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明史》,清万斯同等撰,清乾隆四年(1739年)武英殿刻本。开本31.0×20.0cm,版框21.9cm×14.5cm。
版心题书名、卷数、篇名、页数。磁青绸书衣。黑色双边书签,正中题书名卷数等。正文卷端题“明史卷一 本纪第一 总裁官总理事务 经筵讲官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管吏部户部尚书事加六级张廷玉等奉敕修”。
《钦定明史》简称《明史》。入清以后,依据为前朝修史的惯例修《明史》,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朝,始末历经130余年,是中国历史上编撰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部官修史籍。主要在康熙朝完成,先后以徐元文、叶方蔼、张玉书、张廷敬、徐乾学、张英、王鸿绪等为总裁,纂修者50余人,含万斯同、朱彝尊、毛奇龄、汪懋麟、尤侗等名流学者。至乾隆四年(1739),由张廷玉领衔,才最终完成。全书本纪24卷,志75卷,表13卷,列传220卷,目录4卷,共336卷。
在中国史籍中,本纪是正史的一部分,历代帝王传记,因其备见一代史事概要,为全书纲领。司马迁撰《史记》即用“本纪”记述帝王,按年月排比大事,成为纪传体史书内容之一。后来正史也都沿用这个名称。《明史》“本纪”按年月日记载明朝太祖朱元璋、惠帝朱允炆等15帝在位期间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大事。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五月十三日谕旨认为:“本纪”为全史纲领,关系帝王政刑征伐,国家隆替。但《明史》“本纪”纪事每多讳饰,偏徇不公。如正统十四年(1449年)巡抚福建御史汪澄弃市,并杀前御史柴文显,未书其获罪之由。土木之败,纪中于王振事不及一语。而《明史》的秉笔诸臣于事迹要领未能胪纪精详。敕命英廉等将《明史》“本纪”原本逐一考复添修,其中还对于蒙古人地名音译给予统一考订。
凡皇帝亲自裁定的事项为钦定。
万斯同(1638—1792年),字季野,号石园,浙江鄞县人。清代史学家,博通诸史。康熙十八年(1679年)以布衣身份入史局,参修《明史》。他拟类分题,制定体例,对《明史》的贡献甚大。著有《历代史表》、《儒林宗派》等书。也称“框廓”、“边栏”。指古书书页四周的界线,主要形式为线栏。四周单线者称“四周单边”,四周双线者称“四周双边”,上下单线而左右双线者称“左右双边”。为求形式美观,亦有以图案花样组成的版框,称为“花边”。书衣,也称作书皮或封皮。在书册装订时另用空白纸张(一般用棉连纸,染成磁青、米色或天蓝色)加在书册前后,作为保护书的外壳,比作书的衣服,故名。历代官书的书衣多用黄、红、蓝、紫等色的绢绫做成。清代修《四库全书》,对其书衣更匠心独具,别开生面,以青、红、蓝、灰四种来颜色象征春夏秋冬四季,用以标志经、史、子、集四库,这种做法,实开清代晚期和近代书籍封面绘画等装帧设计的先声。纪传体史书中帝王的传记。清内府将各朝帝王的《本纪》单独缮写成帙,列架陈设,有彰显和敬承之意。经筵是文学侍从之臣为皇帝讲读经史的活动,通常在每年的二月和八月举行。一为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尚书》即《书经》,内容为商、西周两代统治者的讲话记录及春秋、战国时期根据远古材料加工编成的虞、夏史事。
一为官名,始于战国,西汉时尚书的地位逐渐重要,隋唐时设三省六部,尚书为三省之一,宋以后,行政全归尚书省掌管。明代以六部尚书分掌政务,六部尚书等于国务大臣,清代沿袭明制。
官名,唐始设,宋设置渐广。明太祖废丞相,以大学士充顾问,至明中叶遂以大学士为内阁长官,起草政令,批答奏章,官品虽低却握宰相之权。清代大学士的品级提高了,职任反而不重要了。乾隆十年(1745年)后大学士专以三殿(保和、文华、武英)三阁(文渊、体仁、东阁)入衔,满汉各二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名,均为文臣最高的官位。张廷玉(1672—1755年),字衡臣,一字砚斋,安徽桐城人。清代大学士张英次子,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进士,授检讨,历任侍讲学士、内阁大学士和刑部侍郎等要职。雍正年间,擢礼部尚书,值南书房,又进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与鄂尔泰同为军机大臣,时军机处初建,规制多所定议。以周敏勤慎,为世宗所倚重。乾隆十四年(1749年),以老病退休。立朝50年,富贵寿考号为清代之最,然以乞身后恩典事,临去曾受斥责。卒谥文和,有《传经堂集》。尤侗(1618—1704年),号悔庵、艮斋,又号西堂老人。江苏苏州人。顺治拔贡。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辞,授翰林院检讨,参与修《明史》。擅诗词、骈文,有《西堂全集》、《西堂曲腋》行世。
徐元文(1634—1691年),字公肃,号立斋,昆山(今属江苏)人。清顺治时期状元,授修撰。江南奏销案起,名列逋赋册中,降銮仪卫经历,四年后始复官。康熙十四年(1675年)充翰林院掌院学士,后招为《明史》监修总裁官。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拜文华殿大学士。次年,为两江总督傅拉塔疏劾纵容子侄收受贿赂等,休致回籍。与兄乾学、秉义并称“昆山三徐”。著有《含经堂集》。张玉书(1642—1711年),字素存,号润甫,江苏丹徒(今江苏镇江)人。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历官50年,久任机务,直亮清勤,朝廷依以为重。先后出任《平定朔漠方略》、《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的总裁官。工于古文辞,著有《文贞集》12卷。卒谥“文贞”。 徐乾学(1631—1694年),字原一,号健庵,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之甥。清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授编修,历官至刑部尚书。与弟徐秉义、徐元文均为贵官。曾总裁《一统志》、《明史》、《会典》等书。与高士奇、王鸿绪等互相标榜,其家人、门客、子侄亦受贿营私,横行乡里,因而屡遭劾奏。著有《读礼通考》、《通志堂经解》、《传是楼书目》、《澹园集》等。
王鸿绪(1645—1723年),字季友,号俨斋,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清康熙年间进士,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被任命为《明史》总裁,独自担负《明史》全稿的审核修改工作。《明史》能够成为二十四史中备受推崇的典籍,与王鸿绪的贡献是分不开的。朱彝尊(1629—1709年),字锡鬯,号竹垞,别号金风亭长、小长芦钓鱼师等,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以鸿博官检讨,后入直内廷。工诗,与王士祯齐名。精于金石考据之学。书工古隶,笔意秀劲,韵致超逸。清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将他的隶书定为逸品下。亦工画。因学识渊博,深得康熙皇帝赏识,曾参与编纂《明史》。为完成《日下旧闻》一书,他不仅摘录古书,且逐一实地考察对照:“雄关绝障,策屐登临;名刹高台,按图指索。认籀文于甫草,最详同马攻车;剔碑版于荒苔,尽访吉金贞石。”历尽辛苦,终成此书。著有《曝书亭集》等书行世。毛奇龄(1623—1716年),又名甡,字大可、僧开、僧弥,号秋晴、晚晴等,学者称西河先生,浙江萧山人。幼聪慧过人。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荐举博学鸿儒科,授翰林院检讨,充史馆纂修。二十四年(1685年)充会试同考官,寻因病告归,居杭州,专事著述。
奇龄淹贯群书,尤精经学,为清代前期著名学者。有《西河集》。汪懋麟(1640—1688年),字季甪,号蛟门,晚年更号觉堂,扬州府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幼年专心读书,以求闻达。清康熙六年(1667年)进士。曾任内阁中书舍人,刑部主事,居官时办事认真,不徇私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被人构陷,夺官归里。自此,闭门论文著书,潜心学问。有《百尺梧桐阁诗集》、《百尺梧桐阁遗稿》、《百尺梧桐阁文集》行世。将军属官,《续汉书·百官志》叙:其秩千石。司马迁(约公元前145或前135—?年),西汉时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所著之《史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朱元璋(1328—1398年),字国瑞,濠洲钟离(今安徽省凤阳)人。家贫寒,年17父、母、兄相继去世,孤无所依,入皇觉寺为僧。25岁入郭子兴部,与元兵及各路起兵者长年作战。后称吴国公、吴王。1368年定都南京,年号洪武,明王朝从此开始。别称抚台、抚军、抚院、部院等。明永乐年间以朝臣巡视地方、安抚军民,谓之巡抚,或名镇守,非地方专任,事毕即停。明宣德五年(1430年)始于各省专设,成为定员。景泰四年(1453年)加都御史衔。
名称以管辖地区及职责不同而时相参错。巡抚兼军务加提督,有总兵地方,加赞理或参赞。所辖多、事众者,加总督。有总督兼巡抚、提督兼巡抚以及总理巡视抚治等员,皆加都御史衔或副都御史衔。与总督同为地方最高长官。清初沿明制,无定员。后来每省均一,或由总督兼任。乾隆十四年(1749年)定,巡抚不由侍郎授者,俱兼右副都御史,是否兼兵部侍郎衔由吏部请旨定夺。兼侍郎衔者为正二品。王振(?—1449年),明宦官。山西蔚州(今河北蔚县)人。年少时被选入内书堂,后在东宫侍侯英宗。狡黠而得欢喜,由伴读升至司礼太监。英宗即位后,勾结内外官僚,权倾一时,是正统年间皇帝被俘这一重大政治危机的直接责任者。TAG标签耗时:0.092698097229004 秒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