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史籍告诉你,中秋月饼的由来

史籍告诉你,中秋月饼的由来

史籍告诉你,中秋月饼的由来八月十五月正圆,西瓜月饼供老天。

01

八月十五月正圆

西瓜月饼供老天

这句民谚,道出了中秋佳节,古代人民用月饼祭供月神的习俗。

中国传统的月饼名称都带“月”,如“双黄月”、“北方月”、“甜肉月”、“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 ”、“西施醉月”、“贵妃戏月”等等。

中秋月饼因何而来呢?民间的传说很多,主要有以下四种。

史籍_史籍举要_史籍的拼音

一说起于远古。

相传一个叫嫦娥的美丽女子,偷食了后裔从西王母那里得来的“长生不老药”,飞上了月宫。玉皇大帝封她为“月仙”。人们为了纪念嫦娥,就在中秋节晚上用月饼祭月。时间一久,则沿成了中秋月饼的风俗。

但这只是神话传说,不足为据。

二说起于唐朝

据说在中秋之夜,唐明皇出宫赏月。有一道士把手杖抛向空中,化为银桥。唐明皇踏着“银桥”上了月宫。嫦娥带着他游览之后,赐给几块仙品—月饼。唐明皇回宫后,将“仙品”分赐给贵妃们,果然清香悦口,美不可言。

此后,每逢中秋节,宫户使仿制嫦娥所赐月饼,相互赠馈。后来传到了民间,相沿成俗。

唐代有一种颇负盛名的红绫饼,武则天时,曾是专门赏赐给进士登第筵席的御用食品。但既非月饼,也非在中秋日吃。所以在唐代,“中秋月饼”也不存在。

再者,按中国历史朝代,唐是在宋之前,但是在宋代以前的史籍中,均无关于月饼的记载。所以,月饼起于唐朝也不能成立。

史籍_史籍举要_史籍的拼音

三说起于元代。

相传,由于元代统治者对汉族人实行了残酷的民族压迫,但又害怕汉人的反抗,规定每十户只许用一把菜刀,并由一个“鞑子”(古代蒙古人的称谓)看守,其他一切铜铁器全部被销毁。

人们不堪于元朝统治者的压迫,预谋反抗。于是就在月饼里装进“八月十五杀鞑子”的纸条。当时的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 “杀鞑子,灭元朝;八月十五,家家户户齐动手”。

结果,一夜之间将鞑子全部杀净。为了纪念此事,便形成了中秋月饼的风俗。

这是个很壮烈的传说。但依据这个传说,中秋月饼就应该在元末“杀鞑子”以前就应存在,人们好把纸条塞进月饼里传递消息呀。那么,又何来“杀鞑子”以后才形成月饼的习俗呢?

这个问题就好比是先有“矛”还是先有“盾”。真是辛苦一众民俗专家,煞有介事的考证了一个难以自圆其说的结论。

民间传说本不足以为据,且史籍也无“八月十五杀鞑子”的记载,因此就更不可信了。

四说起于清代。

传说清代乾隆皇帝曾六下江南。有一次游到杭州时,正值中秋佳节。一些学士奉献甜饼给乾隆品尝。乾隆一边赏月,一边吃饼,连声称赞道:“好月,好饼,中秋良宵也”。从此,甜饼便成了月饼。

学士讨好皇帝,这是有可能的。但是从史籍记载来看,说月饼起于清代,则时间上晚了。

史籍举要_史籍的拼音_史籍

02

月饼一物,最早的记载始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但是当时的月饼,只是店铺里很普通的一种饼,并没有特殊的意义。

宋代其他的民俗书和物类考源书,也均未有过中秋月饼的记载。

《唐宋传奇》中,有关宋代八月十五赏月的筵席上也未见到中秋月饼的描述。据此,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在宋代也是不存在的。

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有《月饼》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酥就是馅,饴就是糖。且小饼状如“嚼月”,估计也就是和当今的月饼差不多吧。

但在当时,这种小饼并不固定在中秋节吃,还不是我们现在认为的中秋月饼。

只是由于后来这种小饼因为受欢迎而变得盛行起来,并且在中秋之日用来祭月。所以到了元代便逐渐地形成了中秋月饼的风俗。

如果人们非要认为凭苏东坡的《月饼》诗,便断定这就是写“中秋月饼”的,那么好吧,这么认为也不违法,毕竟苏东坡还是有名人效应的。

就好比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明明是在1946年2月15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投入运行的,偏偏有中国的史学家考证出,世界上的计算机起源于中国的算盘,人家不是也没投诉嘛。

史籍的拼音_史籍举要_史籍

明代以后,记载中秋月饼的史籍开始多起来了。例如:

明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中就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之义”。

刘侗的《帝京景物略》记载北京风俗时也说: “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由此可见,中秋月饼已开始兴盛了。

到了清代 ,中秋月饼更加普遍,出现了许多“中秋月饼”诗。

如杨光辅的《淞南乐府》诗:

淞南好,时物存秋香。

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彻蔗糖霜,

新谷渐登场。

杨米人的《都门竹枝词》:

团团果共枕头瓜,香蜡庭前散月华。

月饼高堆尖宝塔,家家都供兔儿爷。

清代查揆撰写竹枝词《燕台口号一百首》中也有诗云:

庆贺中秋结彩绷,饼如圆影得佳名。

蟾宫月窟翻新样,也有白衣人夜行。

并自注云: “中秋月饼铺,搭绷点彩,作蟾月窟诸象”。足见清代中秋月讲之盛了。

由以上史籍可知,中秋月饼的风俗,雏形于宋,形成于元,盛行于明清。

史籍举要_史籍_史籍的拼音

03

至于“中秋月饼”这种风俗的真正起因,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

一是,古人对月的崇拜。

月,可以给黑夜带来光明。故古人有“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空中万国明”的诗句。

古代人民由于缺乏自科学知识,对于月的发光和有规律的运转变化等,却能够想象出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银兔杆药”的神话,足以说明勤劳淳朴的古代人民想象力之丰富。

也由于这种原因,人们便把“月”视为“神物”,产生了原始的崇拜。所以,我国古代一直存有“中秋祭月、拜月、赏月”的风俗。中秋月饼正是作为祭月的食品出现的。

二是,出于古代人们的善良愿望。

自古以来,人们就把春节、元宵、中秋视为三大“团圆节”。

特别是中秋节这天,秋高气爽,五谷丰登在望,月儿也最高最圆。中秋之夜,全家团聚,赏明月,吃月饼,更是取“人月共圆”之意。

中秋之日的团圆,对古代人民更具有特殊的意义。所以,历来月饼又有“团圆饼”之称。

清朝富察敦崇作风俗杂记《燕京岁时记》记载:

至供月饼,到处都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谓之团圆饼。

史籍的拼音_史籍举要_史籍

04

回顾中国的历史,两宋之时,南北对峙,战事连结,社会动荡;后又有蒙古人的入侵和杀掠,更是民不聊生,妻离子散。

故在宋朝开始出现的中秋月饼雏形,到形成于元,盛行于明清的真正意义上的“中秋月饼”风俗,正是劳苦百姓,希望太平,全家团圆的社会现实。

在民俗上的反映,体现了古代人们的美好善良的愿望。

此种风俗一旦出现,就在民间普及开来,相沿至今,形成了现在独特的中秋习俗。

青风若凡:青风有情鉴明月,若凡碧落散云烟。用文字述说历史与流年的记忆,用真情拥抱这个世界。公众号:青风若凡(ID:qfrf2018),交流/转载/合作微号:qingfeng683736。

往期精彩请点击:

史籍举要_史籍的拼音_史籍

青风有情鉴明月,若凡碧落散云烟!

谢你来过

我是与众不同的

史籍举要_史籍的拼音_史籍

上一篇: 汪篯:史籍上的隋唐田亩数非实际耕地面积
下一篇: 会议通知|《聊斋志异》国际传播学术会议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