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无情未必真豪杰

无情未必真豪杰

无情未必真豪杰范子烨宋代以前,特别是两晋南北朝时代,主流学者大都认为魏、蜀、吴不过是临时性的割据政权而已,即使是西晋时代的大史学家陈寿著《魏书》《蜀书》和《吴

范子烨

裴注三国志_裴注_裴注什么意思

宋代以前,特别是两晋南北朝时代,主流学者大都认为魏、蜀、吴不过是临时性的割据政权而已,即使是西晋时代的大史学家陈寿著《魏书》《蜀书》和《吴书》,也不以“三国”为名,所谓《三国志》者,乃出于宋代文人的再造与当时出版商的合刻。随着《三国志》这一历史文本的广泛流传,三国人物在宋代以后步步升格,其中最为耀眼的人物就是铁匠出身的关羽———他既以武圣的身份与文圣孔子并驾,又以关帝的尊严超越现实的君王。这里,笔者想就关羽辞曹归刘的历史个案略陈管见,无意挑战和否定关帝信仰以及相关的民俗学研究,只是还原一下历史的原色而已。

对关羽辞曹归刘的记载,主要见于 《三国志·关羽传》,总结起来如下:

(一)关羽辞曹归刘一事发生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被俘之后;

(二)辞曹归刘的原因是关羽同刘备 “恩若兄弟”,“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三)曹操对关羽礼遇甚厚,关羽解白马之围,意在报恩;

(四) 曹操知其必去,嘉其高义,对此,裴松之注(以下简称为“裴注”)说: “臣松之以为曹公知羽不留而心嘉其志, 去不遣追以成其义,自非有王霸之度,孰能至于此乎?斯实曹公之休美。”

自此,关羽的节义与“曹公之休美 “构成了在宋代以后广泛传扬的历史佳话。但是,《三国志·关羽传》裴注所引《蜀记》以及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卷六《先主志》却有与此不同的记载:

五年,公东征先主。先主败绩,妻子及关羽见获。……公壮羽勇锐,拜偏将军。初,羽随先主从公围吕布濮阳,时秦宜禄为布求救于张杨。羽启公:“妻无子,下城,乞纳宜禄妻。”公许之。及至城门,复白。公疑其有色,自纳之。后先主与公猎,羽欲于猎中杀公。先主为天下惜, 不听。故羽常怀惧。公察其神不安,使将军张辽以情问之。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要当立效以报曹公。”公闻而义之。是岁,绍征官渡,遣枭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公救延,使辽、羽为先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中,斩其首还,绍将莫敌,遂解延围。公即表封羽汉寿亭侯,重加赏赐。尽封其物,拜书告辞而归先主。左右欲追之。公曰:“彼各有主。”(《华阳国志》)

综合这两种文献的记载可知:

(一)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关羽和刘备曾经跟从曹操在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市)围困吕布,吕布手下的将军秦宜禄为吕布向张杨求援;

(二) 关羽因自己的妻子没生儿子, 便向曹操请求在攻陷濮阳城后纳秦宜禄之妻为己妻;

(三)曹操答应了关羽的请求,在到达濮阳城门时,关羽重申了这一请求;

(四)此事引起了曹操对秦宜禄之妻的特别关注,先派人前往迎看,发现其美色后即据为己有;

(五)因此之故,关羽和曹操产生矛盾, 关羽“心不自安”,对曹操产生憎恶的心理。

在这种心理背景之下,关、曹是不可能长期和谐相处的。因此,无论曹操在表面上如何礼贤下士,关羽也是难免要走的。在为曹操解了白马之围后,他便毅然离开曹营。

秦宜禄之妻杜氏在嫁给曹操后,生活似乎很美满。据《三国志·诸夏侯曹传》 裴注引《魏略》的记载,“太祖为司空时”, “秦宜禄儿阿苏亦随母在公家”,“见宠如公子”,这个阿苏就是后来步步高升享尽荣华富贵的一代庸才秦朗。他的母亲杜夫人为曹操生了两个儿子———沛穆王曹林和中山恭王曹衮。曹林的孙女长乐亭主的丈夫便是大名鼎鼎的嵇康。如此看来,关羽在选择女性方面还真是有眼光。

清代著名文学家和学者王士祯在 《居易录》卷十五中曾发出过一连串的疑问,其中就包含着对“关羽求他人之妻” 事件的审视:

史传记载有可疑者,如《三国志·关侯传》注:曹操围吕布于下邳,侯启操,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操许之。临破, 又屡启于操。疑其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侯心不自安。又姚宽《西溪丛语》 云:“范文正仲淹守鄱阳,喜一乐籍。未几,召还到京,以绵胭脂寄其人,题云: ‘江南有美人,别后长相忆。何以慰相思? 赠汝好颜色。’至今墨迹在鄱阳士大夫家。”以二公风节行义殊不类,何耶?

在他看来,关羽和范仲淹的爱美之心与求美表达与其平生的“风节行义”是极不吻合的,这其中包含着王渔阳强烈的倾向性。相比之下,明人徐应秋的感叹或许更为中肯:

项王喑哑叱咤,当时粗豪男子,而眷恋虞姬,临亡不舍。苏子卿吞毡啮雪,视死如归,而娶胡妇生子。关忠义忠肝义胆,可对天日,而启曹公求秦宜禄妻,曹又疑而自取之。赵阅道为铁面御史,乃悦一营妓, 令老兵召之。范文正守鄱阳,属意小妓,既去,乃以诗寄魏介而取之。……情欲之于人甚矣哉!(《玉芝堂谈荟》)

徐氏历数历史上的豪杰之士,从叱咤风云的楚王项羽,到牧羊北海的汉使苏武,从忠肝义胆的关云长,到宋仁宗时代的铁面御史赵阅道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结果发现他们都未能超越爱美的藩篱。然而同样,这也丝毫无损他们的高风亮节、忠肝义胆。再次强调,本文无意挑战和否定什么,只是想就这一个案看出人心的丰富和幽微。很多古圣先贤固然是榜样,但他们首先是一个个鲜活的人。

上一篇: “三萧”与“三裴”:名垂青史因作史
下一篇: 战国策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