为“刀枪河”。又因老百姓痛恨金兵,又称这条河为“强盗河”。
此河在解放后整治水利时,被加宽延长,流经句容宝华、下蜀两镇,至南京的龙潭、栖霞,全长约30公里,河里行船,岸上走人,所以称“便民河”。现太平村以东为大道河,以西为便民河,为下蜀、宝华两镇之主要排灌河道。
从南京龙潭到栖霞山这一地段,有部分旧属句容,故至今龙潭附近的宝华镇一带,仍流传着不少关于“金兀术兵败黄天荡”、“梁红玉击鼓抗金兵”之类的民间传说。在今天宝华镇境内的长江之滨,有青龙和黄龙二山,黄龙山上有“擂鼓台”,相传为当年梁红玉为南宋将士擂鼓助威之处;青龙山的山腰上有口“娘娘井”,为梁红玉屯兵汲水之处。宝华山凤坛村有个叫“后留干”的自然村,这个村上的先民原为金兀术的溃兵,后来隐姓埋名,在此落户,为了保护自己,他们把“金”字下面的一横去掉,改姓“余”,故该村的村民姓余的比较多。
上述足以证明,“黄天荡”是在龙潭之东,仓头、下蜀之北这一片地区。
斗转星移,日月如梭。如今的“刀枪河”虽已物是人非,但黄天荡战役中韩世忠、梁红玉夫妇和岳家军抗击金兵的民族精神,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附:老鹳河凭吊
老鹳河凭吊
清·王概
绿头花鸭泛春波,此是当年老鹳河。
陵谷顿迁遗镞出,金焦直下乱山多。
声吞田父迎神鼓,血染渔家织网梭。
底事军容输粉黛,南朝士气尽销磨。
芦根确确雪平铺,鬼火销熔战骨枯。
徒有好山依北固,断无流水对西湖。
刀瘢岂欲称居士,金冶何曾铸大夫。
剩得青青陵树下,狐狸白昼学人呼。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