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如何评价“周杰伦”作为文化符号的社会学价值?

如何评价“周杰伦”作为文化符号的社会学价值?

如何评价“周杰伦”作为文化符号的社会学价值?以下均为引用资料周杰伦如今在华语歌坛的地位如日中天,不过他的走红程度以及作品的音乐性跟文学性,让他的影响力不局限於流行乐坛,而是成为一个跨界天王

以下均为引用资料

周杰伦如今在华语歌坛的地位如日中天,不过他的走红程度以及作品的音乐性跟文学性,让他的影响力不局限於流行乐坛,而是成为一个跨界天王,先不提他已经在电影的导演及演出有亮眼成绩,光是他的音乐作品,已经被古典音乐界编为交响乐曲,而他的歌曲跟背后带动的社会现象,更成为大学院校的研究课题。

■一句:有意思 练周杰伦

师大管乐队指挥叶树涵教授:「有没有人记得我们上一次的菊花台演到哪里?」

每周四晚上,师大管乐队为著即将到来的公演进行团练。这一天,音乐系的学生像雕花一样的反覆细琢,要把周杰伦的音乐雕出精准,雕出「屌」的感觉。叶树涵:「一起换和弦,两部、三部合声出来。」记者:「怎麼会选周杰伦?」叶树涵:「其实这个套谱全台湾所有的乐队都有了,全部的高中乐队都有。」说到流行的周杰伦,演奏古典的叶树涵说,周杰伦的音乐很有意思。叶树涵:「古典的底子是有的,曲子的结构很正确、很工整的,那合声的部份也很漂亮,有些很漂亮的东西在里面。」

对这群大学生而言,周杰伦比他们早了10年,是上个世代;但叶树涵的观察是,周杰伦的曲子里,元素很中国,有比他更早的30年代。叶树涵:「譬如说像菊花台,譬如说他是啦啦啦五声音阶,可以发现跟何日君再来啊,它的调性是很像的,它是很工整的,四小节四小节。」

就很像那个时代的音乐,周杰伦出道仅10年,但音乐普及全球华人地区;CNN去年选出他是亚洲25大重点人物之一,并以「非凡艺人」形容。

■周杰伦 论文的题目

而国内对他的研究,早在5年前就有「周杰伦现象」的论文发表,研究中指出,在盗版和非法下载的猖獗年代,周杰伦却销路稳定,特别是他具独立精神的异质创作路线,还甚至以罗大佑接班人来形容他,关注社会议题的地位。

学者说,除了「大明星」之外,他已经有著另一个位子。东吴大学社会系刘维公:「他确实有一种所谓的典范的转移,特别是在流行音乐上面,一种典范的转移,从过去流行音乐到现在流行音乐的发展,他其实有一些非常不一样的。」

中正大学传科所简妙如:「周杰伦他的音乐,其实在近10年来的台湾音乐,他一定是占有一席之地。」硕士论文研究「流行音乐中国风」,钟墉说,周杰伦就是指标。政大广电所研究生钟墉:「如果说中国风真的是一个潮流,在过去的10年内,的确引起了一阵热潮的话,那周杰伦会是那个开山始祖。」

方文山的2本书几乎翻烂,钟墉坦言类似研究的参考书目非常少,他认为周杰伦处理中国风,之所以获得认同,是因为不碰触认同。钟墉:「感伤旧情的就是那种感情的情歌,发如雪、青花瓷、菊花台这种情歌,那种经典再诠释的,例如说把西游记啦、三国啦,不同的东西,本草纲目啦,拿来重新把中药放进歌词里面,那包括还有练武术的、什麼龙拳啦、双截棍这些,那很多很多不同的这些主题,其实他都没有碰到认同这个东西。」

周杰伦10年台湾风云变

周杰伦出道的这10年,台湾历经政治经济的重大挑战,包括中国大陆崛起;中正大学传科所的简妙如观察,周杰伦用去历史化的拼贴,让新世代避开了认同困境,也不必跟随上一代的意识型态,相当高明。简妙如:「他其实不试图在歌词里面,讲一个真实的历史的故事,像我刚刚说,为什麼他的歌词里面会有一些中国的元素,可是却是当代、这代可以接受的中国,为什麼?因为他不需要去处理那种真实的历史,真实的两岸关系的那种矛盾或冲突。」

不仅仅去历史化的拼贴高明,简老师也对周杰伦自认是贪心艺术家的想法,有称许也有期许。简妙如:「他曾经出来讲音乐界的一个陋习就是买榜,然后虚报音乐的张数,那我觉得这部份他算是很有胆识。」

与社会对话的这一点,研究现代文学的洪淑苓教授说,这是周杰伦被认可的很大原因。台湾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洪淑苓教授:「那就是从自我可以扩散出去到社会,可以有这样的反应,那另外有一首梯田,是因为他觉得非常古老纯朴的环境被破坏了,所以他一定要出来说一些话,那就是一个自我跟社会对话,那这才是一个创作者他具有创作的能量的一个表现。」

称许之余,不免好奇。如果他们的歌词,进了台大中文系,老师怎麼看?洪淑苓:「如果台大中文系有这样的学生,很多科目会不及格,哈哈哈。」记者:「为什麼?」洪淑苓:「因为我们想看到你学到了什麼,但是显然你这些东西不是老师教给你的。」

几年前,学生交来的作业中,让洪教授看见了周杰伦,因为听不懂而特地查歌词之后,洪教授对周杰伦的作品,有著「不通,但有意思」的评价,像「发如雪」的歌词中,「凄美了离别」把形容词「凄美」当动词,在老师眼里,首先成了考试最好的挑错题;但同时也举诗人余光中的诗,「天空非常希腊」来加分,她说周杰伦很「现代诗」,而歌词意念,和宋词的活泼性与画面感相仿。洪淑苓:「像娘子这首词里面,他说『娘子你总是折一枝杨柳在溪口边等我』,这个不就是杨柳岸晓风残月,那种离别送别的情境吗?」洪教授觉得周杰伦的作品具有一贯性,把自我投射和观察放进歌词,与社会对话的部分,值得研究。洪淑苓:「吸收了这个古典文化的哪些东西,而且跟他自己的自我结合,然后又发挥出来一个新的样貌,那这就在研究上有价值,就是说我们要看古典文化怎麼样去进入一个普罗大众的心。」

这和研究「三零年代爵士音乐」的陈峙维,说法不谋而合。台大音乐所助理教授陈峙维:「如果说我要来研究周杰伦,当然他的音乐创作方法、他的歌曲的本身、旋律、他的手法,都值得去看,找些学术的,用方法来分析,甚至采谱、歌词文本分析,但是我还是一个很有趣的、想了解的就是,这麼多听他歌的人,受到影响的程度是什麼样子。」

东吴大学社会系刘维公:「因为这个图腾,确实你可以从周杰伦后面看到台湾的教育问题,台湾的那种家庭关系的问题,甚至一些社会文化的问题在他后面。」

有学者说,和周杰伦早期相比,批判性和社会对话的作品比例变少,洪老师说,期待周杰伦可以像马友友一样,跨国跨文化的推广华人音乐,就算要All

Pass不容易,但努力绝对赚得到加分题。洪淑苓:「考虑到他将来可能是个创意人才,好,过关。」记者:「真的会这样吗?」洪淑苓:「会,我们老师会有一点爱才的心理。」记者:「觉得是个才吗?」洪淑苓:「对,就是个怪,鬼才。」有人说,要喜欢周杰伦,门槛很高,因为他是本光看封面,不见得知道内容的书。

对于内地,我认为在2000-2005这段,他是以青少年流行文化代言人身份出现,他们是最初一批看着日本动漫、美国大片、日韩台剧、打着电动网游、玩着篮球看着NBA、不关心政治淡化历史的年轻人,周杰伦的歌曲影像文化与这些元素无比的兼容性。

推荐大家看一看这篇硕士论文,

当代青少年流行文化研究——以周杰伦现象为个案

,周杰伦的个性的投影在了80,准确是85-90这一批人身上

周杰伦为什么这样红?

年轻人的行为座标现象

本报记者李丽

即使长着三头六臂,他的成绩也是不可思议的。在那些资深的娱评家们早就断定“这个时代没有神”以后,这个相貌平平、少言寡语的年轻人不声不响地冲出来,向所有人宣告:“我来了!”这是一个奇迹,五年来乐坛发生的任何大事都无法与之相媲美。

卖疯了的“哼哼哈咦”

如果用周杰伦的一首歌来形容他的走红,那便是《龙卷风》。只是当1998年吴宗宪在他的综艺节目《超级新人王》里第一次见到这个怪怪的年轻人时,他还压根没发现这股“龙卷风”的苗头。之后吴宗宪凭着商人的直觉签下了这个他本人并无法欣赏的新人,然后把他遗忘在公司的小角落里两年,直到公司总经理杨竣荣发现了他。此人的头脑更为清醒,在听过《可爱女人》的样带后,他第一时间把周杰伦从灰扑扑的工作室里提溜到录音棚。3个月后,这个名为阿尔发的小公司真的“发”了。

在唱片业并不怎么景气的2000年,周杰伦的首张唱片《周杰伦》卖了20万张。之后他以每年一张的速度发碟,从2001年的《范特西》到2002年的《八度空间》,周杰伦的唱片销量持续增长,2003年的《叶惠美》一气卖出200万张。“哼哼哈咦”这样的歌词成了周杰伦音乐独一无二的商标,刚出道时有关他模仿陶喆等人的话题早已被人忘却,连庾澄庆这位台湾R&B的“鼻祖”要发张新专辑,也免不了要被“是不是抄袭了周杰伦”的问题困扰一番。

三年走上《时代周刊

2003年2月,周杰伦登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成为继张惠妹、滨崎步之后,第三位出现在该杂志封面的亚洲艺人。《时代周刊》派出一组采访人员,访问了周杰伦、他妈妈、他中学数学老师、吴宗宪,甚至他的篮球球友,最后有关他的内容占据了杂志的7页,篇幅比张惠妹和滨崎步都长。

《时代周刊》选择周杰伦是有道理的。在短短三年时间里,周杰伦便完成了从出道到成为巨星的历程———出道一年就在红馆开了个唱,从台湾,到内地、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所有最反映实力的音乐大奖他都拿遍了。但是,对亚洲乐坛的革命性颠覆并非《时代周刊》相中周杰伦的终极理由,对这一代亚洲年轻人的致命影响才是“周杰伦现象”的根本所在。

我行我素的“酷”

《简单爱》、《双截棍》、《半岛铁盒》、《最后的战役》,问问身边15到25岁的年轻人,这些歌谁不会哼两句?昨晚周杰伦在北京举行演唱会,低价票一早便被抢空,而购买者多是平日以对港台明星“不抬一下眼皮”为傲的北京大学生。有些家长甚至把买门票当成是鼓励孩子好好学习的奖励———在他们看来,这位不谈风花雪月、出身草根的新偶像显然是“有为青年”的代表。

然而,在年轻人的心目中,周杰伦所代表的显然并不如此简单。在年轻人看来,听懂周杰伦唱什么并不重要,那种我行我素“酷”的态度才是他们最为欣赏的东西。这一点当然也受到了广告商们的利用,从服装、手机到通讯,尽管周杰伦演广告的天赋跟唱歌比显然差一截,但只要是他露面的产品就注定好卖。“跟周杰伦一样”,这样的错觉让很多年轻人沾沾自喜。

解读

周杰伦的符号意义

本报记者李丽

如果周杰伦的意义只是个“不小心火了”的明星,那他的存在显然并不值得我们花费如此多的关注。问题在于,他并不仅仅是一个娱乐明星。解读他的符号意义,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个词———颠覆。

被颠覆的传统

如果乐坛没有周杰伦,我们将继续忍受“天王”、“天后”们的庸常,也将继续相信,“乐坛从此无人独领风骚”。但最终周杰伦跳出来了,他以轻松的姿态击倒了对手。他用的是什么武器?

早在周杰伦之前,庾澄庆和杜德伟便进行了R&B与华语歌曲结合的尝试,而陶的出现则让这一乐种更快地深入人心。但他们都没有成为周杰伦。因此,周杰伦没有淹没在华语流行歌曲的大军中并非是因为R&B,而是源于一个很多人“不齿”的原因———他那让人无法听懂的唱法。“周杰伦的歌词让人听不清楚。”这是很多不欣赏周杰伦音乐的人的抱怨。但正是这一“牺牲”,换来了汉语发音与R&B乐法的真正融合。对此周杰伦作过深思熟虑:“如果把歌词唱得太清楚,那我的歌就成了‘数来宝’。”忽略歌词的准确发音,而把人声当成一种“乐器”———正是这种独一无二的演唱方法,让周杰伦在黑人音乐早已深入人心的华语乐坛趁势而出,成为领袖。

然而方文山歌词的功劳并不能就此一笔抹杀。周杰伦的歌曲中充斥着种种互不相干却又有着莫名感染力的名词,这些天马行空的信息赋予了周杰伦歌曲更多的魅力。很多年轻人都说:“周杰伦的歌词让人感觉很‘酷’。”“酷”是一个很玄的词,它并不代表什么具象的涵义,或者说,它的意义正在于含糊不明。周杰伦的歌词听来只是一个个既模糊又时髦的画面碎片,而这样的感受在惯于消化动漫思维的年轻人看来并不陌生。

符号的价值

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周杰伦可能以为答案是前者,因为他说过:“年轻人喜欢我是因为喜欢我的音乐。”但事实却是,这个时代需要周杰伦,而他正好出现了。

这便解释了为什么像周杰伦这样出色的音乐人,他的演唱会还要搞“五花大绑”、“空中飞人”,他的MTV要有电脑特技、高成本外景。这些花样作为唱作人的周杰伦并不需要,需要它们的是作为文化商品存在的周杰伦。周杰伦的“酷”被传达出来,已经变成了种种具有商业特征的理念———听别具一格的音乐、进行别具一格的消费。年轻人对“做我喜欢的”这一理念的崇尚,让周杰伦这一商品成功地循环于娱乐业与商业的生产带———你越是喜欢他,他越是讨你喜欢。

如果说罗大佑代表了上一代人对社会的理想与责任感,那么周杰伦代表的便是这一代人跟社会“井水不犯河水”的自我精神。罗大佑的时代已经过去,而周杰伦的时代才刚开始。

对话

无遮无掩周杰伦

本报记者李丽

幸——19岁遇上吴宗宪

问:你是怎么出道的?

周杰伦(以下简称“周”):高中快毕业的时候,参加了吴宗宪主持的一个比赛。之后以创作人身份签了吴宗宪的公司,那年差不多19岁。

问:第一张专辑是怎么问世的?

周:第一张专辑都是我以前写给别的歌手而他们没有用的一些歌。我对自己的音乐有信心,就把它们拿出来唱。

问:谁对你的音乐影响最大?

周:台湾最早做R&B的两位前辈——庾澄庆和杜德伟。

怪——稀奇古怪是爱好

问:怎么想到把歌曲和武术结合起来的?

周:因为以前没有人做过,我觉得与众不同———不管将来有没有人做这样的事情,先做先赢。带领中国风,这是我觉得蛮得意的事情。

问:怎么会有灵感,写那么多稀奇古怪的歌?

周:稀奇古怪是我的爱好。我喜欢到一些很少人去的地方东跑西跑,刺激自己写歌的想法。

问:很多人反映你的歌很好听,但有点怪,也很难唱。

周:有时候我也觉得我的歌很难唱,因为歌词很多,又要唱得很快,所以不练是不行的,我自己唱之前也要练习很多遍。

酷——从来不为谁改变

问:有传闻说你因为咬字不清而没能上春节联欢晚会,是这样吗?

周:是有这么回事。但是我觉得这就是我的味道,而歌迷喜欢的也是我的这种味道。我并不想因为任何东西而改变,包括春节联欢晚会在内。

问:怎么评价你自己的音乐?

周:我从来没去过美国,英文水平也不是很高。所以我的音乐和跟其他人不同,它比较有趣,没那么多情情爱爱,有一点怪。我做我自己喜欢的音乐。

问:新专辑会改变曲风吗?

周:我的风格会坚持不变。

直——不要逼我说瞎话

问:看过的演唱会里印象最深的是哪台?

周:我从来没有看过现场的演唱会——一直就没有花那个钱的欲望。

问:对别的歌手对你作品的诠释满意吗?

周: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唱R&B的,很多歌我听了都会起鸡皮疙瘩。王力宏、许茹芸还不错,至于宪哥——他永远都是那种唱法,你也知道,我就不用多说了。

问:你说话很直,公司会不会反对?

周:没办法,个性比较直吧!公司也只能把它当作我的个人特色——他们总不能逼我装样,让我说瞎话吧!

狂——要当就当罗大佑

问:你的新专辑是新歌还是新歌加精选?

周:全部都是新歌,我不太喜欢精选辑。

问:现在大家都说你的歌很好,你会不会因此迷失?

周:会呀!但反过来说,他们的支持会让我更有自信,在音乐方面更“臭屁”。

问:你曾经说过要把自己定位成罗大佑这样的歌手?

周:对!现在谁的歌能流传超过三年?很少,但罗大佑可以。做歌手就是要成为历史,成为一个时代的“代言人物”,让大家在想到这个时代的时候就想起他。我的目标就是像罗大佑那样,成为一个时代的“音乐教父”。

看法

创新获得肯定

本报记者易芝娜

许健强(音乐人,代表作《星星是我看你的眼睛》等):我对周杰伦印象很好,他带来了一种新元素,但他的歌我却一首也记不住。他走红除了音乐元素的另类,还因为一个歌星的整体形象,他形象不是漂亮,憨憨的,一脸正气、诚实的样子,而且很有活力。他的歌曲很西洋化,旋律飘忽,较另类。年轻人都爱接受新概念的东西。

方奕(音乐人,代表作《花梦》等):周杰伦的音乐之所以吸引人,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歌曲旋律,主要还是音乐编配。他的歌歌词都很普通,唱的就更不说了———吐词不清,但他的节奏与音乐编配相当有创意、有设想,准确地说是R&B的另一种衍变,而且它集中了很多元素,比容易让人接受。

冰洁(音乐人,代表作《回家过年》等):我听过周杰伦那首《东风破》,非常好,也让我重新认识周杰伦。现在R&B很多,也都做得很前卫,但我认为好并不是因为它是R&B,而是因为这首歌的词相当有文学及古典味道,是真正的好词,而曲子也配合得十分协调,非常适合流传。

浮克(音乐人,代表作《快乐老家》等):我很喜欢周杰伦唱的R&B,他很有才气,词与曲的配合做得非常好,词的文学功底很深厚,能打动人。其实R&B本是黑人音乐,国内歌手都很难唱得好,因为它需要技术。中国歌迷接受这种唱法,除了时尚就是大众心理,所有流行的东西都有时间性,就算是王菲的嗓音听久了,如果还不改变也会让人觉得厌。

陈珞(制作人,曾监制过杨钰莹等歌手的唱片):从制作的角度来说,我赞成周杰伦这样不同风格的音乐创作,对乐坛是一种繁荣。他的音乐注重面很广,有他这一类新歌的不断出现,才不会让乐坛去大量翻唱旧歌。但我曾问过很多年轻人听不听得懂周杰伦唱什么?他们都说要拿着词对着音乐听才行,但如果不是那样就不是周杰伦了,摸不透抓不着才是特色。他还有其它音乐才华,希望他能再往前迈开一步,不能老是唱这种东西。

廖百威(歌手,代表作《白云深处》等):这种类型的作品年轻人都喜欢,因为它已成为一种潮流一种时尚。周杰伦的歌我个人比较喜欢慢一点的某几首作品,因为亚洲人还是比较喜欢有旋律的音乐。我不敢恭维他唱现场,因为走音(笑),我也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他唱得这样含糊不清,却仍受到年轻人的追捧?我觉得这样的东西成为“潮流”毕竟不是正确的。

上一篇: 第十五届中国诚信企业家大会4月底在京召开(图)
下一篇: 现在35岁以下年轻人,有社会责任意识的有多大比例?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