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集刊导读 | 清史论丛(2021年第1辑)

集刊导读 | 清史论丛(2021年第1辑)

集刊导读 | 清史论丛(2021年第1辑)集刊导读 | 清史论丛(2021年第1辑),清史论丛,清朝,乾隆,理学,黄宗羲,晚清

# 清史论丛(2021年第1辑) #

清实录光绪朝实录_实录清单_清实录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 编

2021年8月出版 / 138.00元

978-7-5201-8768-8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清史论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主办,是一本面向海内外的清史研究学术论文集刊,创办于1979年。本集刊在海内外有广泛影响,颇受学术界的重视,潜心研究、学风严谨、把握学术前沿是其重要特色。书中所收文章,既有清代考辨历史的研究文章,也有涉及清代学术史论的研究文章;既收录有关清代传统文化的博学鸿词科研究,也收录对清代地方中西文化交流研究的文章。

本期目录

1、清代蝗灾及其他虫害概述(遗作) 张杰夫 著 王嘉乐 整理

2、朝鲜康氏的女真血统及其变异

——明清时期朝鲜康氏叙事的真伪 杨海英

3、明清时期关于“革见年”的议论及实践 陈兆肆 罗刚

4、论顺康时期内阁与议政处的关系

——以大学士兼议政大臣为中心 杜望

5、潘用微与明清之际理学的一次流变 李立民

6、清代衍圣公家祭研究 孔勇

7、乾嘉汉学与程朱理学之间的抉择

——夏炯为学历程及其学术宗尚探析 林存阳 周轩

8、试论清代科举落第士子的出路:以儒医为例 贺晓燕

9、清代云南文举人数额考 邹翀

10、疆域腹地、直省边缘

——清前期长城以南沿边地区与边疆关系之研究 邓涛

11、清代东北城镇发展的历史考察 李永超

12、乾隆朝浙江巡抚福崧等侵挪库项案考论 刘盈

13、“镇沅事件”与清代革除土司安插制度的创立 尤佳

文献研究

1、清宫档案里的柔远驿

——中国与琉球历史交往的特设机构 伍媛媛

2、清乾嘉道时期广西土司地区土民的日常生活

——以40件刑科题本为基本资料 陈季君贺益

读史札记

1、《清史稿·土司传》中的鄂尔泰奏折考辨 郗玉松

史家与史评

1、清代道教史相关专题研究综述 汪桂平 马杰 高翔 罗巧芸

2、从细节中理解西医在中国的传播之路

——读《西医来华十记》 王士皓

文章摘要

清代蝗灾及其他虫害概述(遗作)

张杰夫 著 王嘉乐 整理

摘要:蝗灾与水旱灾害并称为我国历史上的三大灾害,蝗灾常与旱灾伴随发生,蝗虫迁飞,入田食禾,以致赤地千里,民不聊生。本文通过全面梳理《清实录》及地方志相关记载,以州县为单位统计蝗灾发生次数,分别以朝年、季节及省区为纲目整合数据,力图呈现有清一代飞蝗为灾的总体状况。蝗灾以外,清代另有见于史书记载的由昆虫造成的灾害50余种,其中螟虫、黏虫、黑虫等11种虫害相对较为常见且危害较大,本文另将清代见诸实录、方志记载的11种其他虫害发生状况分别列表分析附后。

关键词:清代;蝗灾;虫害

本文据张杰夫先生遗稿整理。

(整理者单位: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

朝鲜康氏的女真血统及其变异

——明清时期朝鲜康氏叙事的真伪

杨海英

摘要:朝鲜叙事中的康世爵,是明清易代之际流寓于朝鲜的明人,他祖父康霖死于万历壬辰东征,父康国泰战死于萨尔浒。他本人流寓于朝鲜,坚持不与清人往来,是典型的明朝遗民。但明朝档案中的康世爵,却是女真人,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袭职辽东三万卫左所副千户。从时间、地点、履历、人物关系等要素来界定,康世爵是万历援朝明将,也是朝鲜康氏家族的女真祖先。中朝历史中有关康世爵叙事记载的差异,传递出相当丰富的信息:不仅可以为探讨康氏家族来源与历史记忆的真伪及根源提供依据,也可以为探析万历壬辰东征、明清易代等重大历史事件如何影响、塑造朝鲜国家叙述和康氏家族的历史记忆提供一个真实、生动的窗口。

关键词:康世爵 壬辰东征 历史叙事 家族记忆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

明清时期关于“革见年”的议论及实践

陈兆肆 罗刚

摘要:明中期以来,随着一条鞭法的实行,见年里长的职责发生较大变迁,从以“勾摄公事”为主,一变为以“催征钱粮”为主,并最终取代了明初以降的粮长。见年里长在催征钱粮的过程中有多重苦累,弊病多有,明末清初时有议废见年的呼声。至清初,闽浙总督刘瑞图在浙省力推“革见年”之举措,代之以滚单与落甲催征之法,从而为雍正年间于全国永革见年里长之制,并开启新的一套钱粮催征体系,提供了有益经验。

关键词:明清 见年里长 浙江 刘瑞图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论顺康时期内阁与议政处的关系

——以大学士兼议政大臣为中心

杜望

摘要:明中期以来,随着一条鞭法的实行,见年里

摘要:清代的大学士既是内阁首领,也可兼议政大臣,本文通过对大学士参与议政情况的考察,探究清初内阁与议政处力量对比的变化。顺治时期,内阁的前身内院权力扩大,但议政处相较内院仍有优势,两者之间的矛盾主要反映了满洲统治集团内部改革派和保守派之间的斗争。康熙帝亲政后,内阁地位进一步提高,议政处权力范围则收缩至军事、八旗等固定领域,内阁职能的发挥较之议政处更显稳定,且满大学士也开始频繁参与议政会议。内阁与议政处在顺康之际权力地位的变化,反映了清帝对中枢权力机构的调适和探索,这是皇权加强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内阁 议政处 顺康时期 大学士

(作者单位:故宫博物院博士后工作站)

潘用微与明清之际理学的一次流变

李立民

摘要:明清之际理学空疏之弊已积重难返,潘用微以《大学》为基础著《求仁录》,提出“以仁释理”的主张,试图挽救理学之颓败。但其因主张与当时主宰理学的黄宗羲发生了分歧。潘用微和黄宗羲虽然都主张“以经学济理学之穷”,但潘氏完全否定程朱、陆王之学,试图重建理学的思辨,而黄氏则持程朱、陆王调和之说,欲将道统注入理学。明清之际在浙东地区所引发的这次理学流变,既具有学术思想史的意义,同时又赋予了理学独特的时代内涵,成为清代理学转向庙堂之学的思想先声。

关键词:潘用微 浙东理学 《求仁录》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

清代衍圣公家祭研究

孔勇

摘要:清代衍圣公的家祭仪典,是中国传统礼制的重要部分和特殊案例。其举行家祭的空间,包括阙里孔庙内的家庙和衍圣公府家庙(报本堂)、祧庙、夹室、慕恩堂等处;其家祭奉祀的对象,则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列祖先辈。因孔子不断受到历朝抬谥,祭孔已不仅是孔氏子孙之家祭,还是被纳入王朝祭典的国祭。阙里孔庙丁祭最初本为孔氏家祭,由衍圣公主持完成,后世逐渐囊括官绅、儒生等群体,兼备官私双重特点,具有振奋士林、兴起教化之效。以报本堂“时祭”为代表的衍圣公府内部家祭而言,参与者为孔氏大宗成员,极具私密色彩,能够起到约戒子弟、敬宗收族的作用。

关键词:衍圣公 家庙 家祭 国祭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中国孔子研究院)

乾嘉汉学与程朱理学之间的抉择

——夏炯为学历程及其学术宗尚探析

林存阳 周轩

摘要:清代学术历经嬗变,至乾嘉时期以朴实考经证史为主流而臻于鼎盛。然兴盛的背后,亦潜藏着局限或不足,且随着嘉道之际时势的变化,愈益显露,从而引发乾嘉汉学内部学人的反思,尤其是学宗程朱者的责难与批判。夏炯就是其中一位猛烈批判汉学、坚守程朱理学的典型人物。他早年致力于汉学研究,后因有感于考据之学无益世道人心,遂重新审视汉学、理学之异同,剖判理学内部程朱、陆王之是非,从而在学术取向上发生转变,宗尚程朱理学,并以之对当时的学术进行纠偏补弊。夏炯的这一学术抉择和思想历程,不仅反映出其个人在思想认识上的破与立的复杂面相,而且彰显了清中叶至晚清的学风转变以及“汉宋之争”视角下的学术消长走势等。其以“有用”“无用”对学术所作的分梳,亦透显出当时学人有志经世的一种积极尝试。

关键词:夏炯 乾嘉汉学 程朱理学 汉宋之争

(作者单位:林存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

周轩,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

试论清代科举落第士子的出路:以儒医为例

贺晓燕

摘要:细观近些年来学界关于儒医的研究,成果虽越来越多,但大多集中在儒医的从业标准、条件、身份、医德以及基层医政机构、太医院管理等方面,而对科举落第习医、业医的士子之关注度则明显不高。清时代,落第士子者中,除少数人能获得朝廷的安抚和安置外,绝大多人必须回归基层社会,依靠自己的“一技之长”来养家糊口。因此,业医便是落第士子谋生的一条出路。本文拟从清科举这一大背景入手,以落第后转而习医、业医的士子即儒医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时代命运、人生历程、生存状况等展开研究,以图丰富我们对中国古代科举社会的全面认识。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

清代云南文举人数额考

邹翀

摘要:清代云南的文举人究竟有多少,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有人统计为5700人,亦有人说为5697人,其依据均为民国时所修《新纂云南通志》。由于《新纂云南通志》因文献缺失,误载、漏载情况较多,其中的数据准确性有待商榷。而清代云南的乡试录所存极少。我们可以根据清政府分配给云南的各项乡试中额,即云南各科的乡试中额、临时性的增广中额、捐输加广中额、恩赏老年士子为举人之数额,作一相对准确的统计。根据这一统计,从理论上说,清代云南应有文举人5746名。

关键词:清代 云南 文举人 中额 广额 恩赏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疆域腹地、直省边缘

——清前期长城以南沿边地区与边疆关系之研究

邓涛

摘要:明清鼎革之后,原明九边地区逐步转变为清朝君臣眼中的长城以南沿边地区。乾隆朝实现大一统之后,清朝“直省-藩部”二元疆域结构最终定型,沿边地区作为疆域的腹地、直省的边缘,依然具有区别于藩部和直省的特征,可谓边地与腹地的结合体。清前期,出于经略北部边疆的需要,清朝开始在沿边地区打造八旗驻防体系,持续调整沿边地区的绿营建制,并在该区域维修或新修了部分长城。但总体而言,清代沿边地区的长城越来越发挥着其南北民族融合之纽带的作用。清前期沿边地区同边疆的联系以及该区域在清朝藩部经略中的作用,体现了清朝的边疆经略离不开直省地区的持续支撑。

关键词:清前期 边疆 长城 沿边地区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清代东北城镇发展的历史考察

李永超

摘要:清代以前,东北地区城镇化虽已历千年,但并未保持平稳发展过程。至清代,其城镇化进入正常发展轨道。入关前,城镇一度遭受破坏。清初,重启东北城镇化的进程。清中期,东北城镇化实现新发展,城镇数量增长,城镇品质提升,是东北城镇化进程的发展期。晚清,城镇化进程加快,近代化的新式城镇出现,进入近代化发展阶段。清代东北城镇化的进程也是与内地一体化的历程,体现出城镇发展的特殊性和一般规律,对当代城镇化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清代;东北地区;城镇化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

乾隆朝浙江巡抚福崧等侵挪库项案考论

刘盈

摘要:乾隆时期,繁荣盛世的背后难掩贪腐案件的频发,这从不同侧面揭示出王朝政治衰败。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爆发的浙江巡抚福崧等侵挪库项案中,两淮盐运使柴桢供认侵挪库银22万两,福崧居中贪污近半,并被控索贿等罪行;两人相继正法,涉案官商、失责言官亦被依律处分。此案最大特点在于,涉贪要犯却被查知清贫,这折射出挪用款项之举实与清朝财政体制的固有缺陷密切相关,地方施政不完善、监察制度失灵等弊病也已成为困扰清朝吏治生态的重要症结。

关键词:福崧 柴桢 侵挪库项 吏治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镇沅事件”与清代革除土司安插制度的创立

尤佳

摘要:雍正五年(1727)初发生的“镇沅事件”,使清朝统治者对革除土司安插的基本原则与具体措施进行了深刻反思,其态度与措置也发生了重大转变。“镇沅事件”发生后,雍正帝与一些疆臣边吏意识到,革除土司虽已徙置省城,但其对原籍社会稳定的威胁依旧很大。清政府遂将革除土司安插的重点放在严格稽查和控驭革除土司及其家口上,关键措施便是将革除土司的安插地域由省内改至省外,而且根据革除土司势力之大小与罪责之轻重等确定其迁徙距离之远近。清政府对革除土司迁徙安置的种种尝试与摸索,是富有价值和意义的,为革除土司安插制度的最终创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为之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镇沅事件” 革除土司 安插制度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

#文献研究 #

清宫档案里的柔远驿

——中国与琉球历史交往的特设机构

伍媛媛

摘要:明洪武五年(1372),琉球中山王察度遣使入明朝贡之后,与中国建立了长期的朝贡贸易关系。为接待琉球使者,成化八年(1472)在福州设怀远驿,万历年间改称为柔远驿。清袭明制,继续与琉球保持着友好的宗藩关系,坐落在福州的柔远驿,成为明清时期中琉交往的重要据点。它是琉球来华使臣进京的中转站、琉球商人在福建的贸易中心、琉球留学生的学艺场所、琉球难民的救助安顿之处、客死于中国的琉球人的慰灵之地。柔远驿在中琉两国的政治交往、商业贸易、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明清 中琉交往 柔远驿

(作者单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清乾嘉道时期广西土司地区土民的日常生活

——以40件刑科题本为基本资料

陈季君 贺益

摘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有关广西土司档案资料,是了解当时土民日常生活的重要材料。通过档案资料,可知当时土民的婚姻、家庭、人口等情况。广西土司地区土民们以务农、佣工、经商等途径谋生。土民们在衣食住行方面保持着简陋的传统生活方式,生活中存在嗜酒、赌博等不良习惯,其中也有一些土民寄居他州,靠经商谋生。

关键词:乾嘉道时期 广西土司地区 土民日常生活 刑科题本

(作者单位:陈季君,遵义师范学院;

贺益,永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读史札记 #

《清史稿·土司传》中的鄂尔泰奏折考辨

郗玉松

《清史稿·土司传·序》中专门记录了鄂尔泰的一篇奏折,内容事关改土归流,一直为研究清代改土归流者所重视,其文如下:

《清史稿·土司传·序》中的鄂尔泰奏折,在《清史稿·鄂尔泰传》中也有大体相同的记载,并称:“疏入,上深然之。”这份奏折内容涉及土司制度的弊端、改土归流的原因、策略等,是研究清代改土归流的必备史料。然而,比对《朱批谕旨》中的鄂尔泰奏折,我们不难发现,上述内容却并非源自一份奏折,而是主要与以下几份鄂尔泰的奏折相关。

(作者单位:遵义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史家与史评 #

清代道教史相关专题研究综述

汪桂平 马杰 高翔 罗巧芸

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最近10余年来,清代道教史研究逐渐成为热点领域,学者们发表了为数众多的学术论著,对于清代道教的诸多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的学术成果。本文在对清代道教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重点围绕清代的名山宫观,清代的著名道士,清代道教传戒问题,清代道教宗派传承与谱系,清代道教与民间信仰、民间宗教,清代道教与地方社会等专题领域的研究展开回顾与总结,同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一些展望和思考。

关键词:清代道教 宗派 传戒 名山宫观 民间信仰

(作者单位:

汪桂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马杰、高翔、罗巧芸,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世界宗教研究系研究生)

从细节中理解西医在中国的传播之路

——读《西医来华十记》

王士皓

《西医来华十记》自2020年3月由中华书局出版以来,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入选该年度“中华书局双十佳图书”。

西医自明代就已进入中国,民国时期范行准的《明季西洋传入之医学》对此即有详论。进入清代以后,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天主教在华以相对灵活方式传教,清廷也在特定领域内对天主教传教士进行重用,随之,西医在中国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在宫廷之中。如康熙对奎宁(疟疾用药)的推崇便是其中一例。然而,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中国民众而言,有机会接触到西医还是开始于19世纪。这也是《西医来华十记》一书内容所覆盖的最主要时间段,而这一次传播西医的主力则是基督教(指新教)传教士。当然,在基督教传教医生来华前的几十年内,东印度公司对于这次的西医在华传播起到了先导作用。作者基本按照这一历史脉络写成“十记”(为符合行文习惯,以下每一记称为一章),除了第一章和最后一章外,其余的每一章都以一个人物为中心,展开对西医来华相应历史事件和进程的论述。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

清实录光绪朝实录_实录清单_清实录

策划:佟 譞

上一篇: 他们身份神秘,杀人如麻,正史不敢提,野史也很隐晦,神一样存在
下一篇: 关键词:《清实录》;历史文献;满文本;蒙文本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