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国时期有“史学四大家”,分别是钱穆、吕思勉、陈寅恪、陈垣,这四个人后来都被推崇为国学大师,无论是在哲学还是在历史的研究上,都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中钱穆先生更是被称为一代宗师,但是在晚年的时候,钱穆先生也有许多不快的事情,让人感到颇为难过。
钱穆(1895.7.30 — 1990.8.30)是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著名思想家、历史学家,毕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专著多达80多部。本文节选自他的《人生十问》。
钱穆先生写道,“无论如何,我们的心,总该有个安放处。”而那并不容易,自寻苦恼是人间常态。科技日新月异、层出不穷之际,心的问题是否有新的困境,或新的出路?钱穆先生的文章在今天仍然是难得的启示。钱穆先生幼年时候家贫,并且体弱多病,但父亲却对钱穆兄弟有很多的要求,并希望他们能够完成自己的志愿,读书入仕,钱穆7岁就入私塾读书,12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但母亲却并未让她们辍学,而是继续含辛茹苦的供他们读书,也正是因为如此,钱穆先生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功底,16岁的时候,钱穆就已经登上讲台教学。
在历任各个师范、中学任教,1928年打击接踵而来,妻子邹氏因难产身亡,而孩子也没有能够保住,而钱穆的大哥这一年也跟着去世,这对于钱穆先生来说,几乎算是一次致命的打击,虽然和邹氏的婚姻是家庭包办,但多年的生活早已经有了深厚的情感,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钱穆只得将哀思寄托在学术研究中。
终于凭借《刘向歆父子年谱》,钱穆的才华被世人所公认,后来特聘他前往燕京大学当国文讲师,由于本身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加上孜孜不倦的追求,钱穆的学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在钱穆先生的一生中,所出版的学术论著一共有80多本。在新中国建立之前,钱穆先生受到友人邀请,前往香港,担任香港文商学院院长。
六十年代以后,钱穆先生又受到邀请赴美讲学,回国以后在台湾定居,但即便如此,在钱穆先生心中,最重要的始终是这样一份家国情怀,而这样一份情怀,在一个国学大师的身上,更加显得十分珍贵,钱穆先生有三子一女,后来都定居在大陆生活,直到80年代以后,才有机会和这些分别日久的孩子们见了一面。
1986年钱穆先生在素书楼做最后一次讲学,讲学中最后说了一句话,让在场的人无不动容,他说的是:“你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但在90年代以后,由于素书楼风波,钱穆先生被迫离开这个居住了几十年的地方,这也是钱穆先生晚年最为烦心的一件事,以至于日渐消瘦,1990年钱穆先生在杭州寓所去世,享年95岁。
钱穆的一生,充分验证了古人的这句名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他出身寒微,无权无势,完全靠着个人的聪颖,刻苦自修,由一个乡村教师而讲学北大、清华,并终成一代宗师,被誉为国学大师,为世人所广泛认可。他生逢乱世,一生流离辗转,四海漂泊流徙动荡,十年索居,后半生又远离故土孤悬海外,直至葬身孤岛,一生命运之惨,坎坷艰难实在莫以言说。
人生种种逆境、苦境几乎都让他遇到了,然而他从未消沉更不会自甘沉沦,总是磨砺自强,以古圣先贤为榜样,沉潜深忍,始终自强不息。由此观之,他实在是现代学林一大异人,最后一个国学大师。
身处乱世,不问政治独善其身是不可能的。一生只教书著书的钱穆,尽管从未当过官,但还是无可避免的被卷入了政治的漩涡。一生以复兴国学为己任,终其一生为故国招魂的钱穆,既不见喜于如朝阳初升磅礴欲出的中国共产党,也被国民党阵营的当权者所打压排挤,可谓天海茫茫一身孤零,神州虽大竟无立足之地的凄凉之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