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容斋随笔》中的“鄱阳七谈”

《容斋随笔》中的“鄱阳七谈”

《容斋随笔》中的“鄱阳七谈”建平《容斋随笔》是南宋学者、饶州人洪迈(1123-1202)所著的史料笔记。这部著作伴随毛泽东40年,一直到去世前仍在阅读。《容斋随笔》一书中写上饶特别是饶州鄱余万的内容不少。

建平

《容斋随笔》是南宋学者、饶州人洪迈(1123-1202)所著的史料笔记。这部著作伴随毛泽东40年,一直到去世前仍在阅读。《容斋随笔》一书中写上饶特别是饶州鄱余万的内容不少。

一、《容斋随笔》中引录了都颉写的《鄱阳七谈》

都颉,余干人,宋朝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进士,官至司农少卿。他所作的《鄱阳七谈》描绘了当时鄱阳的繁盛景象,原本虽已失传,但在洪迈《容斋随笔》之《五笔》中有一篇《鄱阳七谈》摘录。

《容斋随笔》中的《鄱阳七谈》云:“鄱阳素无图经地志,元佑六年,余干进士都颉,始作七谈一篇,叙土风人物,云:‘张仁有篇,徐濯有说,顾雍有论,王德琏有记,而未有形于诗赋之流者,因作七谈。’其起事则命以‘建端先生’,其止语则以‘毕意子’。其一章,言澹浦、彭蠡山川之险胜,番君之灵杰。其二章,言演湖蒲鱼之利,膏腴七万顷,柔桑蚕茧之盛。其三章,言林麓木植之饶,水草蔬果之衍,鱼鳖禽畜之富。其四章,言铜冶铸钱,陶埴为器。其五章,言宫寺游观,王遥仙坛,吴氏润泉,叔伦戴堤。其六章,言鄱江之水。其七章,言尧山之民,有陶唐之遗风。凡三千余字,自谓八日而成,比之太冲十稔、平子十年为无慊。予偶于故簏中得之,惜其不传于世,故表着于此。其所引张、徐、王、顾所著,今不复存,更为可恨也!”

《鄱阳七谈》释义为:鄱阳地区一直没有地理方面的著作,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余干进士都颉作了一篇《七谈》的文章,叙述鄱阳地区的风土民情,他写道:“张仁、徐濯、顾雍、王德琏等人曾经写过文章,却从来没有人用诗和赋的形式对这一地区的风情加以记述,所以我写下这篇《七谈》以弥补这一缺陷。”这篇《七谈》的记事起于“建端先生”,止于“毕意子”。第一章讲了澹浦、彭蠡的险要山川、番君的英明;第二章讲述湖滨地区发达的渔业、农业和蚕桑业的情况;第三章讲述林业、蔬菜和副业生产的情况;第四章记述冶炼、陶埴等手工业生产;第五章记述寺院情况:王遥仙坛、吴氏润泉、叔伦戴堤;第六章讲鄱江之水;第七章讲当地纯朴的民风。一共三千多字,都颉自己说八天写成,比之太冲十稔、平子十年一点也不逊色。偶然中我从旧籍中翻到了它,为它没有流传于世而感到惋惜,所以写在这里以示表彰。他所引张、徐、王、顾的著作,现在都已失传,更为可惜了。

二、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第一,《容斋随笔》中记载了大量饶州的风土人情。比如:同在卷五中,有一段摘录于《饶州风俗》的话:“嘉祐中,吴孝宗子经者,作余干县学记,云:‘古者江南不能与中土等,宋受天命,然后七闽二浙与江之西东,冠带诗、书,翕然大肆,人才之盛,遂甲于天下。江南既为天下甲,而饶人喜事,又甲于江南。盖饶之为州,壤土肥而养生之物多,其民家富而户羡,蓄百金者不在富人之列。又当宽平无事之际,而天性好善,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其美如此。’”在《鄱阳七谈》中则说鄱阳:“澹浦、彭蠡山川之险胜,番君之灵杰。演湖蒲鱼之利,膏腴七万顷,柔桑蚕茧之盛。林麓木植之饶,水草蔬果之衍,鱼鳖禽畜之富。”除此之外,《容斋随笔》对朱熹、辛弃疾等历史人物也作了客观精准的介绍。这些,都是研究饶信文化的宝贵素材。

第二,从《鄱阳七谈》中,可见饶州与鄱阳的“沃野千里、鱼米之乡、丰饶之地、文教领先”的特色。饶州自隋朝启用以来,辖鄱阳、余干、万年、德兴、浮梁、乐平、余江七县,一直是个物产丰饶的地方,是鄱阳湖鱼米之乡的典范,在中唐与宋元明三朝,是全国农耕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鄱阳古称番邑,汉时更名鄱阳县,总面积4215平方公里,水域面积949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2.5%,境内有大小河流225条,总长2070公里。都颉,作为一名很普通的宋臣,虽原籍余干,但对当时饶州府治之地鄱阳的情况同样耳熟能详,他用诗赋形式写了《鄱阳七谈》,写得“辞艳而意远”,难能可贵。都颉乃进士出身,曾任司农少卿,对农林渔特别熟悉,对鄱阳的历史人物吴芮、陶侃、彭汝砺、吉中孚等十分崇敬,对鄱阳湖“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象十分羡慕,在激情中用文学的形式写下了介绍鄱阳县情的《鄱阳七谈》,把妩媚青山、浩淼鄱湖、湖光山色、鱼米之乡的境况刻画得淋漓尽致。在都颉笔下,秋荻之上,蓝蓝的天、甜甜的水、散漫的牛、自由的鸟与耕种的农民、撒网的渔民浑然一体,到处是一派“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美好景象。事实上,人总是因草木而多情,都颉用诗赋写县情,乃是因为对鄱阳的一草一木饱含深情。对都颉而言,这鄱阳的一草一木一花,都印刻在脑中,有梦可依,有心可归,吟诗作赋的灵感油然而生,鄱阳是他思念的地方,他这匹“千里马”,又遇上了洪迈这位“伯乐”,一篇并不起眼的诗赋县情,成为洪迈眼中的“宝贝”,他要从都颉的诗赋中切入进去,从鄱阳、鄱阳湖的历史、人文深处切入进去,对这个地方作一个简明扼要的总结概括和精准定位,这是洪迈最大的“功夫所在”,也是毛主席欣赏他的原因所在。

第三,鄱阳这个地方就像都颉笔下的诗赋,不流俗、不简单、不一般,很有诗情画意。鄱江口的瓦屑坝,原本是一个制陶的工场,后来,因为一场无情的战火,剩下了一片瓦砾、一派荒凉;再后来,随着中国历史上“江西填湖广”的移民大潮,这里成为江西移民的中心,号称“北有大槐树,南有瓦屑坝”。据说,从瓦屑坝移民出去的后人一代传一代,现在有2亿人之多,这里可是根亲文化的发源地。事实上,鄱阳在江西的“第一”太多了,第一个设立行政治所——番县,第一个移民圣地,比大槐树足足早了五十年;在江西名列第一的历史人物吴芮,是刘邦时代的异姓长沙王;还有《容斋随笔》是中国第一部最丰富的笔记体著作。这部著作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大多数人都能读得懂。书中有大量介绍古饶州、古信州的文章,而经过洪迈大笔加工过的“上饶”,更有广度,有高度,也有深度。

三、文化链接:《容斋随笔》

《容斋随笔》,是古代文言笔记小说,宋朝洪迈(1123~1202)撰,共《五笔》,74卷,1220则。其中,《容斋随笔》16卷,329则;《容斋续笔》16卷,249则;《容斋三笔》16卷,248则;《容斋四笔》16卷,259则;《容斋五笔》10卷,135则。据作者自述,《容斋随笔》写作时间近四十年。是其多年博览群书、经世致用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容斋随笔》内容繁富,议论精当,是一部涉及领域极为广泛的著作,自经史诸子百家、诗词文翰以及历代典章制度、医卜、星历等,无不有所论说,而且其考证辨析之确切,议论评价之精当,倍受称道。

《容斋随笔》最重要的价值和贡献是考证了前朝的一些史实,如政治制度、事件、年代、人物等,对历代经史典籍进行了重评、辨伪与订误,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观点,更正了许多流传已久的谬误,不仅在中国历史文献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而且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亦意义重大。

《容斋随笔》作为史料笔记,被历史学家公认为研究宋代历史必读之书。《容斋随笔》与沈括的《梦溪笔谈》、王应麟的《困学纪闻》,是宋代三大最有学术价值的笔记。

《容斋随笔》分《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共五集七十四卷。其中前四集各十六卷,因书未成而作者过世,故《五笔》仅为十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推它为南宋笔记小说之冠。

洪迈在《容斋随笔》卷首说明:“余老去习懒,读书不多,意之所之,随即纪录,因其先后,无复全次,故目之曰随笔。”

《容斋随笔》大致包括了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人物评论,史料、典章、物产考察、宋代专著评介、天文、历算、星相等,具体来说,有对宋代典章制度、官场见闻、社会风尚的记述;对宋以前王朝废兴、人物轶事、制度沿革的记述;还有去伪存真的考订,如情如理的分析。其中对一些历史经验的总结颇有见地,许多资料为官方史志所不载,是我国古代笔记小说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容斋随笔》中有关诗歌部分,后人曾辑为《容斋诗话》。

历史学家一致认为《容斋随笔》是宋代最有学术价值的笔记。明代河南巡按、监察御史李翰在弘治十一年(1498年)说:洪迈聚天下之书而遍阅之,搜悉异闻,考核经史,捃拾典故,值言之最者必札之,遇事之奇者必摘之,虽诗词、文翰、历谶、卜医,钩纂不遗,从而评之。”,“此书可以劝人为善,可以戒人为恶;可使人欣喜,可使人惊愕;可以增广见闻,可以澄清谬误;可以消除怀疑,明确事理;对于世俗教化颇有裨益”。

《容斋随笔》是毛泽东一生中比较喜欢读的一部具有较高价值的笔记书。从许多资料看来,的确如此。1944年7月28日,毛泽东致函谢觉哉说:“《容斋随笔》换一函送上。”其珍爱此书以致影响及于重要干部如此。谢觉哉7月31日日记就有读《容斋随笔》大篇心得记载,此后9月20日、29日、30日,10月1日、4日等都有阅读与应用记载,从中可见《容斋随笔》为启迪思维参考工作之重要借助。

1959年10月30日,毛泽东出京巡视,指名要带的有限书籍中,就有《容斋随笔》。1972年毛泽东曾将此书送给他青年时代的朋友、湖南第一师范的同学周世钊。《容斋随笔》堪称毛泽东精神生活中的一位“老朋友”,也是见证毛泽东“活到老,学到老”诺言的一本书。

就在1976年8月26日毛泽东索要《容斋随笔》之后,他的病情开始恶化。即使如此,在9月8日,也就是毛泽东去世的前一天,还由别人为他代读《容斋随笔》37分钟,实践了“活到老,学到老”的诺言,而这部书也成为一代伟人毛泽东一生中所读的最后一部书。

上一篇: 日本现存古代典籍述说千年中日文化交流史
下一篇: 三国时期谋士庞统是否被张任射杀,张任的历史、文学形象有哪些区别(三)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