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上篇)
魏晋南北朝是“中华的服饰文化演变史”中服饰制式变动最激励的时代,也是最精彩的时代。它经历了三个阶段,魏晋的“汉胡服饰各尊旧制”;五胡十六国的“汉着胡服”、及后期的“胡服汉化”;最终在南北朝时,达成“汉胡文化大融合”!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卷》宋白描摹本“宽衣博带”的仕女)
魏晋南北朝服饰(魏晋南北朝服饰特点)
魏晋(公元221-公元420年)
·汉服:“宽衣博带、华袿飞髾”;胡服:各尊旧俗。
魏晋时,中原服饰基本承袭了秦汉的旧制。各地少数民族最初建立政权时,也仍按照本族习俗而穿。
(东晋画家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宽衣博带、华袿飞髾”的魏晋衣饰!
魏晋时期,中原汉人的衣冠大致承袭秦汉制式,但在服装和配饰的细节处理更为倾向及“繁华、奢丽、脱俗、飘逸”的风格,“褒衣博带、华袿飞髾”极致奢华!
(魏晋垂髾女服博物馆展品)
魏晋名士的“奇装异服”
彼时,政治动荡使社会形成一种消极风气,魏晋名士,崇尚“老庄”思想,讲究“无为”、“遁世”,追求“极致享乐”主义!衣饰更是各种形式的袒胸露体,尽显豪迈不羁!
(北齐绢本设色画《北齐校书图》局部波士顿美术馆藏)
身着“透视丝衣,吊带衣”的北齐士大夫!
(南朝砖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拓片局部嵇康人物像)
"宽衣博带,坦露胸怀”的嵇康
古籍纪实
《晋书·五行志》云:“晋末皆冠小而衣裳博大,风流相仿,舆台成俗。”
《颜氏家训》:“梁世的士大夫,都好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晋处士冯翼衣大袖衣,亦即如此。”
(西魏妇女服饰莫高窟第285窟北壁西魏)
五胡十六国(公元304年-439年)
·五胡乱华,战争迫使“汉人着胡衣”,汉文化影响“胡人着汉衣”
(东晋十六国疆域示意图)
公元304年西晋时期,“五胡乱华”开启长达136年“五胡十六国”战乱时代。彼时,南方东晋服饰承袭旧制且制式相对稳定。但北地却战乱频繁,民族间的风俗文化也互相侵吞,各民族间服饰风格也变动剧烈。
(服饰复原魏晋十六国“绿绮襦,红白间色裙”)
整个十六国时期,北方中原汉人因遭受胡人侵略、压迫,先进文明的民族被野蛮落后民族打败,为了活命,很多汉人脱掉自己的衣服,学习胡人“袒胸露体、裹兽皮”,中原地区一片返祖似的“衣不蔽体”。
(西晋壁画胡人)
至五胡十六国中期,被压迫久了的汉人,才重新穿上尊严的汉服,奋起反抗!而诸胡人进入中原后,逐渐分化,五胡十六国中期,受到汉文化影响,氐族、羌族、匈奴等,都开始穿着汉服。彼时,过往衣不遮体的鲜卑人,也开始研究和推广织物衣服,出现了他们自己的民族织物。
(鲜卑服饰)
至五胡十六国末期,民族文化大融合,在服饰上出现:“汉族服饰胡人化,胡人服饰汉族化”。至南北朝时期,单纯从着装上,很难分辨汉人与胡人了。
南北朝(公元386年-589年)
·汉胡文化大交融,奇装异服盛行
(南北朝彩绘胡人俑)
彼时,北方民族的游牧文化、西域文化与汉族文化碰撞、融合,呈现出中原“汉服胡风化”,北朝各族“汉魏衣”等状况。服饰制式开启追求时髦、奇装异服盛行的时代!
胡汉大融化后的南北朝女装
(大袖间色衫)
对襟,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饰,
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用一块帛带系扎。
对襟的服饰设计,就是吸收胡服的特点,演变而来的。
南北朝的“裤褶、缚裤”
魏晋南北朝时期,无论男女都有穿裤的习惯,裤子的形制也各有特点。
【裤(袴)褶】
裤褶是以褶衣和缚裤(袴)两部分组成的一套服饰。
南北朝的裤有大口裤和小口裤,以大口裤为时髦,穿大口裤行动不便,故用锦带将裤管缚住,又称缚裤。
(穿裤褶的男子北朝陶俑)
裲裆
裲裆,也叫“两裆”,是一种盛行于两晋南北朝的背心式服装,其名称最早见于东汉刘熙的《释名·释衣服》。
(魏晋裲裆)
制式为前后各一片布帛,在肩部有两条带子相连,无领,腰间以带子系扎。
着于衣内或衣外,其意在挡住前心后背。
裲裆最初为内衣,至西晋末年,出现穿在外面的“裲裆衫”,到南北朝时期,裲裆外穿现象普及,男女均可穿着。北魏迁都洛阳后,裲裆衫被纳入等级体系,作为正装、朝服。
(南北朝陶彩绘男俑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俑头戴小冠,颈细长,面椭圆,眉目清秀,略呈笑意。
内穿长袍大衣,外穿裲裆,腰系带,给人以清秀之感。
(北朝裲裆铠戴胄箭箙步卒胡人俑)
(未完待续)
关注我,查看更多精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