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城市书单|6本书,读懂北京的历史与现在

城市书单|6本书,读懂北京的历史与现在

城市书单|6本书,读懂北京的历史与现在颐和园远眺北京城这份简短的书单,整理自以城市为主题,以空间为线索的读书笔记。过去零散地读过关于北京城市变迁的书籍,如今回顾,好像也能串成一条隐微的线索,从宏观的历史地理开始

城市书单 | 6本书,读懂北京的历史与现在

颐和园远眺北京城

这份简短的书单,整理自以城市为主题,以空间为线索的读书笔记。

过去零散地读过关于北京城市变迁的书籍,如今回顾,好像也能串成一条隐微的线索,从宏观的历史地理开始,到理论视角下的紫禁城和长安街,再到新时期的地标建筑,随后回归到关注城市中的人群,最后是北京与上海的南北对比。

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北京是抽象的,它把不同的人生方向密集地压缩在一个空间内,在心理上呈现出巨大的差距感。对于个体而言,需要全方位应用自己的经验和情感,才能够以自己的角度去阐释符号的意义。阅读也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借此可以窥见城市的过往历程和现实格局,进一步思考自身在城市中、城市在时间中的方位。

城市书单 · 北京

① 《北平历史地理》

② 《中国空间策略 : 帝都北京 1420—1911》

③ 《长安街与中国建筑的现代化》

④ 《城市里的陌生人 : 中国流动人口的空间、权力与社会网络的重构》

⑤ 《北京:城与人》

⑥ 《城市季风 : 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

书籍历史不忍细看_书籍历史的遗憾_历史书籍

《北平历史地理》

侯仁之 / 邓辉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2014

从城市变迁的视角解读北京三千年的城市建设史,通过对地理要素、南北民族融合以及水利的分析,解释了北京从边疆都会逐渐成为王朝都城的蜕变。相比于散点式的景物略和抒情式的文学想象,历史地理将城市视为一个宏观的的整体,以及人们生活在其中而不自觉的背景舞台。

舞台不断地变化,浑河和白河成为了平原聚落的依托,唐代的法源寺成为定位的坐标点,金中都的园林和离宫成为了元大都的建设起点,而元大都又奠定了如今北京城的基本格局。在这个过程中,地理要素、历代帝王意志、规划者的理念以及民众的生活,共同构成了城市发展的内在逻辑:河流和水利是城市选址和民众生存的基础,几何构图与皇城建设成为了城市形态的依据,人口分布和数量体现了城市生活最直观的切面。

书籍历史的遗憾_书籍历史不忍细看_历史书籍

《中国空间策略 : 帝都北京 1420—1911》

朱剑飞 / 诸葛净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2017

紫禁城的秩序与日常生活距离过于遥远,所以基于抽象理论的解读反倒更能提供一种真实感。这本书最精彩的部分正在于对从“身体”和“制度”两个层面解读宫廷所框定的政治景观,两种力量的交织让紫禁城的空间布局充满张力,特别是作为帝王生活核心的养心殿和交界处的乾清门,共同构成了日常仪式的关键枢纽。

空间形式分析和句法研究佐证了空间的不均等以及在深度上的曲折,奏书、朱批和防御布局则构成了“权力之眼”最实际的表达,也将紫禁城的权力空间延伸到整个帝国。作者在分析权威构建背后的思想策略时,跨出了传统学科的局限,再对儒家、法家和福柯的理论进行比较。此外,对于原本就宏观的社会、国家以及宗教美学等概念,视角转换下的重述其实隐含着更多的解释可能,其实有待更加细致地展开。

历史书籍_书籍历史的遗憾_书籍历史不忍细看

《长安街与中国建筑的现代化》

于水山 / 程博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2016

当一条街道需要承载的使命超过街道的传统功能,它又会有怎样的发展轨迹?在作者的视角中,作为一条现代化的轴线,长安街是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罗马帝国大道以及雅典雅典娜大街的集合体,最终演化成为了符号化的中心。

通过观察、访谈和史料挖掘,本书将围绕长安街的建筑和活动放入“现代化”的考察视角中,进而梳理出明显的时代特征:建国初期的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和革命历史博物馆,探讨围绕着“民族”和“现代”两个关键词;六十年代的长安街规划,是集体创作模式的典型;七八十年代的纪念堂、建国饭店和国际饭店,则是告别过去,在相对于西方后现代的背景下,走向“现代”的展示;而进入新世纪,长安街成为了国内外建筑师的舞台,中华世纪坛、首都博物馆、国家大剧院纷纷亮相,而大剧院的竞赛操作,又与六十年代的集体创作模式相似……此时,商业空间、政治空间以及后现代的思潮的裹挟,最终让长安街呈现出“拼贴”的状态。

历史书籍_书籍历史不忍细看_书籍历史的遗憾

《城市里的陌生人 : 中国流动人口的空间、权力与社会网络的重构》

[美] 张鹂 / 袁长庚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2014

类似浙江村的边缘地带如今已扩散到北京的五环之外,只是又在新一轮的疏解非首都功能中被彻底拆除。当城市里的陌生人再次被迫撤离时,除了记录离别的悲情和个体的故事之外,长时段的田野调查更能解释这一现象背后的空间生产和社会结构的变迁。

相比于项飙对于浙江村生活史的详细记录,张鹂的研究更偏向于整体性的理论解释。借助于列斐伏尔和福柯的理论,这本书的关注点都有很强烈的目的性和现实关照,特别是当受访者将与官员建立联系类比于供奉神祇时,权利商品化下的庇护关系表现地淋漓尽致。最悲情的在大院拆除前夕的恐慌和猜测,对于普遍的生产者而言,那些上层的政治斡旋和利益交换都隐藏于幕后,等待他们的不过是在遍地狼藉当中离开北京的命运。

书籍历史的遗憾_历史书籍_书籍历史不忍细看

《北京:城与人》

赵园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2

从文学史的角度看待城市,研究的基本材料是文学作品。本书的主要探讨的对象为“京味小说”,典型的“京味小说”并非单单以北京作为故事背景,还取决于作者的态度和方式,以及作品是否融入了对于北京文化的理解和表达。体现在作品的风格上,这些小说会有非常浓厚的“乡土感”。作者将“北京”和“乡土”这两个概念联系在一起,其实从“精神故乡”的角度上阐释了北京的特质和吸引力,说明这座城市是读书人在情感上容易接纳的城市。

如果再从城市风貌的角度看,北京在某种意义上确实也适合“乡土”两个字,正如郁达夫所说的北平是属于“具城市之外形,而又富有乡村的景象之田园都市“。放在如今,城市的观感和日常生活的便利度上看,北京确实也有一丝“乡土气息”。吐槽北京的城市生活不便,已经成为了常态,甚至有一种戏谑的说法,是在北京待过之后,无论去哪座城市都会更有幸福感。

历史书籍_书籍历史不忍细看_书籍历史的遗憾

《城市季风 : 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

杨东平 / 新星出版社 / 2006

在京沪对比的话题中,相较于各类宽泛的讨论和戏谑式的金句,这本书从源头上梳理了海派的崛起以及与京派的对峙,并通过各类历史现象和数据剖析文化差异感的来源。

最让人唏嘘的莫过于新时期的“大上海”在文学气象、新闻出版、电影风格以及美术特点上节节败退,逐渐让位于作为文化中心的“新北京”。

作者从城市、文化、人三个维度解析两座城市,书中很多章节都可以成为专门的研究课题,像在“文人笔下的北平”一节中相较于赵园的《北京:城与人》只不过是简单的概述,而前半部分正是全书的重点。全面与深刻、感性认识与实证分析难以兼顾,却可以当做一个概要来理解。结尾处是一个接地气的回应,“经常有人问我喜欢北京还是上海。我发自内心的感受是:因为有这些人的存在,无城的北京才稍微可爱。”

城市书单 | 6本书,读懂北京的历史与现在

2019年4月,北京双井

上一篇: 安徽新闻网
下一篇: 《传说》等齐聚暑期档,国产奇幻片的春天来了?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