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家谱
拜谒“四洪”的墓址、宗祠(即洪曹村的洪氏文化馆)等处胜迹实是我此次鄱阳之行的心中大愿,此愿顺利达成,心中愉快轻松。明权会长送走了各地宗亲,不得不返回自己繁忙的工作,他安排喜旺带着我实地走访洪氏在鄱阳的足迹。
12月24日,喜旺先带着我参观了洪氏在鄱阳的“初祖”洪士良的墓址,洪士良(996-1069年)是洪迈的高祖,他初来鄱阳,艰苦立足后,以运销粮食为主业,家境大富,督促子孙读书业儒。去世前,他自卜葬地,葬在了鄱阳五十三都滃潭龙舌嘴,喜旺带着我来到这处“龙舌嘴”,表面看来,已是一片荒地,但山势地形还是能看出个大概。喜旺跟我强调的一点是,这处“龙舌嘴”没有相当福报的人是坐不住的,因为“龙舌”是活的。
(洪迈墓葬的山形地势)
很快的,这处“龙舌嘴”就在我们随后礼参洪氏家谱时看到了。一路上听到的感人故事是在文革期间,因为要破四旧,洪氏两位老人为了保护族谱献出生命,当时风声很紧,老人们抱着族谱躲进深山,最后因寒冷和饥饿,找到时已被冻死。族谱就是家族的命根子,每一支人丁的迁徙、生根、繁衍,都会反映在家谱中,现在常说的“靠谱”就是这么来的,有了家谱,人活着才有了依据。
我们拜访了两处“洪家村”,一个是“岭背洪氏”,一个是“墩上洪氏”,他们都各有家谱,看谱要焚香洗手,其中“岭背洪氏”的家谱正是使两位老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据说,“岭背洪氏”还有一本盖有皇家大印的族谱,很珍贵,守谱的老人没舍得拿出来。这些族谱是每家轮换保护供奉的,每到交接日,要敲锣打鼓放鞭炮,有很隆重的仪式,这就是“接谱”,能够供奉族谱,是莫大的荣耀。这个岭背村很小,房屋显的破旧。
饭罢,我们来到“墩上”,他们这里的家谱更多更全,令我兴奋的是,《夷坚志》很多故事涉及的洪家人以及他们跟洪迈的关系,我在“墩上洪氏”的族谱中找到了答案,比如《》中,洪迈提到从兄“景高”,他是谁?如果不看族谱,很难确定,“墩上族谱”清晰记载着:洪景高正是洪皓的弟弟洪曦的大儿子洪適!这样明确的记录,给《夷坚志》的真实性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我们站在村中当街,大太阳底下观看着八九百年延续下来的族谱,旁边的洪氏村民闲适的打着牌……
(六之四,待续……)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