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看官,有没有听过这样的一句话:皇权特许,先斩后奏!
乖乖!这短短的8个字在古代一说出来,那可是会吓倒一片人的,能有资格说出这种话的人,无非有2种:一种就是疯子,再一种就是古代的特务机构。
古代最早的特务机构,是在汉武帝时期出现的。
汉代:绣衣直指
我们都知道汉武帝是雄才大略的帝王,但是他真的有功无过吗?
答案是否定的,到了后期好大喜功的他,接连对外用兵,致使国库空虚,文景之治的盛况生生被他耗的差不多了,朝廷没钱了咋办,百姓们不是还有嘛!
于是,百姓们从一开始的歌功颂德,变成了怨声载道,汉武帝一听火了,直接创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特务机构,绣衣直指(或称绣衣御史和直指使者。)
《汉书·百官公卿表》载:
“侍御史有绣衣直指,出讨奸猾,治大狱,武帝所制,不常置。”
这群使者穿着代表皇帝的绣衣,四处镇压农民起义,肆意杀戮,无数的无辜之人都丧命在了他们刀下,而且仗着汉武帝撑腰,开始祸乱朝纲,捕风捉影陷害官员,反正他们可以先斩后奏,有那个不服的扣上顶帽子办了就是了!
这汉武帝算是开了特务机构的先河,这群人直接对他负责,就相当于他养的一群打手,谁不服就办谁,但是刚开始还好,后来就变成了无法无天之徒,不得不说这汉武帝走了一步臭棋。
三国时期魏国:校事
三国时期,曹操曹老板为了加强侦查百官的言行,设立了一个特务机构叫做:校事。
根据《太平预览》卷241记载:
曹操欲广耳目,设立了校事官,专门刺探臣民言行,向皇帝进行举报。
这个部分的史料记载很少,也许是因为秘密部门的原因,但是在曹丕称帝的时候,这个部门已经发展到了巅峰,形成了:
“上察百官,下摄众司,官无局业,职无分限,随愈任情,唯心所造,法造于笔瑞,不依科诏,狱成于门下,不服复讯”的场面。
曹老板本来就是一个多疑之人,他不会允许有人在眼皮子底下闹事,所以校事的权力一定不小,他们护卫的也是曹家的江山。
宋代:皇城司
这个部门的前身是宋太祖赵匡胤设立的武德司,当时这个机构只听太祖的命令,外出刺探消息,甚至远及四川等地,他们最大作用就是拱卫皇帝。
皇城司中的人,个个都是一顶一的高手,巅峰时期达到了上万人,而他们最为主要的任务,还是探查军中的消息,预防叛乱。
赵匡胤这个老小子就是陈桥兵变起来的,他最怕的就是这样的事!
赵匡胤曾说过:“虽京师有警,皇城内已有精兵数万”。这里的精兵,指的就是皇城司的人。
明代:三厂一卫
若是说,汉武大帝让特务机构正式呈现在世人面前,而明朝的特务机构,妥妥的发展到了巅峰!
三厂一卫指的就是东厂、西厂、内行厂以及锦衣卫。
相信诸位看官都听过这样的一句话:
你们东厂不敢管的事,我们西厂管。你们东厂不敢杀的人,我们西厂杀。
一句话,东厂能管的我们管,东厂不能管的我们更要管。先斩后奏,皇权特许!这就是西厂!
这句话出自电影《龙门飞甲》中西厂厂公雨化田之口,看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西厂的权力真有这么大吗?还真的是不小!
在明朝时期,第一个设立的特务机构,是朱元璋设立的锦衣卫,他们身着飞鱼服,腰挎绣春刀,只听命于朱元璋一人,帮助朱元璋探取情报,胡惟庸案就是锦衣卫得来的情报。
《明史·刑法志》记载:“胡惟庸、蓝玉两案,株连且四万。”这就是锦衣卫的手笔。
而东厂是明成祖朱棣设立的,他夺位之后,因为得位不正的原因,对锦衣卫心怀芥蒂,于是创立了东厂,目的是监督锦衣卫。
到了明宪宗时期,又设立了西厂,凌驾于锦衣卫和东厂之上,并对他们进行监视。
而到了明武宗时期,正德皇帝朱厚照一看都建了厂,我也弄一个玩玩。
于是,又设立了一个内行厂,也就是所谓的内厂,这个内厂的权力要比其他三个的权力都要大,而且还能够单独审理办案。
所以说,明武宗时期,是明朝特务机构最辉煌的时期,三厂一卫同时存在。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明朝皇帝对于权力的热衷,反映出了明朝帝王独裁统治的特色:
在他们眼中宦官就是狗腿子,锦衣卫就是狗腿子的牙。
但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明朝败就败在这几个机构的争权夺利,祸乱朝纲上。
有后人评价称:大明不是亡于流寇,而是亡于厂卫。
清朝:粘杆处
粘杆处刚开始时,是一群人陪着皇子们粘知了,捉鱼玩,后来雍正皇帝为了夺权,笼络了一大批江湖高手加入,这个特务机构正式形成。
我们了解的大贪官和珅,就是从粘杆处出去的,这个机构主要任务,也是刺探情报,铲除异己,但是后来嘉靖皇帝登基后,把和珅连同这个机构一起给办了!
为什么?因为威胁到他了,和珅这个老小子居然利用“粘杆处”监视嘉庆,嘉庆一听直接烦了,老子想办你还怕找不到理由呢,这倒好你自己送上门来了,那就全突突了!
粘杆处的性质和锦衣卫其实差不多,都是为皇帝效命,但要是反过来监视皇上,那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以上的这几个特务机构,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探究其设立的原因,就是维护皇帝的权力,只不过这特务机构可是双刃剑,用好了杀敌,用不好害己,历史已经向我们证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