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在关外时的《满文老档》曾记载过一段话:
天命六年,也就是1621年,7月初4日,清太祖努尔哈赤曾谕诸贝勒曰:"诸贝勒之包衣小子,于幼时阉割后送入贝勒院内,其送子父母,将享富贵也!倘不从我命,因不阉小子,而致诸“贝勒院”内妇女与他人私通,岂不杀其男子耶?"这条史料被看作是清入关前,已存在太监使用的最早,且最有力的证据。
根据一些史料,还可以确定清入关前太监的民族成分中,有一部分是满族人。从提到的太监名字,如纠等亦、尼满等,都是妥妥的满族名字,而另一部分,则明显是来自于,明朝宫廷的汉人。
后金天聪九年,也就是1635年12月,后金梅勒章京,汉官张存仁奏言:今尼堪(也就是汉,泛指明朝)所有城邑,都有文官、太监等镇守,知道我朝不用文官,文官死守,知道我朝不用太监,太监死守。臣的想法是,请我汗,任用归降文官,并且暂时给太监一空名。听到这消息时,尼堪的文官、太监,畏惧我兵锋,必然心生动摇,前来归降。
这些记载都可见,清入关前确有太监存在,高层还在商议接纳明朝太监的战略。当时,不仅在后金宫廷中,诸王贝勒和一些高级将领家中,也有太监使用的零星记载。
到了皇太极时期,太监的来源除了包衣,即努尔哈赤时期,遗留下来的受过宫刑的阉人,也有部分,从明朝俘虏过来的太监,八旗军对明朝的征伐中,围困北京,同时攻克济南德州等地,俘获了明朝的藩王,自然也俘获过很多太监。
1644年,顺治元年,清兵入关后,定鼎燕京,直接,接收了大量前明的内廷太监,但清宫太监的定位,已经回归了服务内廷帝后生活的本质,不再像明末皇城中太监动辄数万人。到了康熙时期,清宫中还有一部分前明的老太监存在,一次,康熙皇帝询问一位前明的老太监说道,你觉得,前明和国朝,宫廷中,哪个更好呢?老太监直言不讳的答到,当然是国朝更好,底层太监和前明宫中相比,至少吃饱穿暖,不至于饿死…,足可见明末底层太监的凄惨。#谈谈古代宫廷史# #谜一样的清朝# #浅说历史那些事# #历史的点滴# #清朝的一天# #清朝# #努尔哈赤# #皇太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