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3月23日,毛主席带领中央机关离开河北平山县西柏坡,迁往两个月前刚刚和平解放的北平城。
均田免赋(均田免赋是哪次农民起义)
毛主席把此次北平之行称为“进京赶考”。
周恩来副主席说:“这次考试,我们应当考出一个好成绩,不要退回来!”
毛泽东主席则说:“要是被退回来,我们也就失败了。我们绝不做李自成!”
这是毛泽东主席又一次说“不做李自成”,在前后一个月时间里,这样的话毛主席至少说过十几遍。
毛主席检阅部队
毛主席为何如此频繁地说“不做李自成”这句话,其背后必有缘由。
我们如果了解一下“李自成”,再结合1949年年初的大环境,以及了解当时已经在党内、军内暴露的一些问题,或许能够揣摩得出毛主席说这句话的用意。
事实上,早在抗战胜利前夕,毛主席就有了这样的意识。
1944年3月19日,郭沫若先生在《新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不同寻常的文章-《甲申三百年祭》。
当时,抗日战争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也正好是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300周年之际。
让毛泽东主席十分感兴趣的是,郭沫若先生不仅总结了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的成功经验,更着重剖析了李自成功败垂成的教训和成因。
要知道,从李自成进京到彻底败北,李自成在北京城只呆了不过42天。
那么,李自成失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在我看来,导致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昙花一现的主要原因无非有以下几个。
第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李自成靠赢得民心得了江山,却因失去民心而失了天下。
“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这是老百姓拥护和支持李自成起义军的主要原因之一。
闯王李自成
凭借这个许诺,在带领农民起义军打进北京城之前,李自成可谓“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一路顺风顺水。
可是,这一切在李自成进入北京城之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刚刚进城时,李自成曾经下令:“敢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
因此,北京城内的秩序尚好,店铺营业如常。
但是,没过几天,农民军就开始拷掠明官,四处抄家,开始了所谓的“追赃助饷”行动。
为了“追脏”,“大顺政权”不惜动用暴力手段,对原来的明朝官员威逼、囚禁、严刑拷打,搞得人心惶惶、人人自危。
李自成手下那些士卒也开始疯狂掠抢民财,闹得满城恐慌,民怨沸腾。
于是,包括普通老百姓、士绅等各阶层人士的自身利益受到了伤害,“大顺政权”让他们失望了,甚至绝望了。
如此一来,原本的支持者没有了继续支持李自成的动机,原本的旁观者和“中立派”则站到了“大顺政权”的对立面。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因为“均田免赋”,李自成赢得了民心,得到了大多数人民的拥戴;
因为失去民心,李自成最终被人民摒弃。
老百姓心里自有一杆秤,一个不把人民放在心里的政权是没有根基的,是得不到人民拥护和支持的。
第二,李自成一旦?坐了江山,就?没有?了“从谏如流”的气度。
有人认为,李自成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错杀了自己的智囊李岩。
李岩曾经向李自成建言,劝李自成“尊贤礼士,除暴恤民”、“假行仁义,禁兵淫杀,收人心以图大事”。
这个李岩很懂得造舆论、搞宣传,许多民间广为流言的歌谣都出自李岩之手。
比如:
“闯王仁义之师,不杀不掠”;
“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家都欢乐”。
正是采纳了李岩的建言,无数老百姓才选择追随李自成。
可以这么说,在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的过程中,李岩是多有建树、立了大功的。
不幸的是,进入北京之后,李自成不再“纳人善言”、“凡事皆众共谋之”,他开始听不进李岩的进谏了。
当起义军将领军级涣散,牛金星、刘宗敏等开国功臣昏昏然陶醉于胜利的鼓乐声中之时,李岩就曾向李自成进谏,希望引起李自成的警觉和重视。
李岩还向李自成建议:务必关注吴三桂的动向,及早招抚吴三桂父子,类似的谏言可谓富有远见。
但是,李自成却不那么高兴了,一句“知道了”就打发了忧心忡忡的李岩。
不仅如此,因为李岩总是“唱反调”,又因屡次倡导“整肃军纪”而得罪了许多人,李自成最终听信谗言,杀害了李岩。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领导者倘若听不进谏言、又缺乏自省意识和能力,他是不可能行稳致远的。
第三,军事上的失误。
李自成虽然进了北京城,却在之后的日子里接连犯了军事上的错误。
比如,满清的军事威胁没有引起他足够的重视;
没有处理好吴三桂父子的问题;
过早放弃了西安城,导致兵马钱粮空虚;
错误地放弃了农民军最后的根据地襄阳、荆州,导致失去根基、自乱阵脚。
最后,“大顺政权”的老营被攻破,李自成的手下大将刘宗敏、宋献策等人相继被俘,李自成败走九宫山,意外死亡。
第四,因骄傲而腐败,因腐败而亡国。
李自成凭借着浩浩荡荡的起义军,他虽然一举推翻了明朝,却受限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因此,他和他的农民起义军目光短浅、傲慢轻敌,得势时骄奢淫逸,战败时一蹶不振。
毛主席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发表讲话
对此,毛泽东主席说过一席发人深省的话:
“因骄傲而腐败,因腐败而亡国。一个流血流汗打出来的政权,居然没几天就糟蹋殆尽。”
“真可谓‘打江山十几?年,坐江山几十?天’。这个悲惨的结局令人胆寒,这种错误谁犯得起?”
1944年4月至5月间,毛泽东主席在向全党推荐《甲申三百年祭》时说:
“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对于这几次骄傲,几次错误,全党同志都要引为鉴戒。”
“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当时,抗日战争还没有取得胜利,中国的未来尚不明朗。
或者说,中国共产党当时还不具备夺取江山的实力。
但是,毛泽东主席却已经在筹划未来的事情了。
这正说明了毛泽东同志的远见卓识和超越常人的胆识。
1948年3月,毛泽东曾对中国未来的局势作出判断:从1946年算起,我们或许还需要花上5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够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然而,时局发展之迅猛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到1949年3月中共召开?七届二中全会的时候,中国革命已经到了“传檄而定”的关头。
就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人民解放军先后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完全胜利。
至此,国民党赖以苟延残喘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被摧毁;
中共中央关于召集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号召得到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响应和支持;
这个时候,蒋介石反革命集团已经是四面楚歌,在经济方面也到了入不敷出、岌岌可危的境地。
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即将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西柏坡因此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领袖们
就在这个时候,毛泽东主席又一次阅读了这篇文章,再次说出“我们不做李自成”这样的话。
这是毛主席再次阅读《甲申三百年祭》的读后感,也是他对全党、全军发出的警示和呼吁。
毛主席告诉他的战友们,进入北平城,“这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也面临新的考验。”
面对这次转折,毛泽东主席的心情是兴奋的,同时,他的头脑也异常冷静。
毛泽东主席清醒地意识到,中国革命胜利形势一片大好,但是还有大量不利和困难的因素。
首先,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面对的是国民党留下来的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人民政权还要面对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面对反革命分子的暗中破坏。
毛主席说,“我们熟悉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习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
中国共产党进了城,建立了政权,新生的政权会不会腐化,能不能经受执政考验,有没有能力巩固国家政权?
这些都是毛泽东主席担忧的问题。
事实上,毛泽东主席的担忧不是空穴来风。
解放战争后期,人民解放军陆续接管了若干个大、中城市。
毛泽东主席得到报告,在这些城市的接管工作?中,事实上?已经出现了一些令人忧心的混乱现象。
例如,一些机关团体和部队进城后争相占领公共房屋,包括争夺家具等物品。
有一些干部居然把公?用?房屋当成自己的“公馆”,还有人随意糟蹋毁坏物产,甚至把自己看上的东西搬回农村的家里。
有的干部(战士)不再愿意走路、骑马,出门要坐汽车,而且频繁更换更新、更高级的汽车。
有的干部(战士)嫌穿布鞋“土”,想方设法搞来皮鞋穿上。
甚至还有少数干部为了迎娶?年轻貌美的女学生,竟然要“休”掉农村老家的妻子。
正如毛泽东所说:“因为胜利,党内滋生了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
毛泽东主席在会议上对党和军队的高级干部说:
“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
“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
开国大典
“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
“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
“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
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夜,毛泽东主席思考最多的问题是:
中国共产党如何经受住从革命到建设、从夺取政权到执掌政权这样一个全新的考验?
中国共产党如何才能永不变色、新生的人民政权如何才能长治久安?
这就是毛泽东主席操心和忧虑的事情。
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主席明确地指出:
“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中国的革命很伟大,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毛主席这是在告诉大家,取得政权固然不容易,但是,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政权更不容易。
正是在这样的思虑下,毛泽东主席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两个务必”是毛泽东主席对新生的政权提出的要求,也是毛泽东在洞察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党的宗旨的深刻认识。
这里要说一下毛泽东主席“进京赶考”之前倡导的“六条禁令”:
禁止给党的领导者祝寿;
不送礼;
少敬酒;
少拍掌;
禁止用领导人的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业的名字;
不要把中国同志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并列。
开国大典
后人把它视为毛泽东主席在“进京赶考”前给党和军队高级干部定下的规矩。
七届二中全会后的第十天,带着新立的规矩,中共中央踏上了“进京赶考”之路。
而“不做李自成”这句话则成为毛主席的座右铭,时刻提醒着他和他的同志们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为建设一个崭新的国家而努力奋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