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三衢记忆 | 一株古茶树的三个惊世传奇

三衢记忆 | 一株古茶树的三个惊世传奇

三衢记忆 | 一株古茶树的三个惊世传奇余细考仙霞山茶之前世今生,解得茶树物语,得传奇三篇。

历史朱厚照_朱厚照野史_明史朱厚照

浙闽边界,有山曰仙霞。有仙霞雄关据险扼守,锁钥东南。

穿古关门洞,沿石阶而上,于百步之外,略见一平台,以石砌围筑而成,宽约十步,长约二十步。此乃古天乙寺之遗迹也。

余登至此处,但见遗址已乔木高耸,杂草丛生,荆棘横陈,一派原始荒野之景。而于砌石之缝隙处,竟见三株茶树,枝桠无序,老叶肥厚,新芽寥寥,一派老朽之态。深究之,此茶乃“鸠坑群体种”也。属本土茶树。

朱厚照野史_明史朱厚照_历史朱厚照

仙霞古道上的古茶树。江勇摄

茶缘何长于石缝之中?此茶或为千年古茶树?余闻曰仙霞岭上,古时曾有“御茶园”,此茶树或为古御茶园之遗种乎?

余揣思:仙霞岭上古时或曾有古茶园,后修庙筑路,或取土于茶园回填,偶遗茶籽于石缝之中,遇春雨催芽,乃有茶树发生,历经千年枯荣,延续生长至今。此揣思或有理否?

余曾求教于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茶学系主任屠女士。屠乃当今茶学界名士、权威级人物也。谓余曰:“此为古茶树无疑,树龄当有几百年之上。”

于是乎,余通宵达旦,废寝忘食,查究正野史书,欲解此古茶树之前世今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忽一日,竟解古茶树之物语,谓余曰:“仙霞之茶,历时千年,曾结缘于苏轼、史浩、朱厚照三名士也。”

余喜记之,竟成三章传奇。

传奇之一:同朝共事成挚友 两赠茗茶留诗书

话说宋时,有一大才子,名曰苏轼,即苏东坡也。轼为四川眉山人氏,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进士及第。历任朝庭重臣,又曾被贬潦倒,一生坎坷。轼长于诗文,又喜豪饮,更善品茗。

宋时为官,偶或亦有白加黑、五加二之说,公务忙碌,漏夜加班之时,轼喜品茗提神:“簿书鞭扑昼填委,煮茗烧栗宜宵征。”

轼喜赋诗填词。闲遐之时,构思诗稿,亦喜品茗几盅:“皓色生瓯面,堪称雪见羞;东坡调诗腹,今夜睡应休。”

日常起居,睡前梦醒之时,饮茶一杯,亦轼所好也:“沐罢巾冠快晚凉,睡余齿颊带茶香。”“春浓睡足午窗明,想见新茶如泼乳。”

明史朱厚照_历史朱厚照_朱厚照野史

仙霞山脉上的美丽茶园。扬庆卫摄

毛渐,字正仲,浙江江山人也。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金榜题名,高中进士。渐善治水,任湖南宁乡、安化两县知县时,沅江及五支流,常年水患,民不聊生。渐施策治水,五溪共治,筑堤坝御洪水,疏溪渠浚涝灾,彻治沅江水患。又贷牛以耕,教化农事,自此宁乡、安化两地,民众丰衣足食,复无饥荒。获朝庭嘉赏。后任江东、两浙转运副使,适遇浙部水溢。诏赐缗钱二百万振之。渐言:“数洲被害即捐二百万,傥仍岁如之,将何以继?”乃案钱氏有国时故事,起长安堰至盐官,彻清水浦入于海;开无锡莲蓉河,武进庙堂港;引常熟疏泾、梅里入大江;又开昆山七耳、茜泾、下张诸浦;于东北道吴江,开大盈、顾汇、柘湖、下金山小官浦以入海。自是水不为患。

渐年长轼一岁,轼进士及第先于渐十载。两人同朝为官,互为敬仰,亲若兄弟。渐幕轼才学渊博,豪气奋发,轼赞渐治水有方,谋事唯实。

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轼上书议论新法弊病,宰相王安石闻之而怒,轼被贬出京,任杭州通判。时渐正任职于宁乡知县,闻讯而忧,欲加抚慰,然却路途遥远。遂修书一封,并附寄上两斤鲜茶,以物示情。

渐赠新茶乃“仙霞绿茗”也,此茶长于仙霞山上,享四季雾烟之甘霖,聚山峦昼夜之精华,香气浓郁,味醇而甘。渐附赠词一首:“古道老,石径倚山钭,拾步气吁岭上看,半山翠竹伴山花,纤女觅新芽。日幕后,翁妪揉新茶,赠与故人三两春,眷念淡淡甜而甘,绿茗恋仙霞。”

轼为渐之浓情而动容,乃写道:“寄示奇茗,极精而丰,南来未始得也。亦时复有山僧逸民,可与共赏,此外但缄而藏之耳。”

此渐赠茶故事之一也。

朱厚照野史_明史朱厚照_历史朱厚照

仙霞山脉上的美丽茶园。扬庆卫摄

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轼任杭州知州。同年渐任两浙转运副使。两人同在杭州为官,交流更为方便。某日,政余闲暇之时,渐邀轼等名流高仕共宴,畅叙友情。此事有毛渐诗为证:“政成暇日开宴席,选胜共诣金仙宫。幽亭虚敝竹森耸,低徊映日清阴重......饮余寓意对棋局,万事不足萦心胸。人生天地间,宁异浮萍相值江湖中。”

豪饮畅叙之后,便是写诗赋词,或棋局手谈。临别,渐复赠轼仙霞绿茗。轼感动有余,又提笔挥毫,赋诗一首,诗名:《谢赠仙霞山茶》,诗云:“禅窗丽午景,蜀井出冰雪。座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金钗候汤眼,鱼蟹亦应快。遂今色香味,一日备三绝。报君不虚授,知我非轻啜。”

落款:正仲兄惠存。正仲者,即毛渐也。

此为渐赠茶故事之二也。

此为仙霞山茶传奇之一。

传奇之二:史浩仙霞修古道 山茶结缘入皇宫

仙霞高山,为武夷之余脉也。山高而险,林深而茂,人迹罕至,狡兔出没。乃浙闽之天然屏障也。

唐乾符五年(公元878年),义军黄巢,率军经婺州至衢州。大军至江山境内,欲南去而无路。巢乃率众将,开山劈路七百里至建州,自此贯通浙闽。

路通则商旅兴,商旅兴则经济旺。此道遂渐成官道。至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朝庭于廿八都设驿站,廿八都渐成商旅官贵旅途歇息之地。

朱厚照野史_历史朱厚照_明史朱厚照

仙霞古关。江勇摄

宋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枢密使张浚抗金心切,欲兴兵北伐,与金人一战,以期收复故土。右丞相史浩谓北伐劳师费财,宋国又兵弱将庸,兴兵乃冒险之举,应退守长江,静观金人之变,方为良策。朝堂之上,或战或守,将相激辨五日,久决不下。后孝宗帝钦定兴兵北伐,史浩失宠,被贬为保宁节度使,知福州。

史浩者,字直翁,号真隐。明州鄞县人也。生于崇宁五年(公元1106年)。浩幼时好学,遍读经书,然却大器晚成,至绍兴十四年(公元1144年),方才金榜题名,进士及第。时浩虚龄已三十有九矣。

浩虽大器晚成,然却官运亨通。入仕后即为太学士,为普安王之师。普安王名赵昚,后被立为太子,再后继位大统,即孝宗皇帝。浩因曾为帝师,孝宗继位后,升浩为中书舍人、知制诰,继后,官至右丞相。

然浩浚之辨,浩获罪于孝宗,被贬出京,知福州府。

某日,浩赴任福州,途经仙霞。时仙霞山道为一土路,雨日泥泞,晴日尘土,且路窄弯急,坡陡险峻,马常失蹄,人或踉跄,险象环生。浩遂有筑路之雄心。乃集民资巨赀,幕匠工役夫,以石铺之,且于路陡处设台阶,可供路人易于攀爬,路缓处设凉亭,可供旅者歇息借力。岁余,修成一宽三尺有余,长七百余里之石砌官道。此浩一大功也。

时仙霞山道旁,曾有一寺曰天乙寺,天乙者,商汤王之名也,亦天乙星宿之名。盖天乙贵人即为佑众人苍生之福星也。遇天乙贵人,可逢凶化吉,消弥百灾。寺有茶园数亩。阳春三月,僧撷芽茶,燃旺火灶,倾芽茶于铁锅中翻炒,于竹篾上揉搓,然后理条、烘焙,遂成芳香四溢之茗茶。

路人或入寺中歇息,僧必捧出春茶相待,于是乎,天乙寺善名远扬,其茶之味美,亦传颂四方。

昔毛渐赠苏轼之仙霞山茶,即为此茶也。

今寺宅石缝中遗存之古茶树,亦为当时茶园之遗籽萌发也。

浩修路之时,已六十有六高龄,可谓年事已高。然浩谋事谨慎,处事唯实,常亲赴工地,督工整饬。

某日,浩督工至天乙寺,正口渴难当,便入寺内讨口水喝。寺内禅师急忙捧出寺茶,与浩共饮畅叙。

浩亦是喜茶善品之人。史载,浩告老还乡之后,曾创四明遵老茶会,终日与魏杞、汪大猷等咏诗品茗,此乃后话。

朱厚照野史_明史朱厚照_历史朱厚照

记载史浩修仙霞古道的石碑。江勇摄

话说禅师择茶少许于茶碗之中,沸水冲泡之后,但见茶朵翻舞,芽叶微开,状若牡丹;而茶汤微绿,清纯透亮,泱泱青黛;一股幽香,似有还无,漫入鼻息;轻啜一口,喉润咽津,精气自生;再饮一盅,肌骨透爽,通灵仙气。浩连连称赞:“好茶!好茶!”

谓曰:“老夫喜品茗,可问禅师讨个人情?年岁供老夫几两此茶,赠老夫一个仙霞之春之念想?”

禅师当即应诺。

后张浚符离兵败,溃散狼狈。浚上表自劾,不久便亡故仙逝。

张浚故后,帝孝宗诏征浩回京,官复右丞相。且谓浩曰:“自叶衡罢免,丞相一职一直虚位以待,朕念汝久唉。”浩跪谢,并献仙霞山茶,奏曰:“臣承蒙圣上恩惠,得以再任丞相,自当恪守公道,明晰朝纲,尽心尽职。《神农本草》曰,茶可明目,可益思,臣求得此仙霞山茶,当常饮之,惟眼明若镜,辨思若微,方不至于误国大统。臣慎之。”

帝笑曰:“寡亦常饮之。”

此典故,或为仙霞山茶结缘入皇宫之故事也。此为仙霞山茶传奇之二。

传奇之三:皇上赐封或为假 太后懿旨或为真

古仙霞山茶,现即江山绿牡丹、罗洋曲毫是也。

相传,明正德年间,武宗皇帝朱厚照,曾察访江南,途径仙霞岭时,偶遇仙霞山茶,品后赞赏有加,即颁圣诣,名此茶为仙霞绿茗,定为御茶,岁贡朝庭。

此说当真?

朱厚照野史_明史朱厚照_历史朱厚照

杯中的江山绿牡丹。江勇摄

查史书,未曾见圣诣原迹,地方志书野史等,也未见记载岁贡之事。或因岁月久远,史料失遗?或此说纯为民间讹传?

明武宗皇帝朱厚照,在位年号正德,亦称正德皇帝,为明第十世皇帝也。

帝幼时机智聪慧,善骑射。继位大统后,却贪杯、好色,喜淫乐荒诞。常偷出皇宫,寻访刺激。但史书未有帝曾途经仙霞岭之记载,南巡之行,仅有唯一。

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六月十四日,江西宁王朱宸濠率众起兵作乱,皇上御驾亲征,于八月二十二日,率大军从北京城出发,几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威武无比。

然南赣巡抚王阳明,未等朝庭降旨,纠集数万乡勇团丁,率军征讨。鄱阳湖一役,竟获大胜,活捉了宁王朱宸濠。捷报传来,圣上竟跌足不已,怨阳明不察圣意,叛贼已平,何需南征?这岂不坏了朕欲南征一番美意?遂隐匿捷报,继续南行。

十二月一日,大军抵达扬州府。皇上昼出狩猎游玩,夜入妓院笙歌,早已把平叛之事,置于脑后。阳明于六月之前,已将宁王解至南京,三番五次奏请皇上受俘,皇上竟然不予准奏。后阳明福至心清,遂奏请皇上时,隐去自己亲冒矢石,大战鄱阳之事,并表奏皇上圣明,威震四海之功。皇上始恩准受俘,并突发奇想,命放归宁王,由朕亲手擒回,玩了一通闹剧后,喜悦满满,班师回朝。

回途之中,皇上染病。正德十六年正月,皇上大军回到京城。正月十四日,皇上驾崩,乘鹤西去。

此次南征,乃正德皇帝唯一一次南巡,最南端处,仅到扬州。扬州距仙霞岭,有500里之遥。由此,正德皇帝曾到仙霞岭,赐封仙霞山茶之说,或为假也,为讹传也。

然查史志,王太后或曾与仙霞山茶有缘,因王太后之故,正德皇帝或曾品过仙霞山茶,此事又或为真?

朱厚照野史_历史朱厚照_明史朱厚照

仙霞山脉上的美丽茶园。邱招席摄

王太后即王氏钟英也,为衢江全旺镇楼山后村人氏。生于公元1450年。明开顺七年(公元1463年),皇太子朱见深选妃,王钟英力挫群芳,入选东宫。次年明英宗驾崩,太子即位,史称明宪宗。宪宗即位后,册立王氏为后。

据传钟英幼时,头长瘌痢,相貌丑陋。民间有以茶洗头,可治瘌痢,兼有秀发美发之功效,常饮茗茶,亦有排毒养颜之说。因仙霞山距楼山后村不足百里,而仙霞山茶为衢州一带的名茶精品。钟英即以仙霞山茶洗头,并常饮用。常洗常服之后,竟有了一头秀发,七尺青丝如瀑布悬垂,貌美白俊如昭君重生。

入皇宫后,王皇后惦念故乡之仙霞山茶,或传懿旨,命令仙霞山茶岁贡皇宫,专为皇后享用。此亦在情理之中。

论辈份,王皇后乃朱厚照的祖母辈,论年龄,王皇后年长朱厚照四十又一岁,论生卒年限,王皇后卒于1518年,朱厚照卒于1521年,俩人的命运重叠期达二十七年之久。

厚照素尊王皇后。即位后,即封王钟英为太皇太后。太皇太后驾崩时,厚照赐尊为“孝贞”皇后,并与先帝宪宗合葬于茂陵,并设太庙。

可以揣测,朱厚照拜见太皇太后时,或曾品饮过太皇太后故乡之仙霞山茶。或许朱厚照也确实对仙霞山茶赞誉有加,或许为讨太皇太后之欢心,朱厚照也曾颁过圣诣,赐封仙霞山茶为御茶。

此传奇或为真也?或为假也?

此乃仙霞山茶传奇之三也。

仙霞古道,逶迤连绵。古茶树静立于垒石缝隙之间,无语越千年。余细考仙霞山茶之前世今生,解得茶树物语,得传奇三篇。亦真亦幻,或为笑谈?或为史实?诸君切勿深究盘诘。余怀弘扬仙霞山茶之心,此情乃真而切切!

上一篇: 史记(1)
下一篇: 《汉书》所记载的内容以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