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西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常林传》裴松之注引《魏略》:
时苗字德胄,钜鹿人也。少清白,为人疾恶……又其始之官,乘薄軬车,黄牸牛,布被囊。居官岁馀,牛生一犊。及其去,留其犊,谓主簿曰:“令来时本无此犊,犊是淮南所生有也。”群吏曰:“六畜不识父,自当随母。”苗不听,时人皆以为激,然由此名闻天下。
典故
时苗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官员。建安年间,曹操赏识他的才学与品性,任命他为寿春(今安徽省寿县)的县令。上任之时,时苗驾着自家简陋的牛车而来,车上仅有衣被等日常必需的生活用品。在任期间,时苗廉明公正、克己奉公,将寿春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对他爱戴有加。
后来,时苗带来的黄牛生下一只小牛犊。离任之时,不管当地百姓与群吏同僚如何劝说,时苗都坚决不愿将牛犊带走。
群吏对他说:“牲畜不识父亲,理应跟随着母亲离开。”但时苗义正辞严地拒绝道:“我来时并无这只牛犊,它生于这片土地,在寿春水草的滋养下长大,属于淮南所有,我不能占为己有。所以,将其留在这里才是理所应当的。”
时苗不忘初心的信念与执意留犊的举动,为百姓所铭记,为后世所传颂,《幼学琼林》等多部蒙学读本均收录了他的事迹,“留犊淮南”一词也流芳百世,用以形容官员洗手奉职、两袖清风的廉洁品德。
点评
“清廉者,治国之要,立世之本。”当前,党纪学习教育正在全党深入开展,强调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知晓行为边界、守住内心底线,务必将廉洁奉公、风清气正的要求刻印在心、外化于行。“留犊淮南”的故事启示我们,只有心怀民众、明纪正身的干部,只有纪律严明、自我革命的铁军,才能得到群众的衷心拥护,才能凝聚民心而汇集力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行稳致远。
来源
《三国志》| 中华书局
《学纪知纪明纪守纪 推动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求是》
(图片由潮州市潮安区人民检察院提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