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史籍丰富。中国古代史学发达,很早就设置了健全的史官。
早在夏代就设置了史官。商代甲骨文中“史”、“尹”、“作册”等字就是史官的职称。这些职称到西周初年仍在使用。史原指古代记事的官吏,即史官。在殷周的国家机构中,凡是执掌记录时事,起草公文,保管文书的官吏都称为史官。
从夏代起,在夏商周的奴隶制国家机构中,便开始设置史官。他们当时所记载的时事和掌管的文书,就成了极其贵的历史资料。这种资料经过一定时期的积累,就可以加工整理,编纂称为史书。这样就产生了我国初期即先秦时期的史籍。
先秦时期的史籍存留到现在的只有《尚书》、《逸周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竹书纪年》、《世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十余,但没有流传下来,为各方面的学者所引用的史籍却很多。
一、《尚书》介绍
《尚书》是现存最古老的史书。相传《尚书》在孔子删定以前有三千多篇。孔子周游列国后,删定《尚书》为百篇,以教三千弟子。《尚书》自西汉初年分为今文、古文两个版本。今文传自伏生。由于伏生所传《尚书》是用当时同行文字即隶书写成,所以叫《今文尚书》。据《汉书 · 艺文志》记载:“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今古文《尚书》在西晋都散失。
严格地说,《尚书》不是一部成熟的历史著作,只是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是中国史籍的雏形。它记事上起于尧,下讫秦穆公,基本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故其史料价值很高。特别是在体例和编纂方法上对后世影响深远。《尚书》实际上是二十八篇,每篇一个标题,在一个标题之下,记一个完整的人或事,它是纪事本末体的萌芽。《尚书》虽然是古代历史文献汇编,但它是孔子编定的。全书是按朝代编排的,先《虞夏书》,然后是《商书》、《周书》。在每一个朝代,按照帝王顺序排列的先后,使人读后能大致了解一个王朝的兴衰历史过程。特别是《禹贡》一篇,总结了秦统一以前的地理知识,记载了九州的地理情况,给中国人民一个中国从来就是统一的,疆域从来就是广大的概念,意义极为重大。它是中国最早的一篇地理志,又为后世书志体开创先例。
二、《逸周书》介绍
《逸周书》原名《周书》、《周史记》,与《尚书》相类,也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史书。内容包括西周、春秋时代约六百年的事迹,上自周文王、周武王,下讫周灵王。因为《逸周书》所记录内容系周朝史事,而这些史事又是《尚书 · 周书》所没有的,所以叫《逸周书》。刘向认为《逸周书》是孔子删《尚书》时摒弃的,但这并不影响《逸周书》的史料价值。孔子摒弃《逸周书》是因为它与孔子的政治观点不合。《逸周书》是研究西周社会的重要史料。
三、《春秋》介绍
我国春秋时代各诸侯国都有国史,一般都叫做《春秋》,是编年体。现在我们常说的是孔子根据《鲁春秋》修改的《春秋》一书。这本书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讫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春秋》记事的内容是以鲁国为主,并涉及其他一百多个国家的事迹。因此,它不是单纯的鲁国史,而是具有春秋时代列国史的意义。《春秋》记载最多的是政治活动,以及各国之间的征战比重最大。
《春秋》对我国的史学影响很大。以纪传体正史而论,也是受《春秋》编年体的启发,改造而成。如纪传体的本纪,按时间顺序记载帝王统治时期所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其实就是编年体。《春秋》对我国史学体例的发展有重要贡献。《春秋》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孔子作《春秋》,整齐官府旧典,传布于民间,功在百世。《春秋》的史料价值很高。但是也有缺点,就是记事太简单。每条文字一般是十字左右,最少的仅仅有一个字,最多的也只有四十七个字。《春秋》记事只有标题,而无具体内容,只有结论,而无事实经过。因此只读《春秋》,而不读其他解释《春秋》的书传,就很不容易理解经文的意义。孔子作《春秋》的目的是要借记事以明义,垂言以立教。故《春秋》侧重书法,不能坚持直书,有很多曲笔和回护的地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