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3月16日,黄乐德匆匆地走了。他从事教育工作50多年,为之贡献毕生的精力,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有人誉称他是泉州教育界默默耕耘、不知疲倦的老“黄牛”。有人说他是多才多艺、文理贯通的泉州“才子”。早在1994年10月,泉州晚报就曾在《泉州英才》的栏目里,报道过他的事迹。现就所知所闻,再作一些补充介绍,以略表我对他的怀念。黄乐德于1924年出生在泉州市区灵慈宫沟小巷内破旧的蓬门古屋中。其父黄润堂以悬壶济世为业,是一名颇有名气的老中医,曾担任过晋江县中医公会的理事长,街坊邻居则称呼他“润堂仙”,大概是赞美他的医术医德好的意思。1942年乐德18岁时,他父亲逝世,家道中落,经济拮据,家口人众,生活困难。但在他母亲的教养下,兄弟姐妹7人,都努力奋发读书,个个成才。大哥烈德是上海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的数学教授,大姐捷德、三妹慈德都是小学教师,四妹在德是财务会计,五妹铨德是国防工厂工程师,小弟培德是浙江宁波一家大型轻化工厂总工程师,他本人退休前是泉州师专校长,可谓“蓬门出英才”。乐德自幼聪明好学,是学校里拔尖的高材生。1931年至1943年,他在孟群小学、平民小学、省立晋中、培元高中读书。期间因家贫辍学两年半,以半工半读形式在孟群小学、西隅小学任教。
1943年在培元中学完成高中学业后,考入抗战期间由上海迁来建阳的暨南大学化学系,1946年秋,随校迁回上海。1947年他念大学毕业班时,正值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内战正酣。国统区的学生在共产党地下组织领导下,开展声势浩大的“反饥饿、反内战”“挽救教育危机”的学生运动。他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威胁,积极投入学运成为骨干。因此,被暨大推选为上海学生赴京(南京)请愿团的代表之一,乘坐火车至南京,要去向正在开会的“国民参政会”请愿。他以雄辩的事实、伶俐的口才,在当时的南京最高学府中央大学讲台上,振臂高呼,慷慨陈词,抨击国民党当局倒行逆施的暴政。在震惊中外的南京“五·二○”惨案发生时,他亲历其境,勇敢参与斗争,被列入左倾分子的黑名单中,面临被捕的危险。地下党组织指示他离沪回泉州暂时隐蔽。其后,他在泉州参加闽西南地下党外围组织“解放泉州同盟”活动。他在大学读书时,就与张连、陈泗东、王朝旦等同乡同学结下深厚的革命友谊,晚年常有书信往来联系。1978年5月19日陈泗东曾赋诗四首以赠,诗中云“黄浦人潮竞送君,金陵五月血纷纷。等闲怒向刀丛立,记否当年有铁筋?”“一人倒下万人来,振臂高呼上讲台。尚绕余音存耳际,春风今见百花开”。
乐德当年的英气跃现于诗人的字里行间。乐德逝世前几天,张连同志写信给他,可惜他已在病危之际,信到时他已逝世,张连感慨系之,随即来信慰问乐德的家属。信中说:“乐德、泗东、朝旦是当年暨大学运健将、学生会骨干、学业优秀的学生”。这是乐德那一段历史的见证。乐德大学毕业后,曾打算出国留学,因时局动荡,延搁至1949年初才接到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他当时已应聘回到母校培元中学任教,只好放弃出国深造的机会。他与培元中学有缘,一生中曾三进花棚下(培元中学校址),学生、教员、校董都当过。在培元中学任教时,他还兼课于培英女中和惠世护士学校。新中国成立时,他年仅25岁,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激情满怀地活跃于学校的讲台上、校园里,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一专多能,许多学科他都能胜任教职。1950年春,他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担任团支委。1953年他被调到泉州五中任教务主任,其后又提拨为副校长,参加民主同盟,成为教师中的骨干。195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7月调到晋江专署教育局,1960年被任命为副局长、视导组组长。他兢兢业业,努力工作,经常深入学校调查研究,具体指导教学业务,成为局长的得力助手。“文革”动乱时,他很快就被打成“黑帮”、“反动学术权威”,被批斗、陪斗、挂牌游街,强迫劳动。
因受其妻黄玉瑛(原惠世护士学校校长,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和内兄黄石茨(逃台)的牵累,加上他大哥烈德、三妹夫丁连征、四妹夫庄伯伦等在“反右”运动中,都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在当时的情势下,他如履薄冰,慎言谨行,仍免不了被怀疑、受审查,而且迟迟不予结论,背着沉重的政治包袱,使他有苦难言。1972年他们夫妇被下放到德化县美湖公社劳动,连同子女全家的户口都迁下去。由于当地师资缺乏,他被当作“废物”加以利用,让他到美湖中学去当民办教师。他忍辱负重,同省里下放在那里的同行、“另类”,在极其简陋的土坯房、竹棚内,自编教材,自制教具,“校长兼校丁”,硬是办起了高中部,而且办得像模像样。1975年才被调到德化一中,参与该校的教学整顿工作。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时,他毅然组织全校师生举行追悼会。“四人帮”垮台后,才被正式任命为德化一中校长,结束了流放生活。1978年被调回泉州,任师范学校校长,并受命筹办师范专科学校(大专),1982年被任命为泉州师专校长兼党委副书记。他深感培养师资是办好学校的关键,责任重大。就下大力气狠抓四项基本建设(即师资队伍建设、教育计划与教材建设、校舍建设、图书仪器设备建设),亲自下课堂听课,改进教学方法,关心教师和学生的生活。
爱护人才、举贤荐能,合理调整使用教师,尽可能发挥专长,使他们学用一致,并注意培养年轻干部、教师,充实加强校领导班子,在他的领导下,经全校教职员工几年的努力,艰苦创业,泉州师专成为全省地、市级同类学校中门类最全、学生人数最多,办学力量最强的一所大专学校。1988年底,他正式退休交班后,仍经常关注学校的教学质量,新的校领导凡有所咨询,他都毫无保留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深受全校师生的敬重,公认他是一位办事公道、认真负责、作风正派的好领导、好教师、好党员。他在退休前,除搞好本职工作外,还受地委党校、省电大泉州分校聘请,兼任自然科学、人才管理学、哲学的课程。他以广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教学艺术,赢得泉州教育界同行和学生的普遍赞誉。他毕其一生精力,从教50多年,堪称“桃李满天下”。省内外不少知名的专家、学者都曾受教于他。如台湾著名的社会学者、中央研究院院士李亦园、原福州大学校长黄金陵等都是他的学生。他们几次返泉,都登门拜访过他。在他逝世时,李亦园、李少园、阮传琛等几位学生以“乐曲低回伤永诀,德风远播忆深情”作挽联悼念他,道出了许多学生的共同心声。乐德的专业是化学,但他博学多才,涉及的知识面很广。早在1952年,他翻译出版的英国人JOHNK、WOOD原著《染色化学》就在上海问世。
1973年泉州湾宋代古船发掘出土时,如何防腐保护成为难题。地、市文管会把他从德化美湖借调回来,他与其他文物保护专家呕心沥血,花了二、三个月时间,研究制定了防腐措施,解决了这个难题。他退休后,担任《泉州科技志》的副主编、常务编委,并于1995年撰写出版《泉州科技史话》一书,被列为“泉州历史文化丛书”之一,荣获泉州市自然科学1992-1995年优秀论文一等奖。他还结合师范教育的实践,撰写发表了《浅论师专教师队伍建设》及《泉州市科学技术发展史初探》、《泉州湾宋代海船出土文物分类保护方案初步分析》等有分量的学术论文。他在关心下一代教育工作上也有所贡献,被省教委授予1997年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称号。他的事迹被人民出版社编入《中国大学校长名典》。乐德个人生活作风俭朴,严于律己,宽厚待人,不谋私利,为人们所称道。他在任泉州师专校长时,曾把自己的宿舍让给一位转业干部居住。他手下的教师,在评职称时,有的评为教授、副教授,他自己却没有获得什么职称,但他无怨无悔。他从不利用自己的职权,为自己的子女谋私。他们夫妇有两男一女,长子和次子都聪明好学,但在“文革”中都因受父母的牵累无法升学。长子至今仍是普通技术工人,次子则不幸在打井工地上触电死亡。
只有小女儿黄英比较幸运,“文革”后读大学,毕业后任泉州三中教员,并光荣加入共产党。他的孙女怡然,前年考入福建师范大学,将来可以继承祖业当教师,这是他晚年最为欣慰的事。他的外甥们过去在困境中,都得到他的关爱,对他有深厚的感情。他逝世后,远在美国圣地亚哥城的外甥丁品、丁力发来唁电,充满激情地说:“您一生历尽艰辛,尽责尽义地为泉州的教育事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一步一个脚印,认认真真地走完令我们家族骄傲的一生!将来返乡时,一定举家到您的墓前去看望您。”乐德终生为之勤耕不倦的教育事业,已经后继有人,并已结出丰硕的果实,可以含笑于九泉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