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虽然是一个话本小说创作异常活跃的时期,但明清话本小说由于存在散佚、托名等情况,再加上小说家相关生平资料的缺乏,对于部分作品而言,欲确定其准确的成书时间存在一定的困难,但通过小说文本内容及各种信息的对接,对于绝大多数的小说作品亦可断定其大概的成书时段归属。
如对于明末作品的认定而言,“三言““二拍”的编创者冯氏和凌氏的生平资料相对较多,可以肯定这两部小说集成书于晚明无疑。
《西湖二集》有明刊原本,作者周清源,系浙江杭州人,其生卒年虽无考,但书中突出反映了明末的社会状况,并且书中称明朝初年为"国初",亦可知其为明末作品无疑。《型世言》有崇祯原刻本,作者陆云龙,其兄为明末书坊主陆人龙,《型世言》由陆人龙评点和刊行,因此相对容易判定其为明末作品。
对于创作时代不清的小说集亦可通过与其内容、序言等相关的推论而确定其大致的时段归属。如同样题罗浮散客鉴定的《天凑巧》和《贪欣误》,石麟先生都据其内容涉及的信息推断出了大致的成书时间,颇为合理。
对于清初作品的认定,有些亦是明确的。如《连城璧》《十二楼》确定为清初李渔所作。另如《醒梦骈言》,其两种刊本的刊刻年代均在清初,而内容是对《聊斋志异》十二篇的白话演述,即其成书在清初无疑。
有些成书时间不明确的亦可进行大致推断。
明末清初话本小说质量与数量的双向提升
明末清初是一个话本小说创作的繁盛期,明末短短的二十多年间,出现的小说数量却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等各种类型的小说都有了长足发展,话本小说创作也迎来了自己的鼎盛时期。
究其原因,首先是自明代中叶以来启蒙思潮的兴起和市民文学发展的带动。
与商业发展同步而来的启蒙思潮动摇了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尤其是王学左派更是打出了要求人性解放的鲜明旗帜,抒写真情,关注生活开始成为文学创作的新思路,同时日渐壮大的市民阶层也为通俗小说提供了巨大的消费市场,这对明末的通俗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次,小说创作理论也日渐成熟。李贽、冯梦龙等人倡真情,重视小说戏曲创作,对小说进行评点,充分肯定小说的社会地位,如称《水浒传》《西厢记》等为“古今至文”,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小说创作的兴起,
尤其是随着“三言""二拍"的出现,更是为话本小说的创作提供了范本,由此开启了作品井喷,话本小说创作繁盛一时的局面,这种创作热的余温直到清中叶才逐渐退去。
另外,出版及刻印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也为始于晚明的小说流通提供了便利条件,广大的市场需求进一步刺激了通俗小说创作的兴起,话本小说创作也正是在这样的一种时局中获得了长足发展。
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话本小说创作主要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是市民性。
话本小说主要以市井生活为表现对象,呈现出了城市广阔的世俗生活画卷。
二是对人性解放思潮的继续高扬。
虽然有些小说过分偏重于情欲的合理化而影响了其艺术性,但总体上表现为对时代主情思潮的回应。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