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这个人,不仅重视保存历史资料,对于个人行事之记录亦十分注意,除了持续不断的写日记外,还委托机要人员参考相关材料,按年逐月编撰大事纪要,体裁类似《起居注》——中国古代一种专门记载帝王言行举止的册籍。1930年前后,蒋介石把日记、文稿、函电等交给少年时期的老师毛思诚保管、整理,毛氏先后编成《自反录》《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等书,主要收入蒋介石由发轫而跃居领导中心时期的各类重要文献。
台北“中正纪念堂”
全国抗战开始,毛思诚以年事已高且身体多病,未随国民政府西迁入川,后于1940年病逝浙江奉化。侍从室第二处主任陈布雷接手相关工作,1939年专门成立“总裁事略编纂室”,以王宇高、孙诒、袁惠常担任编纂员,开展《事略稿本》编纂业务。王、孙、袁三人均为奉化人,侍从室同仁习惯上称三人为“奉化三先生”。截至中国大陆解放前夕,已经完成1927年至1936年部分,名称沿用《民国××年之蒋介石先生》。
1950年3月,蒋介石在台湾“复行视事”。翌年秋天,“总统府”机要室主任周宏涛牵头重组“事略编纂小组”,“总统府”秘书蒋君章负责主持,聘请张其昀、陶希圣参加业务指导。“办公室就在大溪的档案室,我每星期五到大溪,住一宿,翌日返台北,我的任务是分配工作与检查工作。”蒋君章的做法有所不同,经周宏涛同意,他先是主持编了三个专题:史迪威事件、开罗会议、莫斯科谈判,少量印刷,分给高级主管审阅。
蒋介石
按照蒋君章的本意,三个专题一脉相承,旨在披露“史迪威之无理取闹”,同时“足以显示总统伟大之处”。然而事与愿违,1952年4月,蒋君章因为发表《宋子文莫斯科谈判追记》一文,引起高层争议,奉命解除职务。至此,编纂工作由负责整理大溪档案的许卓修接替,历时数年陆续完成1937年至1945年部分。
1958年8月,许卓修积劳成疾,请辞事略室总编纂职务,“总统府”秘书秦孝仪接棒,又陆续完成1946年至1949年部分。1980年代中期,“总统事略编纂室”结束,据台湾政治大学教授刘维开介绍,“编纂室”也曾尝试编写1950年以后的《事略稿本》,但因环境限制,主要是以剪报资料及公开言论等为主,已不具备1949年之前运用大量政府档案、往来函电等资料的条件,最终只是做成少量初稿。
《事略稿本》内页
进入1990年代,台湾政治生态渐渐走出“两蒋时代”威权氛围,“总统府”前秘书长吴伯雄为使蒋介石档案获得更妥善的保护,裁示“大溪档案”移交“国史馆”典藏管理。“国史馆”十分认真,接收之后正式命名《蒋中正总统文物》,并于1996年底陆续对外开放阅览。其中《事略稿本》编在“文物图书”类别,受到民国史研究学者高度注目。
从2002年起,台北“国史馆”以原稿影印方式,分批出版《事略稿本》,全书八十二册,直到2014年出齐,历时长达12年之久。这么说吧,原稿影印出版最大程度保持了档案文献的原汁原味,不过缺点同样明显,原件系工作人员以毛笔抄写,加上蒋介石本人删改、眉批,不易阅读;此外,影印版数量庞大,在购置环节和摆放空间方面存在诸多不便。
台北“国史馆”以原稿影印方式出版的《事略稿本》
有鉴于此,台湾政治大学在2015年前后开始精编细校作业,经缮打编辑与审定后,重新出版打印版《事略稿本》,书名也恢复为《民国××年之蒋介石先生》。截至2018年8月,已经出版1937年至1949年部分,合计二十一册。据笔者好友,编校项目参与者(时为台湾政治大学人文中心博士后)张智玮先生透露,1927年至1936年部分亦已完成缮打编校,只是尚未决定何时出版。
台湾政治大学重新编校的《民国××年之蒋介石先生》
作为近代中国非常重要的历史人物,对于蒋介石的评价,因为政治立场不同而评判各异,全盘肯定者有之,全盘否定者有之。时至今日,不仅在中国大陆,就是在中国台湾,仍是众说纷纭。但不管怎么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档案文献的公开或出版,均有助于蒋介石研究走向更为客观的学术舞台。
参考文献:
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蒋介石年谱》,九州出版社2012年版
2、《蒋中正自反录》,中和出版社(香港)2016年版
3、《蒋中正典藏资料研析》,中正纪念堂管理处(台北)2013年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