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晔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列入二十四史的《后汉书》,就是范晔写的。
但就是这样一个大历史学家,竟然因为谋反被诛杀,实在有点匪夷所思。
范晔谋反的背景
彭城王刘义康因为声望日隆,被宋文帝找个理由贬到豫章(即江州,治所在今南昌)郡任刺史。刘义康心有不甘,想要推翻刘义隆,自己当皇帝。孔熙先因其父受恩于刘义康,决心效力报恩。他根据图谶数术等判断,宋文帝一定死于非命,原因是骨肉相残,江州应该出天子。
豫章郡位置
从犹豫到反意乃决
孔熙先有了这个目标就开始行动了。
因为范晔掌握禁军,孔熙先根据一些迹象判断范晔也对朝廷不满,就打算拉范晔一起造反。于是,就托人介绍认识了范晔。为了拉近和范晔的关系,孔熙先就采用赌钱的方式,故意赌输,把钱输给范晔。范晔这个人非常贪财,同时还挺喜欢孔熙先的才华,由此,二人慢慢亲近起来。
孔熙先这才渐渐开始游说范晔。他首先夸赞刘义康,说他英明神武,深得百姓和上天的厚爱。其次,人心和天象的运行,都已说明变革的时运已经来到。然后他说只要顺应上天与百姓的心愿,在宫廷内外同时起事,拥戴刘义康,定能成功。
范晔被这番言论震惊。孔熙先接着从范晔自身安危开始分析。
他对比了曹操信任毛玠、孙权信任张温,这种信任都难保他们不被诛杀。是因为他们太刚烈清正而不能被人长期容纳。而文帝对待范晔,根本不比曹操、孙权宠信毛玠、张温更深,而范晔的名声却远超过那两人,这种局面就太危险了。因此,现在真是图事建功立业的时候;而且荣华富贵与美名,得之易如反掌,不能放弃而不去争取。
范晔有点被说动了,但还犹豫不决。
孔熙先进一步抛出杀手锏,从范晔的名声和家世受辱角度开始游说。他说范晔家族代代清白有声望,但是却不能和皇室联姻;而且皇帝对待范晔像对待猪狗一样,而范晔却不觉得,还想要为皇帝献身,太糊涂。
实际上范晔和其家人品行不太好,所以,孔熙先就用这些来激怒范晔。范晔被说的默不作声,史书记载“反意乃决”。
范晔画像
慑于天子威严,竟然无力行动
接下来,孔熙先和范晔就开始暗中联络对朝廷不满的人,以刘义康的名义伪造书信给相关人下达命令等。其中重要的一步是拉拢丹阳尹徐湛之。丹阳尹的职位相当于首都警备司令,范晔本身掌管宫内禁军,如果把徐湛之拉过来,就等于掌握京城内外的军队了。范晔以刘义康的名义给徐湛之一封信,勉励他“同心协力,族灭奸党,争为创业元勋,再创宋朝”。徐湛之被拉过来了,但实际他是个投机派。
他们计划在445年9月,在宋文帝举行宴会送征北将军衡阳王刘义季、右将军南平王刘铄外出边镇就任时举事。
宋文帝按照预先安排到达武帐冈赴宴。
文帝身边侍卫许曜,早已得到范晔安排,这时将佩刀微微拔出,并向范晔使眼色。但是,范晔竟然不敢抬起头来看。不一会儿,宴席结束。徐湛之一看文帝平安出来了,吓坏了!就将孔熙先等人的阴谋全都报告了文帝。
宋文帝刘义隆
范晔等一干人全部被拿获。范晔被抓后还抵赖不承认,直到宋文帝将范晔亲笔写的东西拿出来给他看,他才承认。
事情一直审查到了十二月,最终范晔被押赴刑场,时年四十八岁。其子范蔼、范遥、范叔委等皆被株连。
结语:理论终究离不开实践,纸上无法得来魄力与行动力
都说读史使人明智,可以鉴往而知未来,身为大历史学家的范晔更应该明白这些。但是范晔自身的经历却无法证明这句话。
实际上,读史与阅读其他书籍有一个共通的功效,就是增加人的见识与阅历,从别人人的经历和事件上学到有用的经验,避免失败。
但是,纸上学来的内容与实践相比,终究是浅层次的,这就是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别人的经验如果没有经过自身的执行与练习,那就始终是浅的。到了需要决策执行、需要瞬间决断的时候,人从自身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将被首先使用,其次才是纸上得来的。尤其在重大事件关头,人的本能与本性还是立刻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
做大事还需要魄力。魄力是什么?是指一个人处理事情时,能主动决定、主动发挥,也就是能当机立断。
范晔作为一个书生,暗地里一定为自己的才华和谋划能力而自得。但是,范晔缺乏魄力,缺乏当机立断的执行力。在关键时刻,他竟然吓得不敢抬头,忘了执行计划已久的事情。
以我们今人的合理推测,一定是范晔在帝王的威仪面前丧失了思维和行动能力。宋文帝的强大气场瞬间击垮了范晔的阴暗。
知行合一,才是真能力
读书,一定要结合实践进行刻意练习,这才能把纸上得来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真正的行动力。这是历史学家范晔给我们的教训。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