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略》真是一本神奇的书。
这个故事还是从昨晚和群友们讨论“子午谷奇谋”开始说起。
要说子午谷奇谋,是纯粹的捕风捉影,其实也不尽然。但怎么说,这件事情出自《魏略》,总让人觉得不靠谱,如果按照《三国志本》自己的说法,魏延最多只能算“说的太晚”,而且,魏延的子午谷和《三国志》里说的的最大问题,就是长安和潼关的问题。
个人认为,打长安太不靠谱,要知道长安可是超过罗马城的当时最大的要塞了。让我选,我也选潼关,潼关虽然是天险,但总比长安要靠谱的多了。而且,魏延要求带领的,也未必是偏师,依照他的想法,要带主力部队,也不是不可能的。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
所以,《魏略》尽管以详述“魏国秘辛”被历代学者点赞,说其叙事颇注重品节作风。但这仅限于魏国境内,而且该书对魏延的智慧大书特书,我都开玩笑的说:魏略,真的不是“魏延的谋略”的意思吗?
不过还有一点值得一说:此书记述魏国与汉末中原群雄相当详细,而对偏方地区的记载较略,甚至与他书的记载不大相同,如有关刘禅被人口贩子出卖,孔明见刘备的史事与《三国志》“三顾茅庐”的内容多不相符。有关外国的记述详细,有对邪马台国和大秦国(罗马帝国)的记载。特别是关于大秦国,是方面对罗马帝国的文献中,现存最古老的史料,与的皇帝专制制度有所有差异,如有关元老院的存在等的记述。这一点和后来被证实,说的确实没有错。也堪称一奇了。
裴松之注释《三国志》时,虽大量引用《魏略》,但也屡屡指出《魏略》与《三国志》记载相反。
猜猜看,你信吗?
如「曹操焚书」与「搜信索情」中,正值官渡之战,曾与袁绍互通书信的曹军上下颇多,甚至不乏来自后方许都,在官渡战后,曹操不惜焚毁双方往来书信,以安人心。但是《魏略》却称曹操在战后派人搜阅袁绍记室,找不到李通与袁绍互通的书疏,曹操暗想这一定是赵俨的计谋。《魏略》此话正好与正史矛盾,曹操如果真要秋后算帐,才会搜集情报,惟有不追究旧情,是以焚书而安人心。曹操为了猜忌李通而搜信不烧,这样就难保其它众将兵不会因此人心惶惶。而且,当时需要提防的人,如果要算李通这种级别的,那可是太多了。
魏略曰:太祖北拒袁绍,时远近无不私遗笺记,通意於绍者。俨与领阳安太守李通同治,通亦欲遣使。俨为陈绍必败意,通乃止。及绍破走,太祖使人搜阅绍记室,惟不见通书疏,阴知俨必为之计,乃曰:“此必赵伯然也。”臣松之案魏武纪:破绍后,得许下军中人书,皆焚之。若故使人搜阅,知其有无,则非所以安人情也。疑此语为不然。
而且,李通曾拒绝刘表与袁绍的招安,甚至还斩杀袁绍使节,把印绶递送曹操,为最坚决反袁拥曹立场之人。如果这样还不能表示忠心,还要被曹操怀疑不忠,那曹军其它文武百官,没有斩杀袁绍使节或检举袁绍印信之人,就更该担心受惊。
而曹操是什么人?老狐狸了!这种心思都没有,他还是曹操么?鱼豢的本意到底是说曹操聪明还是曹操蠢,请恕我眼拙,反正我是看不出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