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热闹闹的春节总算过去了,一想到还要再工作12个月才能过年,心情就跟失业了一样沉重。
不过同样热闹的,还有贺岁档的电影市场。其中有一部最近好多人讨论,《红海行动》,截至今天录节目这天票房已经突破23亿,现在三军都有体现战斗力的影视作品,陆军有《战狼》,海军有《红海》,空军,有《炊事班的故事》啊。
《红海》最近不光是在国内上映,在国外,比如北美和澳洲都有排片,所以有人认为,这是一次挺好的文化输出的机会。
文化输出这个词,可能你最近这几个月听到的次数尤其多。过去老外一说中国,都是一水的Kongfu、Chinese food和The Great Wall,现在呢,去长城玩儿的外国人比五千年抵御过的加起来还多。
再看别的国家,美国有好莱坞,超级英雄,和天天表演段子的总统;日本有动漫,游戏,可爱的男孩子,还有你们的青蛙儿子;英国有哈利波特和脱发的一家人;法国有爱马仕和驴牌。
韩国,有这个星球上所有的他们想要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前看韩剧的时候,先不管剧情怎么样,起码还是正义女主战胜邪恶女配,主题还算输出正能量,直到……直到全世界见识到了韩国裁判。
到现在这个时代,文化输出已经不只是输出传统,1840年以前,喝茶用瓷器就算输出呢,但现在,大清早亡了是吧,流行文化上的战场要激烈得多,冬奥委会闭幕式那会儿,北京八分钟的演出里不仅有传统的京剧,也有现代的人工智能机器人。
还有前段时间,苹果的应用商店里,中国这边下载最多的游戏是养青蛙儿子,日本那边正好相反,自己出的旅行青蛙这个游戏都没听过,下载量第一的游戏是中国版吃鸡。以前我们说中日友好靠韩国,现在呢,中日友好,不仅要靠韩国的裁判,还要靠一只鸡以及一只蛤蟆!
文化输出到底怎么定义?说白了,中国人吃着寿司,喝着红酒、拿着iPhone,听着嘻哈,追着韩剧;外国人吃老干妈,做针灸,打麻将,不都算是嘛。
不过有的时候并不是我们自己主动的。前阵子春节,就出了这么个新闻:德国巴瓦利亚州的一个名叫迪特福特的小镇,居民们深爱中国文化,把中文定为当地通用语言,而且觉得自己可能是假的德国人,所以自称“巴瓦利亚的中国人”。
真是炎帝听了会沉默,黄帝听了会流泪。小镇上有一块石碑,刻着北京天安门的经纬度和距离,而且他们也庆祝春节,起个名叫“巴瓦利亚的中国狂欢节”。
庆祝方式还有点特别,舞着一条明显过年吃胖了的龙,穿着大熊猫的衣服狂欢,还有什么当街按摩的活动。我觉得你们对春节的误会很大,春节应该是一年之中按摩行业最萧条的时候才对。
他们的“春节”由皇帝启动,那皇帝怎么选呢?非常严谨,抽签。在老皇帝临死前随机抽选一位幸运的当地居民继位,终身制,不世袭。而且这个所谓的春节还挺有历史,早在1928年,这些德国人就已经开始山寨春节了。说实话,是不是听说咱们这边年味淡了?怕是又想骗我们去旅游。
说起文化输出,其实在我们北边——俄罗斯,最近还真有一些颇有成效的例子。首当其冲的大概是各种大家熟悉的网购和无现金支付了。
拿每个人都干过的事儿剁手来说,阿里旗下的“全球速卖通”目前已经占了先机,成了俄罗斯最大的购物网站,APP下载量位居榜首,平均每天有数十万个包裹从中国发往俄罗斯,还诞生了很多淘宝代购。
这个套路多么熟悉,看来剁手是个世界性问题。双十一促销,因为大家剁的太欢实了,导致俄罗斯当地最大银行的系统崩溃。由于太多包裹需要邮递,而俄罗斯邮政每天的处理能力只有3万个,现在被500吨包裹堵得水泄不通,俄邮忙不过来,导致许多人过了半年才收到自己买的东西。
半年呐!从中国东北订了一盒柴鸡蛋,邮递员按门铃,嘿!巴布洛夫先生,这是您买的鸡,一共24只,您数一下。用文艺一点的说法就是:从前的时光很慢,一辈子只够爱一个人;现在的时光超快耶,一辈子只够等一件快递。气得剁手党们疯狂投诉,政府只好撤换俄邮CEO以平民愤。
不光输出“剁手”,文化娱乐方面也有不少例子。以前的电视剧,经典的,比如《还珠格格》,不仅横扫我们假期的电视机,而且在亚洲、俄罗斯和乌克兰等好几个国家,打破了华语电视剧收视率的最高纪录,韩国三大电视台甚至因为担心观众不再看韩剧,而实行了“华语电视剧封杀令”。
哎,洋装虽然穿在欧巴身,但欧巴的心依然是玻璃心啊。近期的呢,什么《武媚娘》啊、《花千骨》、《步步惊心》、《甄嬛传》等等都推出过外国版,而且也都很受欢迎的。但是大家也注意到了,有些剧本身是网文翻拍,所以什么霸道总裁,修仙爽文,也都输出到国外了。
大量中文网络文学被翻译成英文继续荼毒外国网友……不是,不是荼毒,是吸引一众忠实读者入了坑。每天坐在坑底眼巴巴地等着更新,还专门建了爱好者论坛。印象最深的就是之前有个新闻,说美国一小伙,为沉迷中国网络小说彻底戒掉了可卡因,表示:过去我回家后只想着吸毒,现在我回家后满脑子想的都是中国小说,它们像毒品一样让人上瘾,但至少不会伤害身体。
这究竟是什么力量?看来,他们对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一无所知。不过,说不伤身体?你可能有什么误解,一看起小说不知不觉就到凌晨三四点,黑眼圈肿的和熊猫一样,算不算也是文化输出?
那么,什么样的文化输出才更有效呢?我们也得辨证思考,取长补短。比如说可口可乐,当年可口可乐还是个普通的碳酸饮料,但它抓住机会,铺天盖地地借美国大兵宣传,说是喝了可乐,就像回到美国老家,生生把自己营销成了美国文化符号。一个碳酸饮料,硬生生把自己逼出了老母亲般的感脚。
当然啦,反例也有,韩国怎么把自己包装成文化强国的?大家都很熟悉了,靠申遗啊!什么汉字申遗,筷子申遗,就差把犯规也申遗一下了。但人家有一点值得肯定啊,就算是破罐破摔,也要比别人摔的响!
刚刚结束的春节,无论是巴黎,纽约,悉尼还是伦敦,当地地标越来越频繁地出现我们熟悉的中国春节元素。庆祝春节的参与者里,外国人越来越多,外国本土机构也越来越多,从买买买到深层交流,文化之间的“次元壁”貌似正在不断被打破。
一方面,银联、微信、支付宝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国外旅游景点、特蕾莎.梅访华也知道把“福”字倒着抓了、美国把针灸纳入了日常医保,特朗普的孙女也身体力行地告诉我们:再有背景的小孩也逃不过被家长喊出来背唐诗的命运了。
不过另一方面呢,文化交流又很容易出现不同的声音,大表姐刘雯在社交媒体Instagram上用英文拜了个年,一开始写的是Lunar new year,农历新年,遭到了网友围攻,各种谩骂,只能删帖重发,改为Chinesenew year,中国新年。这件事情网友争论不休,且不说是非对错了吧,我想说……网友们也都别争了,先说说你们都是怎么上的这个网站好吗?我完全打不开啊?
其实文化输出,重中之重是得知道,并不是为了输出而去输出,而是要相信,好东西,它自然会被别人喜欢。就像你们喜欢外国明星,其实是一个道理,不管他是哪国人,只要真的帅,真的有才华的人,比如说我,自然会被大家喜欢的,是吧?
归根结底,文化输出是文化交流的一种形式,简单来说,就是对自己的文化有自信,对别人的文化有包容。
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我们都能变得更有自信,对他人也更加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