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姑嫂塔在石狮市宝盖山,又称“万寿塔”,“关锁塔”。它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姑嫂塔背靠泉州湾,面临台湾海峡,有关锁水口、镇守东南的气势,所以又叫做“关锁塔”。南宋时期,泉州港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港口之一,对外贸易十分繁荣,与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生意往来。当时姑嫂塔成为了海上行船的航标。
姑嫂塔占地325平方米,高21.65米,八角五层,为仿楼阁式花岗石空心石塔。第一层西北面开一拱型石门,
二至五层各有两个门洞,转角倚柱作梅花形,顶置穹形斗拱。塔身从下往上逐层缩小,每层迭涩出檐。外有回廊围栏环护四周,内有石阶可绕登塔顶。二层门额上刻“万寿宝塔”四字,顶层外壁建有方形石龛,龛内并刻两个女像,是姑嫂两人形象。明朝何乔远的《闽书》也记载了这个传说,说明姑嫂塔的故事早在明朝就已经流传。
宝盖山面向台湾海峡,孤峰兀立,拔地而起;山巅上姑嫂塔独立凌空,巍峨挺拔。登临远眺,泉南形胜,海天风物,尽收眼底。姑嫂塔成为泉州港船舶出入的航标,闽南侨乡的标志。
传说
传说在很早以前,石狮宝盖山下有一户农家,父母过世后,兄妹两相依为命。后来阿兄娶了妻子。妻子非常贤惠,对小姑也非常好。一家三人虽然生活清苦,却也过得平平淡淡,没有缺少欢乐。
有一年苦旱,天不下雨,五谷无收。自古闽南地区田少人多,遇到灾害人民无法谋生,就纷纷到南洋。阿兄只好和妻子、妹妹商量,跟着同乡到南洋去。阿兄去了南洋,几年没有回家乡,也没有寄来一封信。他到底是死是活,是好是坏,真叫姑嫂两人牵肠挂肚,日夜思念。姑嫂两人经常登上宝盖山顶,对着大海看啊看,可是每次却只能看到一个灰蒙蒙的大海,哪有阿兄的归帆?
为了能看得更远的大海,她们一次又一次的扛来石头,堆迭起来,年久月深,成为一个高高的站台,她们站在石台上,踮起脚尖,不停地看啊盼啊,可是一月过了又一月,一年过了又一年,阿兄还是没有回来。有一天,姑嫂俩看到孩子们在放风筝,心想,可以写封信,把它绑在风筝上,让风筝随风飘到南洋去。可是放风筝,得有风筝绳索。姑嫂俩就剪下自己长长的头发搓成风筝的绳子。
这系上家信的风筝,飘到南洋上空落了下来。系在风筝上的家信被番客们捡到,辗转传到阿兄的手里了。原来阿兄到了南洋后也没有找到什么好出路。他落泊在外,没有脸面给家里写信。他读完姑嫂俩这血泪写成的家信,悲痛大哭,就急急忙忙收拾行装,赶回故乡。
这日,天气晴朗,姑嫂两人又登上宝盖山顶的站台,对海眺望。一会儿,大海出现了归帆,亲人相聚就在眼前了。可是,就在这一刹那间,狂风大作,海浪滔天,船翻沉海底。姑嫂眼睁睁看着即将相会的夫、兄葬身大海,惨哭几声,相抱跳崖自尽。后来,乡亲们为了纪念这对姑嫂,就在姑嫂俩迭石堆台的地方,建了一座石
塔,叫姑嫂塔。这当然是传说,但姑嫂塔的传说却是侨乡人民移民海外的历史见证,是人间最深沉感情的记载。
史料记载
明代何乔远的《闽书》载:“昔有姑嫂为商人妇,商贩海,久不至,姑嫂塔而望之,若望夫石然。塔中刻二女像……”;另传古有姑嫂二人,切盼飘洋过海的亲人,竟日垒石登高远眺,伤心而死,时人哀而筑塔祀之,故名姑嫂塔。
姑嫂塔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据史料记载,正是从那时候起,晋江、石狮一带的先民大量移居菲律宾。《泉州府志》中载,从宋崇宁元年(1102年)到清朝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这650年中,泉州发生大旱11次,造成了“民多饿死”、“民多游移”、“种不入土、民相食”等悲惨情景。在那兵荒马乱,天灾人祸的困迫下,乡民大量远涉重洋,背井离乡到菲岛谋生。因住番定居国外,故乡人称华侨为“番客”,指的是从“番邦”返“唐山”的客人。
时朝著名文人何乔远在《镜山全集》中说:(华桥)“皆背离其室家,或十余年末返者,返则儿子长育至不相识。盖有新婚之别,娶以数日离者。“这说明了晋江、石狮一代的乡民出洋谋生的辛酸历程。
早期乡民为生活所迫,不得不离乡背井。不少往菲律宾谋生的人,都有一定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在菲从事生产劳动,与菲人友好相处,共同开发菲岛,授以各种技能。菲律宾史学家赛迪博士说:“华人带来他们祖国的绝好文明、忍耐、勤劳和历史悠久的民族手艺“。据有关历史著作的记载,至少自春秋战国起,晋江、石狮与台湾就已存在血缘关系。由于地理位置的相近,客观上为早期石狮人移居台湾提供了方便。同时,政治上、经济上的密切联系也成为宋元时期石狮人移居台湾的重要社会因素。
建筑结构
姑嫂塔是一座用花岗岩建造的仿楼阁式的空心石塔。塔共五层,二十一米高,依借山势,显得特别巍峨。它背靠泉州湾,面临台湾海峡,有镇南疆而控东溟之势。姑嫂塔第一层西面开了一个拱形门,第二层以上各层有两个门洞,转角倚柱体梅花形,顶置护斗,塔身层层向上缩小,每层迭涩出檐。每一层的塔身外都有围栏环卫四周;塔的里面有石阶直通塔顶。第二层的门额上刻“万寿宝塔”四个字。第五层的外壁有一个方形龛,龛里有石刻二女像,传说这二女是姑嫂。明代苏紫溪有诗:“琼树当空出,飞帆带月遥。二妃环佩响,秋色正萧萧。”这首诗就是描写姑嫂塔的.
历史意义
姑嫂塔的故事当然是传说,但它却是侨乡人民过去苦难生活和悲惨遭遇的
见证,也是侨乡人民移民海外历史的见证。石狮市是闻名遐迩的闽南侨乡和与港台有密切亲缘关系的地区。至2014年,旅居海外的华侨,外籍华人,港澳地区的同胞有 30多万人,侨眷侨属占石狮市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石狮市的旅外华侨主要分布在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缅甸、越南、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石狮与台湾海峡隔海相望,有着悠久的地缘、血缘关系。祖籍石狮市的台胞有30多万人,目前居住在石狮的台湾籍同胞有二、三百人。
姑嫂塔不仅是早期石狮乡民背井离乡、移居他国的见证者,也是当今海外赤子回乡参与故园建设,为家乡人民造福的见证者。
亟待保护
据介绍,姑嫂塔曾于清乾隆年间大修过,以后的修缮也有多次。福建省人民委员会于1961年5月公布姑嫂塔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该塔被评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对于塔上第二、三、四层部分圈形护石和铁条出现断裂和丢失的问题,市博物馆负责人说,前些年进行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活动的专家曾提及,通过机械打眼方式将铁条固定在形成圈状的一块块护石之上,只是权宜之计,其实它们并不能对护石和古塔形成有效的保护。附着在护石上的铁条是多年以前设置的,记者注意到,由于岁月久远,受风雨侵蚀和氧化,铁条早已变黑锈蚀。那么是什么原因使护石和铁条出现断裂、石灰脱落呢?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一方面它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另一方面它与人为破坏有着密切关系。有的游客不懂得爱惜文物设施,坐在护石上观风景、谈天说地,使护石、铁条受到倾轧、毁损;有的人以窃取铁条作为牟利手段,使多条铁条断裂或丢失。
除了乱涂乱画,有些人包括早晨或傍晚上山锻炼身体的人,他们游览了姑嫂塔后,将纸屑、饮料瓶、剩饭菜等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在古塔之上或其周围;更有的人随意攀爬古塔,故意破坏古塔内外设施。如此种种不文明行为折射出他们的素质之低下。文物保护人士表示,游客养成文明旅游的习惯尤为重要,游客、市民的文明行为能反映一座城市的文明素质。从《文物保护法》的角度说,上述不文明行为都有悖于该法律。
针对古塔护石、铁条等设施出现破损的情况,市博物馆表示将立即上山查看,尽快组织专业人员对其进行维修,消除隐患。他们认为,眼下最紧迫的任务是,需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保护机制,尽早建立一个固定的管理机构,对古塔实施日常的维护和管理,改变多年来该塔无正式人员管护、无管理机构负责的局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