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头条特约记者赵静报道】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昌盛时期,当时先进的文化吸引着周边国家争相学习。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由于地理与交通上的便利,在隋唐三百余年间曾十数次派遣使团到中国。那么,如此频繁的友好交往,对两国文化交流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日本广岛大学文学研究科的陈翀教授与北京大学中文学教授、系主任杜晓勤11日进行了一场线上交流,他们从中日古典文学交流与通融的层面,讨论了隋唐文献在日本王朝时期的传播、日本现存唐集古抄本的文献价值、日本古代文献保存的唐代中日诗人创作交流史料等话题,分析了日本古代典籍对隋唐文学研究与价值。
图为北京大学中文学教授、系主任杜晓勤。(图/北京大学新闻网)
日本古代典籍保留的隋唐文学文献
在隋唐时期,日本一直不断地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字与意识形态,这也促使日本在奈良时代实现了政治与文化的多层面发展。可以说,中国古典文化对日本古代文学影响深远。而在交流过程中,日本古代典籍也将大量隋唐文献保留了下来,这些珍贵资料值得后人去探索与学习。
陈翀介绍,日本汉集资料协会年度报告中曾提及,在日本76处图书机构中,存留汉籍有925180余种。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学与东亚汉籍交流史研究的他认为,东传到日本的隋唐典籍和日本本身的古代文哲国学文献的保存,对于研究隋唐时期的文学有着极大的价值。
杜晓勤也提到,日本古代的各种汉文典籍,尤其是各种图集目录和日本天皇的皇家寺院、藏宝阁等都反映了唐人诗文集在日本流传的盛况。“唐代时期‘典籍东传’主要是日本派往唐朝的遣唐使和学问僧进行传播和交流的。这些在汇入日本的书目中有不少中土失传的唐代诗歌典籍,为研究隋唐古典文学助力更多文献资料。”
他还补充,日本早期汉文典籍中目录和唐人别集就有90多种,唐人大型诗文总集和类书35种,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唐代作家在奈良与平安朝前期的流传和影响情况。
日本现存唐集古抄本背后的文学价值
陈翀教授介绍,日本现存的唐人文集古抄本尤其是唐抄本,对辑佚唐诗作品、考察唐集原貌,具有极大的文献价值。
杜晓勤对此有着一致的观点。他介绍,从奈良时期开始,日本人抄写中国典籍便蔚然成风。“据阿部隆一编《本邦现存汉籍古写本类所存略目录》中了解到,日本现存各类汉籍古抄本达700多种,还存有大量王勃、白居易等作家别集类,其中不少是中国早已失传的唐代诗文典籍。此外,日本还有一些唐诗汇抄性质的古写本,也有相当的辑佚价值和研究意义。”
“不仅如此,日本古代典籍中还保存了很多唐时中日诗人交游、创作交流的珍贵史料。《唐书》和《全唐诗》《全唐文》中多有反映遣唐使、学问僧与唐代诗人之交往,但日本古代典籍中保存的相关资料更多,反映面更广。这些日本古代典籍为我们细化研究唐诗在东亚的传播影响史、中日文学交流史,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杜晓勤强调。
陈翀教授认为,中日学者可对这些汉籍善加利用,推进六朝隋唐文献的研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