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概念
史料就是指有助于认,识历史、复原历史真实情况的一切资源,也就是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信息。
史料分类
(一)按表现形式分
1、文字史料:是指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史料。
(1)种类:①以纸张为载体,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志、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报刊、信笺等。②以电子媒介为载体,如电子邮件、各类聊天信息等。
(2)价值:最主要的史料载体,使文明得以流传后世。
(3)局限性:①无法反映前文字阶段的人类历史。②往往受个人因素(个人立场、个人修养、感情好恶)、政治因素(政治权势篡改历史)、时代因素(研究方法、角度)的影响,致使文献记载中出现错误,需要综合分析各种史料,进行比较分析、去伪存真,探索发现历史真实。③文学作品能反映作者生活时代的特征,可作为史料,但要注意甄别。④历史漫画能形象地再现历史,但往往带有强烈感情色彩。不能作为研究该历史事件的直接证据,但可以作为研究作者对该事件看法的第一手材料。
2、实物史料:是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
(1)种类: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
(2)价值:①实物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因而比文字史料更直观、可靠。②它在断代上具有数据的精确性,是重现前文字阶段人类历史的最重要依据。③丰富了对文字产生以后的人类历史的认识,与文字资料相互参证,从差异中寻找历史的真实,能够印证、充实、纠正文字资料。
(3)局限性:①实物史料多为片断,它们可能只是一个很小的碎片,无法完全反映历史的全貌和原貌。②需要文字史料以及其他各种历史资料进行综合印证,相互补充。比如对有些器物,人们还只能猜测它们的意义,并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3、口述史料:又称口碑史料,是反映口头讲述并被记录下来的资料。
(1)种类: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录、座谈录音等。
(2)价值:①口述史料可以与文字、实物等史料进行相互印证,弥补史料的不足。②多用于现代史的研究,通过对尚在人世的当事人访问而获得对历史更直接深入的了解。
(3)局限性:①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口述史料会与本来面貌有较大差距,当事人的回忆也难免不准确或者不全面(受到当事人的记忆能力、情感、价值判断等因素的影响)。②神话、传说、故事、史诗等也会有大量创造和虚构的情节。
(二)按学术价值分
1、直接史料与间接史料
(1)分类:直接史料也叫原始史料,是指第一手史料,即未经中间人修改或者省略转写的史料。间接史料是指第二手史料,即已经经中间人修改或省略转写的史料。例如,《明史》是间接史料,明档案则是直接史料;《周书》是间接史料,毛公鼎是直接史料;《史记》研究秦始皇是间接史料,研究司马迁是直接史料……以此类推。
(2)价值:直接史料是比较可信的,间接史料因转手的缘故容易被人更改,但有时某一直接史料也许是孤立的、例外的、而有时间接史料反而是前人通过精密归纳直接史料而得来的,因此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看待。
(3)两者与文字、实物、口述三类史料的关系:①实物史料一般都是第一手的。②文字史料中二手史料居多。③口述史料辗转相传,更需要仔细甄别。
2、官方记载和民间记载
用官方的记载参照比较民间的记载,这是史料选择中的一个原则。官方记载和民间记载互有长短,官书在年月、官职、地理等方面,有簿可查、有籍可录者往往比民间记载更为准确;而民间记载关于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内幕”方面,补充了部分官书中不能说或者不敢说的内容。总之,无论是官方记载还是民间记载,在某些事情的真实性上都有不全面的问题,因而要互相对照,进行考证。
3、本国的记载和外国的记载
本国的记载与外国的记载,互有长短,不能一概而论。一方面,外国的记载可靠性相对较差。因为传闻极易失真,而且外国人了解的全面性和深入性大多不如本国人。但是另一方面,外国的记载也有其优势,即不须隐讳,客观性相对较强。况且本国每每忽略最常见但可能却最要紧的事,而外国人则可以少犯此类错误。
4、近人的记载和远人的记载
这两种记载相对是比较容易判断优劣的。除去有特别缘故者外,近人的记载一般都不如远人记载,因为事实只能越传越失真。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提出“古史层累说”,他认为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越长;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人物愈放愈大;我们在这上面即使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实确切的状况,至少可以知道那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
5、不经意的记载和经意的记载
记载时特别经意,一方面使记载信实,但也可能使记载格外不真实,因为经意便难免于作用,有作用便失史料的信实。不经意的记载,固然有时因不经意而乱七八糟,轻重不分,但是,有时候也正因为“不经意”而保存了一些原始史料,不曾受人为的“修改”。
(三)按历史学的要素分
1、历史叙述:对历史人物或者事件的客观叙述,不带任何功能性(或者作用)定位,即“是什么”问题。
2、历史解释:必须对历史人物或者事件作出主要的较准确的功能性定位,即“有什么用”的问题,注重的是对史料的解读,要求不加入个人的观点,不能有预先的设定,必须从史料本身以及史料发生时候的社会背景等方面分析。
3、历史观点:不仅要对历史人物或者事件做出准确的功能性定位或者定性,更带有强烈的主观评判色彩,即“是什么性质,有何积极和消极影响”的问题。
4、历史结论:是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总结性认识,主要包括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性质、意义、历史地位等所做的总结。
5、历史评价:从某个角度对历史上的人或者事进行评价,有立场、有主观性。
史料辨伪
辨伪的四种基本方法:
1、从目录上来辨别其真伪。借助书目来鉴别古书真伪,可以分为三种方式:①从书目上考其来源,来源不明,不可轻信。②借助书目考其流传,如流传之绪颠倒混乱,也不可轻信。③借助书目,核对篇目、如不符合,也不可轻信。
2、从古书所引用的材料来鉴别其真伪。按引用的材料来考其真伪,也有二种方式:①早出的书反引用晚出书的材料(既可以是指写作时代的早晚,也可指刊行出版的早晚),不可轻信。②引文有误,也不可轻信。
3、从古书的内容来鉴别其真伪。这一种方法,在以下三种情况下考察:①所记史事、人物活动、与史实是否相符。②所记的专用名词,如人名、地名、文物制度等,是否与史实相符。③所记的时代特征、思想状况等是否与史实相符。如其不符,不可轻信。
4、从古书的文法、体例、风格来鉴别其真伪。一时代有一时代的行文特色、流行体例,因此,也可以从文法、体例、风格等方面来鉴别其真伪。
此外,实物史料还可以从制作原料、手迹、款式等方面来辨别其真伪问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